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后,随着种子机构的建立,种子检验工作也逐渐开展起来。初期检验手段,主要靠感官鉴定,仪器设备只有老式水份测定器粗天平、放大镜等,用这些仪器检测种子纯度、净度、发芽率、水份和病虫害等项目。当时对田间检验很重视,因此保证了收购良种的质量。1952年春季,华东农林部举办种子检验学习班,培训各省(区)种子检验员。这期学习班,统一了华东区种子检验标准,并为省、专两级种子部门配备了检验仪器,使检验种子从检样、分样及质量检测基本上使用仪器操作。
安徽省于1952年夏季、1953年春季分别举办了两期种子检验学习班,培训专区一级检验干部,每期学员8~9人,进行检验技术培训,全省统一了计算标准和操作方法。安徽省1953、1954年农业生产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种子检验工作全部为调种救灾检验种子服务。
1957年农业部首次举办《全国种子检验干部培训班》,培训全省检验干部。这期培训班统一了全国检验项目、检验标准和操作方法,为种子检验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奠定了基础。同年冬季,安徽省举办安徽种子检验培训班,培训专、县种子局、良(原)种场技术骨干共160余人,并为专、县种子机构和良(原)种场配备了部分检验仪器。
1959~ 1961年3年困难时期,种子检验工作一度停顿,于1962年开始恢复工作。1963年举办全省种子检验干部培训班,培训专、县和良(原)种场种子检验干部,并充实和更新了各级种子机构的检验设备。新增加的设备有分样器、快速水分测定器、容重器、套筛、显微镜、二级天平和保温箱等。至此,全省专、县和良(原)种场有了现代化的种子检验设备,大部分单位配备了种子检验员。
1963~ 1964年分别颁发了《安徽省主要作物良种分级标准》(草案),(标准编号:皖Q/NY—63)、《绿肥种子分级标准》(草案),(标准编号:QNY—64)。这是安徽省第一个经标准计量部门审批颁发的良种分级标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该年冬季仍坚持在肥东举办全省良种繁育与种子检验培训班,计160余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种子检验工作停顿。各级种子检验设备遭受破坏。省检验室仪器设备,计高倍显微镜、分析天平、电冰箱、电烘箱、各式水份测定器等设备及各种试剂共184种、5071件,大部分散失,有的锈坏报废。
1972年,全省开展经营业务,种子检验工作尚未恢复,至1983年,省种子公司始确定专人负责种子检验工作。1984年贯彻《全国种子检验交流会议纪要》精神和“国家标准“后,安徽省种子公司于1984年发出《关于种子检验工作管理意见》,对于检验范围、检验项目、检验分工、签发证书、明确责任等5个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和要求。地、市、县种子公司也加强了种子检验工作。1987年全省种子系统的技术人员684人中,种子检验员达232人(其中专职103人,兼职129人),占技术人员数的33.9%。检验员中,大专程度的88人,中专程度的121人。全省兴建种子检验室2258.4平方米。配备恒温箱140部、烘干箱51部、发芽箱84部(含精密发芽箱)、水分测定仪245件,容重器101部、天平258台、显微镜79台、其它113台。积极开展了田间和室内检验。徽州地区种子公司对于预约繁殖杂交稻亲本种子进行了3次田间鉴定,保证了纯度。合肥市种子公司1985年对预约配制新澄杂交西瓜的种子户603户,逐户作了室内检验,并于当年安排生产纯度鉴定,使种子纯度达到98.25。1983~1987年种子检验情况见表4—1—16。
1983年底,安徽省种子公司组织望江、定远、怀远3县种子公司和徽州地区种子公司引进采用酯酶同工酶法测定杂交稻种子纯度,各点投资5000元,配备测试仪器,对当时推广的汕优6号、泗优6号、汕优桂33、协优6号等杂交组合进行测定,获得成功,并在生产上应用,填补了安徽省室内鉴定杂交稻种子纯度的一项空白。
为提高检验员理论和业务水平,1984~1987年省先后举办5期种子检验员学习班,计260人;省、地、市和部份重点县的检验员还分期派往浙江农业大学举办的全国种子培训班学习半年,计31人。
1983~1987年先后制订了绿豆和杂交西瓜原种生产、制种和检验等综合技术标淮。
安徽省检验种子数量统计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