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体育设施
民国19年(1930年),滁县在文峰塔前(今南谯宾馆处)建造第一个县立公共体育场,占地约1000平方米,隶属县民众教育馆。民国25年,省正式委任方树江为体育场场长。至新中国建立前夕,体育场设备仅有1个土发令台,1副篮球架、浪桥和滑板等器械。
新中国建立后,滁城大型体育活动和集会仍在原公共体育场举行。此外,还有关岳庙体育场(今一附小操场)和军分区体育场。但设备都很简陋。
1954年,专署拨款1500元筹建南门体育场(今市文化馆后面),一度投入使用,1960年废置为渔塘。
1964年行署拨款1万元在公共体育场兴建乒乓球训练房,计8间326平方米,并于当年承办了省青少年乒乓球赛。嗣后,该房一半为乒乓球训练房,一半为体操训练房。1984年地区筹建技巧馆时,乒乓球训练房以15万元转让给地直幼儿园,后训练房全部拆除建幼儿园校舍。
1966年,公共体育场废弃,下半年在原护城河的东南段筹建新体育场。1967年省体委拨款4万元建新体育场(从中划出2万元建游泳池),总面积为6.72万平方米。
50年代中期实行“劳卫制”,部分机关单位修建简易篮球场,购置和自制乒乓球桌。60年代,规模较大的学校开始兴建运动场地。70年代末,学校体育设施发展较快,市区各中小学校均有大小不等的操场和田径场、篮球场、乒乓球室和砂池等,并有单双杠、木马、平衡木、标枪、铅球、铁饼和多种球类的运动器材。1980年,县体委兴建1座综合训练房。1982年,沙河公社筹集6000元,兴建一座水泥篮球场,当年在该场举办了全县农民篮球赛。1985年5月,“市体育中心规划”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琅琊路东端征地15亩,已投入资金6万元兴建市体育中心馆。
至1987年底,市区拥有体育场1座、灯光水泥球场4座、训练房1座,乡镇简易田径场6个、篮球场31个。
市区内主要体育场地:
田径场在新体育场。1973年由滁州中学学生用炉渣铺成跑道。1983年行署拨款3万元重修下水道和围墙。1987年5月,通过社会集资3.4万元修整场地。至此,计投资8万元,方建成400米8条煤渣跑道的标准田径场。
灯光球场在新体育场内。建于1967年上半年,有6层看台,可容纳观众2000人。1972年扩建,增加到12层看台,可容纳观众3000人。1974年再次扩建,增加到16层,可容纳观众4000人。先后投资18万元。后改建为滁州体育馆。
溜冰场在新体育场。1981年11月兴建,年底竣工投入使用。共投资16.70万元。场地面积(连波浪跑道在内)共1500平方米。工作室和保管室楼房建设为388平方米,竣工于1984年。
市训练房在新体育场入口台阶西侧。1980年兴建,计有训练房(平房)5间,200平方米。
二、体育经费
新中国建立前,全县的体育均由滁城体育馆主管。民国25年(1936年)省拨体育场经费432元。县内学校无专用体育经费,各项体育开支均由地方自筹。
新中国建立初期,学校体育器材及比赛经费从教育经费项内开支,或由有关单位筹集。后县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和可能,按照一定指数拨给体育事业经费。1955年县体委成立后,每年经费在1500至2600元左右。1978年后,体育经费逐年增多。1984年体育经费支出3.22万元,1987年支出11.3万元。
1985年8月,滁州四中举办全省传统项目学校女篮邀请赛,由扬子电扇厂和琅琊山铜矿赞助2万元,为地区首开社会办体育之先例。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