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邮政
邮路
清康熙年间,来安县有驿道2条:第一条为白塔驿——汤村驿——来安驿——居安驿——水口驿;第二条为滁州——水口镇——雷官集——姜家渡——六合县。晚清时期,有驿道4条:第一条为县前铺——水口铺——滁州州前铺;第二条为县前铺——关家铺——天长县汊涧铺;第三条为县前铺——屯仓铺——古城铺——盱眙县藕塘营铺;第四条为水口铺——雷官铺——六合县。
民国初年,本县有来安至滁县和水口至滁县两条步班邮路。民国后期,仅有来安至滁县一条步班邮路;县内无固定邮路、投递路线根据邮件需投情况临时决定,其走向大致为来安——舜山——屯仓——半塔——张山集——施官——来安。1951年,县内主要邮路有4条,分别为来安至屯仓,来安至半塔,来安至大英,来安至施官、独山;总长156.9公里,均为步班邮路。1952年,来安至滁县步班邮路改为自行车邮路;1954年又改为委办汽车邮路。该年,有主干邮路7条465.2公里,其中来安至汊河77.6公里为自行车班邮路,余为步班邮路。1956年,自滁县经来安至炳辉(今天长县)的委办汽车邮路开通使用。1957年,县内有邮路21条619公里,其中来安至大英、来安至施官、来安至屯仓3条70公里为自行车班邮路,余18条549公里仍为步班邮路。1959年,县内邮路增至24条752公里,其中委办汽车邮路1条49公里,自行车班邮路16条609.5公里,步班邮路7条93.5公里。1961年,县内邮路为37条1030公里。1964年,自合肥经肥东、全椒、滁县、来安至天长的自办汽车邮路开通使用。1969年,来安至舜山12公里摩托车班邮路开通使用。1976年,县内委办汽车邮路增至2条62公里,摩托车班邮路增至3条86公里。1985年,全县共有邮路54条1505.8公里,其中省邮路1条49公里,县内主干邮路13条179公里,市内邮路3条20公里,农村邮路37条1257.8公里。
邮递
邮政出口量
民国时期,本县邮政出口量不详。建国后,各类邮件出口总量逐年递增,据统计,1985年邮政出口总量为1950年的1.5倍。同年,信函和汇票的出口量均为历史最高水平。
各类邮件出口量变化情况如下:
信函:1950年出口45360件,之后基本上逐年递增。1985年,共出口660405件。
包裹:1950年出口150件。1955年至1967年,每年约出口4000~5000件。1974年,开始超过万件。1981年以后,每年保持在8000件至9000件之间。1985年,出口8654件。
汇票:1950年出口972张。从1962年起,超过万张。之后至1980年,年出口量徘徊在1万和2万张之间。1981年,开始超过2万张,之后逐年增长。1985年,出口26956张。
建国后若干年份本县邮政出口量如下表:
投递频次
民国年间,市内邮件投递工作由县邮政局(所)的营业员兼任,投递很难及时;农村投递靠一名雇佣信差步行肩挑,隔七、八天投递一次,而且范围极其有限。
1950年,县城配专职投递员1人,步行投递全城邮件。1954年,步班投递逐日到区,间日到乡。1957年,县城和部分区、镇、乡开始实行自行车班投递;自行车班和步班每周投递的频次分别为6次和3次。1959年,建立人民公社投递员制度,逐日班到公社,交通方便的大队间日到达,边远地区的大队三日投递一次。1973年以后,全县各区、镇、公社均为逐日班投递。从1983年起,全县所有行政村中,有233个行政村为逐日投递,39个行政村为间日投递;邮件直接投递到生产队的贯通率为26%。这一年,全县农村集镇有16个投递班次。
报刊发行
建国前,本县只有县城一家私商经营报纸销售,所售报纸有《中央日报》、《申报》、《新闻报》、《大众报》等。抗战时期新四军的报刊由中共来安县委交通站发送。
1950年3月,县邮政局开始办理报纸发行业务。1952年初,开始办理杂志发行业务。其时,由于基层邮电机构未普遍建立,报刊发行只偏重于城镇。1957年,全县平均每33人订有1份报刊,报刊发行总数7074份。1958年,由于上级邮电部门分配的发行任务过大,出现摊派现象,全县平均每17人订1份报刊,报刊发行总数为19252份。“文化大革命”中,由于许多报刊停办,报纸最低期发行量不到2000份,杂志最低期发量200份左右。1978年至1980年,一度由于纸张紧缺,对部分报刊采取限额或分配发行。1981年,各种报刊敞开发行,报纸和杂志期发数分别为1.52万份和2.26万份,报刊流转金额17.77万元。这一时期,为了扩大报刊发行量,邮电局在县城设报刊零售门市部1个、流动零售车1辆和个体户零售点4个。与此同时,半塔、玉明、杨郢、张山、施官、雷官、大英、汊河、相官、水口、十二里半等11个邮电支局和部分邮电所也开始办理报刊零售业务。1985年,全县征订报刊1664种,期发7.58万份;其中报纸282种。杂志1382种。全县平均每5人订有1份报刊,人均订阅报刊费由1984年的0.36元增至0.5元。此外,零售报刊有259种,零售期发数7200份,其中报纸13种,杂志246种;全年报刊零售流转金额7.5万元。这一年,由于《人民日报》和《安徽日报》在本县的发行量名列全省第一,县邮电局被评为华东区六省一市报刊发行、报刊零售先进单位。其间,在本县发行量较高的报刊有:《中国少年报》、《农民日报》、《参考消息》、《安徽科技报》、《滁州报》、《安徽广播电视报》、《江苏广播电视报》、《半月谈》、《中国青年》、《故事会》等。
建国后若干年份本县报刊发行量如下表:
附:
建国后若干年份来安县邮政设备情况表
清康熙年间,来安县有驿道2条:第一条为白塔驿——汤村驿——来安驿——居安驿——水口驿;第二条为滁州——水口镇——雷官集——姜家渡——六合县。晚清时期,有驿道4条:第一条为县前铺——水口铺——滁州州前铺;第二条为县前铺——关家铺——天长县汊涧铺;第三条为县前铺——屯仓铺——古城铺——盱眙县藕塘营铺;第四条为水口铺——雷官铺——六合县。
民国初年,本县有来安至滁县和水口至滁县两条步班邮路。民国后期,仅有来安至滁县一条步班邮路;县内无固定邮路、投递路线根据邮件需投情况临时决定,其走向大致为来安——舜山——屯仓——半塔——张山集——施官——来安。1951年,县内主要邮路有4条,分别为来安至屯仓,来安至半塔,来安至大英,来安至施官、独山;总长156.9公里,均为步班邮路。1952年,来安至滁县步班邮路改为自行车邮路;1954年又改为委办汽车邮路。该年,有主干邮路7条465.2公里,其中来安至汊河77.6公里为自行车班邮路,余为步班邮路。1956年,自滁县经来安至炳辉(今天长县)的委办汽车邮路开通使用。1957年,县内有邮路21条619公里,其中来安至大英、来安至施官、来安至屯仓3条70公里为自行车班邮路,余18条549公里仍为步班邮路。1959年,县内邮路增至24条752公里,其中委办汽车邮路1条49公里,自行车班邮路16条609.5公里,步班邮路7条93.5公里。1961年,县内邮路为37条1030公里。1964年,自合肥经肥东、全椒、滁县、来安至天长的自办汽车邮路开通使用。1969年,来安至舜山12公里摩托车班邮路开通使用。1976年,县内委办汽车邮路增至2条62公里,摩托车班邮路增至3条86公里。1985年,全县共有邮路54条1505.8公里,其中省邮路1条49公里,县内主干邮路13条179公里,市内邮路3条20公里,农村邮路37条1257.8公里。
邮递
邮政出口量
民国时期,本县邮政出口量不详。建国后,各类邮件出口总量逐年递增,据统计,1985年邮政出口总量为1950年的1.5倍。同年,信函和汇票的出口量均为历史最高水平。
各类邮件出口量变化情况如下:
信函:1950年出口45360件,之后基本上逐年递增。1985年,共出口660405件。
包裹:1950年出口150件。1955年至1967年,每年约出口4000~5000件。1974年,开始超过万件。1981年以后,每年保持在8000件至9000件之间。1985年,出口8654件。
汇票:1950年出口972张。从1962年起,超过万张。之后至1980年,年出口量徘徊在1万和2万张之间。1981年,开始超过2万张,之后逐年增长。1985年,出口26956张。
建国后若干年份本县邮政出口量如下表:
投递频次
民国年间,市内邮件投递工作由县邮政局(所)的营业员兼任,投递很难及时;农村投递靠一名雇佣信差步行肩挑,隔七、八天投递一次,而且范围极其有限。
1950年,县城配专职投递员1人,步行投递全城邮件。1954年,步班投递逐日到区,间日到乡。1957年,县城和部分区、镇、乡开始实行自行车班投递;自行车班和步班每周投递的频次分别为6次和3次。1959年,建立人民公社投递员制度,逐日班到公社,交通方便的大队间日到达,边远地区的大队三日投递一次。1973年以后,全县各区、镇、公社均为逐日班投递。从1983年起,全县所有行政村中,有233个行政村为逐日投递,39个行政村为间日投递;邮件直接投递到生产队的贯通率为26%。这一年,全县农村集镇有16个投递班次。
报刊发行
建国前,本县只有县城一家私商经营报纸销售,所售报纸有《中央日报》、《申报》、《新闻报》、《大众报》等。抗战时期新四军的报刊由中共来安县委交通站发送。
1950年3月,县邮政局开始办理报纸发行业务。1952年初,开始办理杂志发行业务。其时,由于基层邮电机构未普遍建立,报刊发行只偏重于城镇。1957年,全县平均每33人订有1份报刊,报刊发行总数7074份。1958年,由于上级邮电部门分配的发行任务过大,出现摊派现象,全县平均每17人订1份报刊,报刊发行总数为19252份。“文化大革命”中,由于许多报刊停办,报纸最低期发行量不到2000份,杂志最低期发量200份左右。1978年至1980年,一度由于纸张紧缺,对部分报刊采取限额或分配发行。1981年,各种报刊敞开发行,报纸和杂志期发数分别为1.52万份和2.26万份,报刊流转金额17.77万元。这一时期,为了扩大报刊发行量,邮电局在县城设报刊零售门市部1个、流动零售车1辆和个体户零售点4个。与此同时,半塔、玉明、杨郢、张山、施官、雷官、大英、汊河、相官、水口、十二里半等11个邮电支局和部分邮电所也开始办理报刊零售业务。1985年,全县征订报刊1664种,期发7.58万份;其中报纸282种。杂志1382种。全县平均每5人订有1份报刊,人均订阅报刊费由1984年的0.36元增至0.5元。此外,零售报刊有259种,零售期发数7200份,其中报纸13种,杂志246种;全年报刊零售流转金额7.5万元。这一年,由于《人民日报》和《安徽日报》在本县的发行量名列全省第一,县邮电局被评为华东区六省一市报刊发行、报刊零售先进单位。其间,在本县发行量较高的报刊有:《中国少年报》、《农民日报》、《参考消息》、《安徽科技报》、《滁州报》、《安徽广播电视报》、《江苏广播电视报》、《半月谈》、《中国青年》、《故事会》等。
建国后若干年份本县报刊发行量如下表:
附:
建国后若干年份来安县邮政设备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