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中医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中医周殿侯随堂兄来滁,先后在滁城东郊和北门行医。至清末民初,滁城有中医20余人。较著名的中医有周殿侯、张西侯、马翰臣、马家锌、马伯龙、唐让尧、贲回良、马寿卿、马御千、黄宇长、张渭演、蒋文昌、俞建跃和马荫龙等。周殿侯尤其精通“难经”;又经常免费为人治病,深受群众崇敬。他积累一批单方验方和医案汇集成册,题为《周氏医著》。张西侯从师周殿侯,不仅精通内科,还能治疗妇、儿、外科和针灸等科疾病。著有《张氏津梁》,注解《难经》、《儿科学》、《妇科学》、《校正国药古方汇编》四卷。马伯龙毕业于南京国医传习所,民国26年(1937年)在滁城中心街2号挂牌“国医马伯龙”行医。他擅长内科的虚损病、妇科的经月症、儿科的痘诊,亦通中医外科。积累多年临床经验,写了《麻疹》、《白喉》防治小册子,整理了祖传丸、散、膏、丹方集。至新中国建立前夕,滁县中医有107人,分布在滁城26人,乡村81人(其中有专职中医、半农半医、半商半医、草医及有一技之长者)。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重视中医发展,1950年7月县卫生工作者协会成立,普遍吸收中医参加。1951年11月,开办滁县中医进修班,组织55岁以下的中医、中药和中医学徒学习。1952年11月成立滁县中医联合诊所。以后各乡镇也相继成立中医诊所。1954年召开中医代表会,成立中医工作委员会,派一名代表参加安徽省中医座谈会。1955年县卫生科召开中医座谈会,整理介绍马伯龙和范其义在治疗白喉方面的单方验方,会后编印成《白喉防治小册》。1956年白喉流行,用其单验方治疗100多例,效果良好。同年选送中医张西侯到省中医学校研究班学习,任七级研究员,代表安徽省出席国家卫生部治疗乙脑研究会。1958年5月,县卫生科通过摸底调查吸收中医带徒37名。国家卫生部指定江苏中医学校在乌衣镇开办针灸学习班,时间1个月。学员46名(中医4名、西医38名、中医学徒1名、西医学徒3名),学习结束后,90%以上学员基本达到单独诊断治疗水平。1959年掀起献丹献方运动,全县总计收集整理内、外、妇及儿科等单验方524例,刊印成册向国庆10周年献礼。1960年以后开展沼气甲烷菌培养研究,并试用于临床取得疗效。同时开展防治干瘦、浮肿、子宫脱垂、闭经等症研究,生产出“六消饮”、“益母膏”、“益母糖浆”、“鸡血藤糖浆”等药品,在防治“四病”中起到良好作用。1970年连续办3期中草药和针灸学习班,共有学员187名。1971年到1978年各乡卫生院及大队合作医疗室广泛开展“一根草、一根针”活动,用中草药预防和治疗疾病。共采集中草药86.25万公斤,研制成各种药(膏、丸、片、酊水剂、针剂)达10多种。中医马荫龙以祖传医术和他从事中医近60年的经验带了很多徒弟,同时积累很多单方及疑难病案编印成《马荫龙医话》。1980年以后,中医的治疗水平随着大中专学生的分配和先进设备的使用,迅速提高。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中医护理培训,护理水平也提高很多。临床中医护理技术有针刺疗法、耳压疗法、艾条疗法、穴位注射法等。到1987年,全市有中医师28名,中医士19名,中药师5人,中药士15人,其他中医中药人员6人。
二、西医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以后,基督教传教士从国外带一些消炎片和奎宁之类的西药到滁给教徒治疗小伤小病,接着在滁城办医院,从此西医传入滁州。民国时期,滁县建立8所医院及诊所,但设备都很简陋,药品种类很少,技术力量也很薄弱。只有宋德全和殷志坚等少数医生是医科大学毕业,其余有的是军队卫生员,有的是教会医院和私人医院的学徒。滁县最早的西医师宋德全在民国26年(1937年)霍乱流行时,自制生理盐水抢救不少危急患者;并用可洛芳麻醉做截肢手术。其他医师只能开展普通外科治疗。妇产科只以接生为主。
新中国建立后,滁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很快,医疗水平也迅速提高。1950年县卫生院开展一般性门诊内、外、儿科及传染病的治疗。1953年建立手术室,配备护士和麻醉士,开展阑尾、疝气、鞘膜积液及一般难产手术。同年建起检验室,进行血、尿和大便三大常规化验。1956年医院扩大住院病床,收治和抢救常见病、多发病及危重疑难病。同时设置传染病房收治肺结核、肝炎、流脑、乙脑和麻疹等病人。1957年建立放射科,开展透视业务。1970年以后,设备逐步得到更新,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使用各种新技术。1975年县医院妇产科用“九二O”治疗宫颈糜烂,有效率99.3%。外科用“九二O”治疗大面积烧伤休克病人,获得成功。1976年五官科引进快速切扁桃体新技术疗效显著。1977年眼科采用冷冻技术摘除白内障,效果与手术一样。同年县医院妇产科与计生办配合引进输卵管粘阻绝育,效果达95%。1978年县医院放射科试制200MAX线机立卧两用防护柜,经测试安全射线达到国家标准,获地区科委三等奖。1979年县医院试制远红外线热器代替艾条,有明显镇痛、消炎、活血效果。同年县医院自制雷佛奴耳膜腔注射引产共2067例无事故,其中中期妊娠85%,晚孕15%,成功率99.5%。针灸科引进“PTC”神功,提高理疗效果。1984年以后不断增添新型设备:心电图机、脑血流图仪、心脑监护仪、生化仪、放免仪、纤维胃镜、A、B超机、脑电图仪、300毫安X光机、激光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等。内科能开展脑溢血、心力、呼吸等衰竭、败血症、消化道出血、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及各类休克等疾病的治疗;外科能开展食道癌、直肠癌、乳房癌等上腹部及下腹部手术,处理各类型休克;骨科可进行椎间盘突出手术及骨折固定等;妇科能治疗产后大出血、产褥期感染子间、宫颈癌、中央性前置胎盘、盆腔清扫术等。其他辅助科室技术也有很大的提高。1987年门诊6.77万次,出院2142人次,治愈率70.2%,病床使用率64.1%。
各区级医院及乡卫生院,医疗能力也都迅速提高。80年代以后各医院都设有内、外、妇及中医等科,都有手术台、产床及其它中小型设备。医疗水平从只能医治小伤小病发展到能抢救疑难危急重病。同时还负责农村卫生行政管理,做好农村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及大队卫生室监督管理与业务辅导。
三、中西医结合
1955年滁城组织中西医学习班,55名学员有中医19人,西医36人,学习2个月,每晚2小时。同年10月成立西医学习中医分会,主任宋德全。1955年白喉流行,中西医会诊治疗50例,治愈38例。1956年乙脑流行,中西药并用,绝大部分患者治愈,1958年开展西医学习中医活动,号召西医选背《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本草纲目》、《内经》、《金匮要略》等中医书籍。1959年全县中西医配合研究高血压、肾脏炎、胆囊炎、阑尾炎、传染性肝炎、子宫脱垂等疑难病症的治疗方案,并取得成效。1963年中医收治百例乙脑患者,用百虎汤、紫血丹、安宫牛黄丸、琥珀抢龙丸,配合西药激素治疗,无一例死亡。1970年县医院成立针麻小组,对部分手术实施针麻,取得较好效果。1973年县医院派3名西医离职学习中医。1975年全县有7名西医离职学习中医,74名西医在职学习中医。市医院自学成才的外科医师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自制骨折固定器具,不需开刀治好一个50多岁膑骨粉碎性骨折的女病人,效果很好。章广医院用垂盆草治好腹蛇咬伤。以后,县医院及乡镇卫生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急(慢)性肝炎、肾炎、胆道蛔虫、脑血管意外等病症都取得良好效果。各地的中医也学习西医的科学理论,广泛借助西医各种检查手段来提高诊断准确率。
四、卫生人员培训
1966年县人民委员会卫生科在沙河开办半农半医卫生学校,招收学员48名,毕业后大部分到农村各医疗单位工作。1979年县卫生局在滁城琅琊东路办卫生进修学校,1982年正式招生。当年招收3个专业班(护理、检验、药剂),计46名学员。1984年,招收98名在职人员进修。1985年招收职工中专班(医士)学员48名,高中班(医士)46名,学制均为三年。
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班,有文化补习班、专业知识复习班,中药、针灸等医药基础知识学习班,中医培训班,晋升辅导班等。
保送卫生人员到大专院校学习,组织卫生人员进行各种专业函授及委托代培,或到上级医院学习进修。
卫生系统每年都送人出去学习,请人进来讲学。经常组织基层卫生人员到市医院或地区医院进修实习。
部分年份滁州市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统计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