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基督教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南京基督教“基督会”英国籍传教士沙光亮、路光邦来滁,拟租赁房屋传教,因滁城百姓反对西洋宗教,传教未成。
光绪十五年一月,沙光亮、路光邦第二次来滁,在珠龙桥租杨姓房屋,开堂传道,为基督会传入滁州之始。四月,由屋主杨姓介绍租滁城赵姓房屋暂作教堂。嗣后,英国籍传教士2人来滁帮助办理教务。光绪十六年,中国教徒史奎标被派到淤河(今珠龙乡广卫村淤河居民小组)赁屋传道,开创布道所。同年,滁城教会和珠龙桥分堂分别开办小学校、联系地方士绅举行戒毒会和天足会,劝人改变恶习。其间,英籍传教士以西药治疗简易外科病症,编排说唱《圣经》教义等手段,吸引百姓信教。光绪十八年,教会在滁城城隍庙侧(今古马路南至西城根一带),购买张姓基地10余亩,建筑教堂。消息传出后,附近居民以基地逼近城隍庙,建教堂会亵渎城隍神使百姓遭殃为由,纷纷反对,联名向官府控告,要求收回土地。经判决,教堂建址调换到南桥北(今教堂地址),事才平息。光绪二十二年,史奎标又在珠龙乡广卫村开创广武卫分堂。次年,境内已有教友34人,教会初具规模。光绪二十四年,滁城基督教堂落成。11月,基督会派美国籍传教士师顾德偕妻到滁城教会。光绪二十七年春,教会在滁城建基督医院,师顾德兼院长。随后,陆续开办了基督中学、基督女学。这一时期,教会发展教徒的主要渠道是医院和学校。当时的基督医院,打一针需5元(折合8斗米)到几十元不等,出诊费5元。对教徒则减收费用或不收费。教会所办学校,教育内容均有基督教教义,学生必须到教堂礼拜。光绪二十八年,教会又在乌衣设分堂,赁屋布道。次年,滁州教徒有153人,中国宣教士8人。宣教士主要担任游行布道,兼售《圣经》。光绪三十二年,教会又在施家集设分堂,租屋开堂。光绪三十四年美国总差会派甘智绮(女)来滁传道。在各传教士策划下,滁属教会各分堂组织了游行布道会,推选出史奎标为会长。宣统元年(1909年),乌衣创立教会分会,建筑教堂及住所共14间。
民国元年(1912年),史奎标在南京总会受按手礼,为滁州受按立的第一位中国牧师。民国2年,师顾德与地方士绅组织改良会,由教徒杭铭渠募捐,开识字学塾。次年,又在教堂开查经班,由美国籍传教士贝克主领。这期间,教会在地方上影响逐渐扩大,信教人数也有增加,滁城教堂教徒达100多人,在课书班的学童有400人。民国4年,基督会南京总会决议正式成立滁县教会。将基督会在江北各地分堂完全划归滁县教会。据统计的分堂有:滁城、广武卫(珠龙乡广卫)、施家集、乌衣、全椒城、古河(全椒县)、马厂(全椒县)、周家岗(全椒县)、大英集(来安县)、管店(今嘉山县)、张八岭(今嘉山县)、汤泉(江浦县)、葛塘集(南京)、浦口(南京)。教会经济,凡西差会承认的滁县教会各机关(指教堂、学校、医院等)均由西差会每年预算一次拨款,其余由各团体自行筹措。教会推行布道、服务社会、地方公益、慈善各项活动,由教会执行部(由滁城教堂牧师与教堂年会职员组成)议决推行。教会将中国教徒加以培植,然后再派往各地宣教。至民国12年,教会各项活动普遍展开,已成为有系统的成熟的教会。教会统管属区内有分堂12处,男女中、小学校10所。此后,教会的职员、教务人员变更较大。
民国14年6至7月,“五卅”运动影响到滁县,旅外学生举行反帝斗争,迫使滁城教会学校将学生“必须做礼拜”改为“自由礼拜”,圣经必修科目改为选修科目。同年,基督教真耶稣教会,由牧师周道一传入滁州。在乌衣创办教会,借用陈姓地基盖教堂2间,进行传教。民国16年春直鲁联军南下,滁城基督医院及女校受骚扰而停办。嗣后,教会委派柯仓布经理教会财产,委周裕文任牧师,并兼理社交事务。教会在基督女学旧址重创育德小学,并利用基督中学旧址开办毛巾厂,招收教徒织毛巾供应市场。因受战乱影响,滁区各分堂或停或半停。至民国25年,滁城实存教徒200人。由于一些分堂传道员先后去世,传道人数渐少,滁城教会事工仅有牧师周裕文竭力办理。
民国26年底,日军侵滁。滁城教堂东楼房被日军烧毁,牧师周裕文躲避在教徒家。民国3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教会财产被日军强迫接管。教堂无法活动,牧师周裕文设法在教徒家中进行大礼拜、男女教友祈祷会和每年洗礼及庆祝圣诞、复活等事工。教会经济来源断绝后,滁属分会堂大部分事工停顿,房屋被拆改建炮楼。境内的乌衣、珠龙桥、施家集等处教堂仅存瓦砾。
民国34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总会恢复对各地分会的领导。次年12月,派牧师吴新丹来滁负责滁区乡村教会工作,并在公管巷3号设乡村教会办事处。民国36年统计,全区乡村教徒共有209人,中国牧师仅滁城、葛塘集(南京)、管店(今嘉山县)教堂有3人。同年,滁城教会收回被日军占用的住宅和教堂,重新成立堂董会,南京总会恢复津贴供给。乡村教会则于当年春发起“奋进运动”,分别在张八岭、管店、葛塘集、嘉山等分堂举行奋进受托大会,要求信徒尽到各人的力量,把光阴、才干、金钱以及儿女统统奉献于主。这一运动使信教人数增加164人。嗣后,各分堂组织调整改选,充实力量。滁区特选送男女义工4人参加金陵神学院乡村义工讲习会受训。同年秋,又在基督女学旧址开办圣经学院,学员由各分堂推荐,学期3年,培训后返回分堂工作。民国37年,苏皖基督教乡村服务协会在南京成立,派澳大利亚籍葛思巍夫妇来滁,创办基督教乡村服务协会中心区,与基督会滁县乡村教会配合工作。10月,又派中国籍牧师朱少堂来滁着手兴办教会生产,辅助滁县教会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协会提倡在农村开展生产和服务事业,使乡村教会自给自养,藉此更广泛传播基督教。中心区各项工作分为农业生产、农民家政、乡村卫生、乡村教会辅导、农事通讯、救灾工作6大组进行,由协会职员分工负责。同年,滁城教堂开始自养,乡村教会和圣经学院经济仍由总会拨款。
解放后,滁城教会活动依然进行。教会从南京运来一批衣服等生活用品,在教堂礼拜时分发给参加礼拜的人,使原来只有200多人增加到300人。1950年,乡村服务协会滁县中心区各项组织实施健全,职员发展到8人。以滁县为中心区,工作范围迅速扩展到苏皖两省52个乡村教会服务站。1951年,中国基督教爱国人士发起反帝爱国“三自”(自治、自养、自传)革新运动,滁县基督教徒积极响应,于3月16至19日,发起宗教界抗美援朝、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爱国行动大会。会上发表宣言,订出《基督教爱国公约》,并宣布与南京及各乡村教会脱离关系。外籍牧师先后离滁回国,协会停止活动。7月南京总会停止对滁县教会津贴,圣经学院遂停办。滁县教会脱离与南京总会的关系,并停止对各分堂的领导,境内乡村分堂停止活动;真耶稣教会也随之停办。人民政府一方面接管教会学校、医院,对部分工作人员、技术人员、医务工作者计20余人,对口安排工作;另一方面组织信教群众,积极兴办自养事业,开办了化学糊精厂,以及生产营养豆浆、放养蜜蜂等。
1954年,滁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吴新丹任主任,朱少堂任副主任。宗教活动除星期日礼拜外,还有星期三下午祈祷会兼查经会,星期四下午为妇女礼拜。1957年2月,举行了一次洗礼礼拜,受洗人数16名。1961年,为解决宗教职业人员生活来源,教会与开化律寺合办“琅琊山招待所”。1963年,自养生产中的营养豆浆生产和养蜂业,因经营不善而先后停办。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滁城教堂被封闭,教牧人员受批斗,教会活动完全停止。牧师吴新丹全家下放到花山公社;牧师朱少堂划为“地主阶级分子”到制盒糊精厂监督劳动。自养生产的招待所、制盒糊精厂分别由县干部招待所和城关镇接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落实党的宗教信仰政策,被占有、冻结的教会房屋、财产,悉数归还教会,牧师和基督教徒的冤假错案得到纠正。滁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重新恢复。宗教活动由牧师朱少堂负责。教会重新开办“三自文化”用品厂,完全实现自养,并多次为社会和福利事业捐款。1981至1987年,在教堂受洗礼人数137人。1987年,教徒自行在家中聚会,举行宗教活动的有40余处。同年12月,经滁县地区行政公署民族宗教事务科批准,境内增设了3个基督教活动点。城乡划分4个区域:滁城教堂为中心,包括南谯、琅琊、滁东、大王、腰铺、花山、城郊;乌衣镇点,包括汪郢、黄圩、担子;黄泥乡点,包括三官、沙河、张浦营;施集乡点,包括珠龙、李集、常山、章广、皇甫、曲亭。
滁州基督教先后有基督会、真耶稣教会两个教派和苏皖基督教乡村服务协会。基督会的影响较大。
滁州基督教人数,光绪二十四年有41人,民国4年有622人,滁县解放初有300人,1963年有130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基督教活动逐渐恢复起来,至1986年有教徒2253人,成为市境拥有教徒最多的一个宗教。
新中国建立后,牧师朱少堂多次当选为县(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常委。1978年吴新丹被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1986年朱少堂被选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中国基督教协会第二届委员,1987年当选为安徽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1953年滁城基督教会房地产情况一览表
滁州寺院庵庙一览表
光绪十五年一月,沙光亮、路光邦第二次来滁,在珠龙桥租杨姓房屋,开堂传道,为基督会传入滁州之始。四月,由屋主杨姓介绍租滁城赵姓房屋暂作教堂。嗣后,英国籍传教士2人来滁帮助办理教务。光绪十六年,中国教徒史奎标被派到淤河(今珠龙乡广卫村淤河居民小组)赁屋传道,开创布道所。同年,滁城教会和珠龙桥分堂分别开办小学校、联系地方士绅举行戒毒会和天足会,劝人改变恶习。其间,英籍传教士以西药治疗简易外科病症,编排说唱《圣经》教义等手段,吸引百姓信教。光绪十八年,教会在滁城城隍庙侧(今古马路南至西城根一带),购买张姓基地10余亩,建筑教堂。消息传出后,附近居民以基地逼近城隍庙,建教堂会亵渎城隍神使百姓遭殃为由,纷纷反对,联名向官府控告,要求收回土地。经判决,教堂建址调换到南桥北(今教堂地址),事才平息。光绪二十二年,史奎标又在珠龙乡广卫村开创广武卫分堂。次年,境内已有教友34人,教会初具规模。光绪二十四年,滁城基督教堂落成。11月,基督会派美国籍传教士师顾德偕妻到滁城教会。光绪二十七年春,教会在滁城建基督医院,师顾德兼院长。随后,陆续开办了基督中学、基督女学。这一时期,教会发展教徒的主要渠道是医院和学校。当时的基督医院,打一针需5元(折合8斗米)到几十元不等,出诊费5元。对教徒则减收费用或不收费。教会所办学校,教育内容均有基督教教义,学生必须到教堂礼拜。光绪二十八年,教会又在乌衣设分堂,赁屋布道。次年,滁州教徒有153人,中国宣教士8人。宣教士主要担任游行布道,兼售《圣经》。光绪三十二年,教会又在施家集设分堂,租屋开堂。光绪三十四年美国总差会派甘智绮(女)来滁传道。在各传教士策划下,滁属教会各分堂组织了游行布道会,推选出史奎标为会长。宣统元年(1909年),乌衣创立教会分会,建筑教堂及住所共14间。
民国元年(1912年),史奎标在南京总会受按手礼,为滁州受按立的第一位中国牧师。民国2年,师顾德与地方士绅组织改良会,由教徒杭铭渠募捐,开识字学塾。次年,又在教堂开查经班,由美国籍传教士贝克主领。这期间,教会在地方上影响逐渐扩大,信教人数也有增加,滁城教堂教徒达100多人,在课书班的学童有400人。民国4年,基督会南京总会决议正式成立滁县教会。将基督会在江北各地分堂完全划归滁县教会。据统计的分堂有:滁城、广武卫(珠龙乡广卫)、施家集、乌衣、全椒城、古河(全椒县)、马厂(全椒县)、周家岗(全椒县)、大英集(来安县)、管店(今嘉山县)、张八岭(今嘉山县)、汤泉(江浦县)、葛塘集(南京)、浦口(南京)。教会经济,凡西差会承认的滁县教会各机关(指教堂、学校、医院等)均由西差会每年预算一次拨款,其余由各团体自行筹措。教会推行布道、服务社会、地方公益、慈善各项活动,由教会执行部(由滁城教堂牧师与教堂年会职员组成)议决推行。教会将中国教徒加以培植,然后再派往各地宣教。至民国12年,教会各项活动普遍展开,已成为有系统的成熟的教会。教会统管属区内有分堂12处,男女中、小学校10所。此后,教会的职员、教务人员变更较大。
民国14年6至7月,“五卅”运动影响到滁县,旅外学生举行反帝斗争,迫使滁城教会学校将学生“必须做礼拜”改为“自由礼拜”,圣经必修科目改为选修科目。同年,基督教真耶稣教会,由牧师周道一传入滁州。在乌衣创办教会,借用陈姓地基盖教堂2间,进行传教。民国16年春直鲁联军南下,滁城基督医院及女校受骚扰而停办。嗣后,教会委派柯仓布经理教会财产,委周裕文任牧师,并兼理社交事务。教会在基督女学旧址重创育德小学,并利用基督中学旧址开办毛巾厂,招收教徒织毛巾供应市场。因受战乱影响,滁区各分堂或停或半停。至民国25年,滁城实存教徒200人。由于一些分堂传道员先后去世,传道人数渐少,滁城教会事工仅有牧师周裕文竭力办理。
民国26年底,日军侵滁。滁城教堂东楼房被日军烧毁,牧师周裕文躲避在教徒家。民国3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教会财产被日军强迫接管。教堂无法活动,牧师周裕文设法在教徒家中进行大礼拜、男女教友祈祷会和每年洗礼及庆祝圣诞、复活等事工。教会经济来源断绝后,滁属分会堂大部分事工停顿,房屋被拆改建炮楼。境内的乌衣、珠龙桥、施家集等处教堂仅存瓦砾。
民国34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总会恢复对各地分会的领导。次年12月,派牧师吴新丹来滁负责滁区乡村教会工作,并在公管巷3号设乡村教会办事处。民国36年统计,全区乡村教徒共有209人,中国牧师仅滁城、葛塘集(南京)、管店(今嘉山县)教堂有3人。同年,滁城教会收回被日军占用的住宅和教堂,重新成立堂董会,南京总会恢复津贴供给。乡村教会则于当年春发起“奋进运动”,分别在张八岭、管店、葛塘集、嘉山等分堂举行奋进受托大会,要求信徒尽到各人的力量,把光阴、才干、金钱以及儿女统统奉献于主。这一运动使信教人数增加164人。嗣后,各分堂组织调整改选,充实力量。滁区特选送男女义工4人参加金陵神学院乡村义工讲习会受训。同年秋,又在基督女学旧址开办圣经学院,学员由各分堂推荐,学期3年,培训后返回分堂工作。民国37年,苏皖基督教乡村服务协会在南京成立,派澳大利亚籍葛思巍夫妇来滁,创办基督教乡村服务协会中心区,与基督会滁县乡村教会配合工作。10月,又派中国籍牧师朱少堂来滁着手兴办教会生产,辅助滁县教会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协会提倡在农村开展生产和服务事业,使乡村教会自给自养,藉此更广泛传播基督教。中心区各项工作分为农业生产、农民家政、乡村卫生、乡村教会辅导、农事通讯、救灾工作6大组进行,由协会职员分工负责。同年,滁城教堂开始自养,乡村教会和圣经学院经济仍由总会拨款。
解放后,滁城教会活动依然进行。教会从南京运来一批衣服等生活用品,在教堂礼拜时分发给参加礼拜的人,使原来只有200多人增加到300人。1950年,乡村服务协会滁县中心区各项组织实施健全,职员发展到8人。以滁县为中心区,工作范围迅速扩展到苏皖两省52个乡村教会服务站。1951年,中国基督教爱国人士发起反帝爱国“三自”(自治、自养、自传)革新运动,滁县基督教徒积极响应,于3月16至19日,发起宗教界抗美援朝、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爱国行动大会。会上发表宣言,订出《基督教爱国公约》,并宣布与南京及各乡村教会脱离关系。外籍牧师先后离滁回国,协会停止活动。7月南京总会停止对滁县教会津贴,圣经学院遂停办。滁县教会脱离与南京总会的关系,并停止对各分堂的领导,境内乡村分堂停止活动;真耶稣教会也随之停办。人民政府一方面接管教会学校、医院,对部分工作人员、技术人员、医务工作者计20余人,对口安排工作;另一方面组织信教群众,积极兴办自养事业,开办了化学糊精厂,以及生产营养豆浆、放养蜜蜂等。
1954年,滁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吴新丹任主任,朱少堂任副主任。宗教活动除星期日礼拜外,还有星期三下午祈祷会兼查经会,星期四下午为妇女礼拜。1957年2月,举行了一次洗礼礼拜,受洗人数16名。1961年,为解决宗教职业人员生活来源,教会与开化律寺合办“琅琊山招待所”。1963年,自养生产中的营养豆浆生产和养蜂业,因经营不善而先后停办。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滁城教堂被封闭,教牧人员受批斗,教会活动完全停止。牧师吴新丹全家下放到花山公社;牧师朱少堂划为“地主阶级分子”到制盒糊精厂监督劳动。自养生产的招待所、制盒糊精厂分别由县干部招待所和城关镇接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落实党的宗教信仰政策,被占有、冻结的教会房屋、财产,悉数归还教会,牧师和基督教徒的冤假错案得到纠正。滁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重新恢复。宗教活动由牧师朱少堂负责。教会重新开办“三自文化”用品厂,完全实现自养,并多次为社会和福利事业捐款。1981至1987年,在教堂受洗礼人数137人。1987年,教徒自行在家中聚会,举行宗教活动的有40余处。同年12月,经滁县地区行政公署民族宗教事务科批准,境内增设了3个基督教活动点。城乡划分4个区域:滁城教堂为中心,包括南谯、琅琊、滁东、大王、腰铺、花山、城郊;乌衣镇点,包括汪郢、黄圩、担子;黄泥乡点,包括三官、沙河、张浦营;施集乡点,包括珠龙、李集、常山、章广、皇甫、曲亭。
滁州基督教先后有基督会、真耶稣教会两个教派和苏皖基督教乡村服务协会。基督会的影响较大。
滁州基督教人数,光绪二十四年有41人,民国4年有622人,滁县解放初有300人,1963年有130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基督教活动逐渐恢复起来,至1986年有教徒2253人,成为市境拥有教徒最多的一个宗教。
新中国建立后,牧师朱少堂多次当选为县(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常委。1978年吴新丹被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1986年朱少堂被选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中国基督教协会第二届委员,1987年当选为安徽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1953年滁城基督教会房地产情况一览表
滁州寺院庵庙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