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沼气
1958年,县人民委员会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建沼气池,利用沼气照明或作燃料。县人委院内建了一个长拱形约100立方米的大池,北关米厂前也建了一个。但因技术不过关,产气甚微,不久下马。
1973年,县科技办公室主持再次兴办沼气,对象着重放在知识青年下放点和养猪示范点。乌衣袁庄队猪场建了一个混凝土结构160立方米的大池,滁东乡沙岗队猪场建一砖砌16立方米池,知识青年下放点的沼气池一般在10立方米,采用土坑水泥薄壳结构。到1975年,全县共建193个沼气池(因结构粗糙,1980年全部报废)。
1981年,县成立沼气建设领导小组,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内设能源组,同年改为沼气办公室,第三次兴办沼气。1982年,为地委机关食堂建了2个53立方米全混凝土现场浇筑池,1个10立方米的水泥结构储气浮罩,投料后产气运行正常,每日可为80余人就餐的食堂提供1/3的燃料。 1982年,县沼气办公室改革沼气池型,改高压力为低压力(即水柱压力从100cm改为70cm),改半装料为满装料(改原发酵料占池容85%为95%),改2粉3刷为3粉6刷,改水泥浆密封为高分子化学涂料密封。沼气池产气率由0.1立方米/日立方米池容提高到0.15立方米/日立方米池容以上。
1983年,施工工艺改革,采用钢模滑模建池,振动器振捣,猪圈厕所结合,建池质量进一步提高。
1984年,国家农牧渔业部定滁州市为全国20个沼气重点县(市)之一。7月签订沼气重点县合同,并一次投资8万元要求三年建三结合小、圆、浅池1万个。
1987年,全市已建沼气池1913个。总容积1.15万立方米,能解决1913户8个月的生活用气。
二、太阳能
1979年,县黄砂厂建成18平方米太阳能热水浴室,每天供近百人洗澡,3年后,因厂地易主停用。
1982年,市招待所在3楼顶建50平方米太阳能集热面,夏季日产45℃水8吨,由于设计不尽合理,不久停用。
1986年,担子乡梅庄队农民沈增会从南京太阳能设备厂购进一台1平方米太阳能集热面热水器,安装后少云或多云天气均能产热,每天可供10人洗澡之用。 三、节柴灶
1984年3月,副市长朱仁在北京参加国家农村能源领导小组召开的全国农村能源工作会议上,签订滁州市为国家改灶节柴试点县(市)合同。国家一次性投资2万元,要求两年内完成热效率达20%以上的省草灶,占总改灶数的90%。当年,市能源办研究出“滁Ⅰ”型省草灶,改大灶门为小灶门,改无炉篦为有炉篦,改吊火高为适当吊火,改无栏火砖为有栏火砖,改大灶膛为适当灶膛。但效果不佳,随停。同年又研制出“滁Ⅱ”型省草灶,大灶膛、出烟口附加分流板,热效率提高到20%以上。后因分流板间隙小(3×6cm),经常被烟灰尘堵塞,亦未能推广。
1985年6月,“滁Ⅲ”型省草灶研制成功,热效率达34.4%。该灶迅速在全市农村推开。同年,全市农村5.12万户改灶4.67万户,占总农户的91.2%,合格率为96.67%,平均热效率29.26%,提前完成国家改灶节柴试点县(市)合同所规定的各项指标。附:科技示范户沈增会
1976年滁州市担子乡梅庄队农民沈增会从报纸上看到办沼气的消息,萌发了办沼气的愿望。他买了一本《人工制取沼气》的书,省吃俭用买材料,自家动手建起了一口7立方米的土坑薄壳沼气池,用沼气点灯烧饭,轰动全队。 1979年,沈家承包了18.4亩地,沈增会把三年出池的沼肥全部施到稻田,水稻单产达到570公斤,超过一般单产近100多公斤。
1980年5月,在县能源办的指导下,沈家又建一口10立方米水泥预制板沼气池,并让猪圈、牛房、禽舍、厕所的人畜粪便自动流入沼气池。
1984年,沈增会家又砌了一座“滁Ⅱ”型省草灶,建小水塔一座,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承包20亩水面的小水库一座,在庭园内外栽种220棵果树、花卉;并用稻草成功培育出食用菌。1987年,沈家通过农村能源的多层次综合利用,获经济收入2882元。
沈增会的成功经验,推动了全队的能源利用,1984年,梅庄队16户人家均建起沼气池。接着,梅庄队又带动担子村,全村209户人家,户户建起省草灶,156户建起沼气池。还推动了邻近的万桥村347户人家,也都建起省草灶,281户建起沼气池。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