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科研机构
滁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1973年在原乌衣渔场基础上发展起来。1977年由国家科委、省科委投资30万元在城西水库小岛上兴建河蟹人工半咸水育苗基地,建造厂房400平方米,试验楼1170平方米,配水池1200平方米,占地700亩,生活用房1200平方米。次年成立县水产试验场,1980年3月改为县水产科学研究所,有科技人员8人,职工34人。1982年国家农牧渔业部拨款31.5万元,扩建厂房1000平方米,进行生产性试验。1984年县改市改为市水产科学研究所,设有化验室、小试室、解剖室、摄影室等。该所承担1977年列为国家科委重点科研项目“河蟹繁殖的人工半咸水及其工业化育苗工艺”。1986年该所又承担国家农牧渔业部和安徽省水产局及本市共同下达的建设“皖东河蟹育苗养殖基地”的部分项目。同年,在该所的基础上又兴建大楼,扩建育苗厂房600平方米,成立了“安徽省河蟹育苗养殖技术培训中心”,建成以“河蟹育苗研究”为核心的科研、生产、开发、推广、情报技术咨询和培训等集为一体的综合型水产研究所。
滁县良种示范繁殖农场及滁州市农科所滁县良种示范繁殖农场于1963年1月建立,地址在滁城西北9公里处的城郊公社境内。1973年1月,在县良种示范繁殖农场处建立县农科所,1984年,改称市农科所。1987年,农场和农科所共同占有土地188亩,其中农田78亩,桑园40亩,水面70亩。有科技人员11人,工人23人。
县良种示范繁殖农场和市农科所承担省、地、市(县)下达的良种试验示范项目,截止1987年,完成试验示范项目51个。
滁州市水稻良种繁殖场位于滁州市大同圩,占地730亩。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四九四部队农场,1976年移交地方,建立国营滁县水稻良种繁殖场,主要从事稻麦良种繁殖。1984年,改称市水稻良种繁殖场。有技术人员2名,干部、工人26人。
另外驻滁非市属科研机构有:
滁县地区原子能利用研究所(滁城丰乐路222号)
滁县地区科技情况研究所(滁城育新路8号)
滁县地区农机研究所(滁城琅琊东路41号)
滁县地区化工研究所(滁城丰乐路157号)
滁县地区食品工业研究所(滁城琅琊东路29号)
滁县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滁城丰乐路133号)
滁县地区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滁城育新路8号)
滁县地区医学科学研究所(滁城琅琊西路33号)
滁县地区环境保护监测站(滁城琅琊东路32号)
滁县地区计量测试研究所(滁城琅琊东路)
滁县地区地震台(琅琊山醉翁亭西)
安徽省电子科学研究所滁州分所(滁城琅琊西路)
国家水电部南京水文研究所滁州实验基地(滁州市花山乡)
二、农技站网
县、区(片)农技站1953年,建立县农业技术指导站(简称滁县农技站,以下区、片农业技术指导站类推)。1955年9月,建立乌衣区、沙河区、皇甫区农技站。1956年3月增建城区、珠龙区农技站。1958年2月,区农技站全部撤销。1961年10月,建立乌衣片、沙河片、琅琊片、珠龙片和章广片农技站,1969年3月均撤销。
四级农科网1975年春,全国大办“四网”(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农科网),滁县各级人民政府也积极行动。1978年春,全县有22个公社(镇)建立了农科站,150个大队建立了农科队,1415个生产队建立了农科组。四级农科网在选育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培养农民科技人才、开展科学种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978年冬和1979年春部分农科组织因负担问题解体,至1979年4月,尚有公社农科站14个,大队农科队83个,生产队农科组600个。1980年进一步减少。1981年全县农技推广体系重新明确,各公社均设农科站,大队配农技员,生产队定科技示范户。1982年4月,公社农科站改称公社农业技术推广站,1983年改称乡(镇)农技站,乡(镇)农技站主要从事技术推广,开展技术服务、培训和承包。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