当前日期:

目录

一、师范学校
民国4年(1915年),滁县甲种师范传习所(亦称小学教员讲习所),在鼓楼街(今滁州中学处)设立,培养初等小学师资。按省规定,具有高等小学毕业或较有国文根底、曾任小学教员或塾师者,经考试可入所接受培训。课程开设有:修身、国文、算术、博物、图画、手工、音乐、体操、教育概论、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法、教案编写等。民国9年停办。
民国9年,滁县从凤阳第五师范学区划出后,在滁县甲种师范传习所停办的旧址上开办安徽省立第九师范学校。首任校长汪树德。民国11年建教学楼一幢(两层),奠基碑嵌于大楼南面墙上。碑文:“安徽省立第九师范学校凵字楼立础纪念中华民国11年8月汪树德敬立汪肇庆题”(汪树德为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之父)。翌年,滁县又归属凤阳第五教育学区。同年,安徽省立第九师范学校改为安徽省立第十一中学(普通中学)。
民国24年,滁县简易师范班在滁设立。招收初中毕业青年(男女兼收),经一年培训,成绩合格,推荐受聘为初级小学教员,优秀的可担任高小教员。抗战爆发后停办。
民国26年,安徽省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短期小学师资训练班在滁城设立。招收初中以上文化的青年和曾任过小学教员、私塾先生者,考试合格,经培训5个月后回乡任教。
民国35年,重庆清木关国立劳作师范学校迁来滁县,改称安徽省滁县劳作师范学校,校址滁州孔庙(今文德街北侧)。校长徐康民,为当时著名的画家。学校设简师(初中)、中师(高中)、中学师资班(两年制大专)三个层次。培养小学、初中,劳作、体育等课程教员。附设有小工厂、内设工艺班,学制三年,为中师输送新生。劳作课有木工、金工、雕塑、剪贴、纸扎、编织等课为共同课。课外活动选学家庭化工、缝纫裁剪、蒸煮烹调、园地种植等。每学年都举办劳作品展览,突出“生活即教育、双手万能”的教育思想。民国37年滁城解放前夕迁往江苏苏州。1949年苏州解放后停办。
1951年,滁县初级师范学校于滁城西大街天王庙内(今二院处)设立。初创时名滁县乡村师范学校,初师班三年,中师速成班一年。1953年夏,速成班改为普通班学制三年。1954年办在职小学教师培训班。初师班首届毕业生分配后,其余班级并入全椒初级师范,滁初师专办滁县小学教师轮训班,招收滁县地区各县及蚌埠、芜湖、六安、淮南等城市的城乡小学中未达到初中文化程度的教师。学制三年,毕业后回原地分配。1957年招收7个班,学生多来自蚌埠专区各县。1958年结束轮训,改招中师速成班5个班、初师2个班。1959年招中师速成班6个班(其中有2个幼师班),办短期中师轮训班1个班。教职员工发展为66人,其中专职教师34人。1961年,调整学校设置,初师停办,未毕业学生转初中就读,校址让给县党校(今二院处)。未结束的轮训班借南门外初级农校教室上课至1962年轮训班结束。
1973年,滁县“五七”大学小学教师培训班在施集中学内开班,培训期为6个月,选学中师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翌年迁至城北十二里头举办第二期,培训初中英语教师。1975年迁至第五中学内办班。滁州师范学校恢复后,轮训班归入滁州师范学校,培训班停办。
1985年12月,滁州市教师进修学校在琅琊西路设立。招收未具有中师学历的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学制三年,课程同于中师,经考试合格,承认学历。
二、工业学校
1958年滁县工业中学,由滁县机械厂在滁城老菜市巷开办,招收高小毕业生,学制三年。文化课选用普通中学初中教材中的内容,专业课由机械厂自编教材,毕业学生录用在厂当工人。1961年停办。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后,各地实行“多种形式兴办职业技术教育”。滁州市纺织高级职业中学在丰乐路设立,设棉纺、棉织两个专业班;滁县轻工高级职业中学在胜利路开办,设化工、服装两个专业;滁州市建筑高级职业中学在文德桥东开办,设水电安装、建筑施工两专业。
1987年滁州市交通高级职业学校在交通路北段创立,设汽车修理专业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毕业后择优推荐录用,其余自谋职业。
三、农业学校
1958年贯彻总路线精神时兴办多种类型学校,城郊、珠龙、汪郢、菱溪(林西)4乡分别办起农业中学。当年初,于滁东官山乡雷桥村开设县办的滁县初级农校,招收小学毕业生,学制三年。文化课选用普通初中教材中的内容;专业课有土壤学、植保学、农田水利、农业机械、畜牧饲养、农业会计等。1959年迁至南门外建校,划耕地30多亩,有窑场、鱼塘,有图书室、化验室。同年,滁县曲亭初级林校在皇甫林场开办;滁县沙河初级林校在沙河林场开办;滁县琅琊林场初级园艺学校,在园艺场(今铜矿园艺场)开办;滁县施集初级茶校,在施集茶场开办;滁县白米山畜牧兽医学校,在白米山林场开办;滁县蔬菜中学,在滁城北门外开办。以上各校,学制均为三年,专业课自编或选用相应的教材。毕业后回乡服务于农业生产。
1960年,琅琊、滁东、沙河、施集、章广、花山等乡农业中学相继开办。至1961年底,因经费困难均停办。1964年经济情况好转,贯彻党的“建立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至年底,全县又办起农业中学14所。1965年农业中学发展到21所,即琅琊、腰铺、花山、滁东、大王、珠龙、山林、曲亭、大柳、章广、李集、沙河、黄泥、城郊、官山、乌衣、担子、法华、黄圩、白庙、汪郢农业中学。办学任务是:为农村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有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的新农民。教学、忙假及寒暑假的时间比为7比4比1。课程开设除政治、语文、数学、史地、理化五门共同课外,分别在各年级开设作物栽培、土地测量、植物病虫害防治、农业气象、土壤与肥料、农业机械修理、珠算、记帐等,各科自编讲义。1964年初,于滁县初级中学内办起城北农校,年底迁至城郊十二里头建校。划有农田100亩和农具、耕牛、教学仪器设备。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停办。
1971年滁县“五七”大学在施集中学开设兽医培训班,招收初中以上文化的农村青年,学习一年(学习结合实习)。选用中等兽医学校教材,联系本地实际,自编部分教材。学生毕业后,择优安排回乡做兽医工作。后停办。农业机械培训班,同年在施集中学内开办,培训拖拉机驾驶员,秋后迁至十二里头。开设课程主要为驾驶与修理,配有拖拉机1台(耕地运输两用),供耕作农田实习使用。学习8个月,毕业后,学员回乡,培训班停办。
1980年,在城北十二里头城北农校旧址开办滁县农业技术学校。设农业植保、农业机械、饲养等课,学制三年。毕业生均回乡服务于农业生产。1986年与市水产局城西水库螃蟹岛联办,增设水产养殖专业课。
四、卫生学校
1958年,滁县初级卫生训练班开设于县医院内,主要是为农村培训护理人员。5个月一期,结束后停办。
1960年,在前初级卫生训练班基础上,开办滁县初级卫校,招收小学毕业生。设护理班两个班。至1961年底,因设备困难停办。
1966年,县人民委员会卫生科在滁城北十二里头,开办半农半医卫生学校,学制两年,招收学员48名,毕业以后大部分回农村从事医疗工作。第一届毕业后停办。
1979年县卫生局在滁城琅琊东路筹建滁县卫生进修学校。1982年正式招生,设护理、检验、药剂等专业课程。当年招收46名学员;1984年招收98名在职人员进修。1985年招收职工中专班(医士)48名、高中班(医士)46名,学制均为三年。
五、商业学校
1985年市商业局高级职业中学于交通路中段开办,设烹调、营销两个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文化课除外语外,选用普通高中教材,专业课自编或选用相应的教材。毕业后择优录用与自谋职业相结合。
市供销干校于1985年开设商业业务专业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二年。毕业后在本系统内安排工作。文化课,教学高中政治、语文、数学三科;专业课,教学商业概论、会计学、营销学、商品保管、商业文书、珠算等课程。
六、职业中学
1985年在多种形式兴办职业教育形势下,滁州市第六中学改制为滁州市第一高级职业中学,综合开设财政会计、机电修理、幼师等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毕业后择优推荐录用,余自谋职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