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妇幼保健
旧时,本县城乡妇女生育均由接生婆用1日法接生,产妇因难产或破伤风、产褥热而丧生者为常事。至解放前夕,用新法接生者仍廖廖无几。
建国初期,为早日普及新法接生,县卫生院多次举办新法接生学习班。1954年,县卫生院附设的保健站也办过一期短训班,培训基层保健员30余名。1956年,县妇幼保健站成立,配备助产士3名、保健员3名,并在半塔、水口、屯仓设有分站,各配医务人员1名,就地开展妇幼保健工作,负责当地妇幼保健人员的培训工作。至1957年,全县有接生组26个,新法接生员460人,基本上实现了新法接生。1958年,全县在3天之内办起78个产院。这些产院由于条件太差,至1963年全部停办。1964年,全年新法接生的婴儿仅占出生婴儿的56%,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为万分之六十,产妇产褥热为万分之十二点七。1969年,妇幼保健站并入县医院。1970年4月,又从县医院划出与防疫站合并成立县防保站。1975年2月27日,县防保站首次成立妇女病普查普治小分队,先对双塘公社全体已婚妇女进行查治,以后每年都分期分批进行。对查出的1652例子宫脱垂病人于1979年进行治疗。适合手术治疗的102人中治愈100人,费用由国家支付。1977年,妇幼保健站恢复。同年,全县27个公社、镇配齐了妇幼保健员,新法接生员的培训工作再次开展。年终,全县农村新法接生人员共有83人。1978年,全县有妇产科医生7名、助产士31名、赤脚医生217名、妇幼保健员80员、接生员104名。这一年,新法接生的新生儿占当年新生儿97%。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为万分之八点八,产妇产褥热为万分之一点七。1984年,新法接生的3402名新生儿,占新生儿总数3409名的99.7%,产妇住院分娩的有3393人。1985年,县妇幼保健站为3618名妇女进行了妇科检查,其中1527名妇科病患者得到治疗。
本县对幼儿的健康检查工作始于1952年,这一年,县妇幼保健站为县直单位49名幼儿作了健康检查。1953年5月,为农村培训幼儿保育员26名、保育宣传员78名。1957年,全县受托儿童5216名。1959年,全县有保育员1605名,受托儿童17254名。
1973年,县防保站先后为县城3所小学及示范幼儿园少儿作了体检,查出并治疗患肠蛔虫症、沙眼等疾73例。1975年“六一”儿童节,县防保站医疗队为大余郢公社2128名儿童进行发育和健康检查,查出该社儿童患病率为42.5%。
1978年,妇幼保健站开展儿童健康检查,体检428人次,接种卡介苗17849人份。1979年,县妇幼保健站在县妇联、县总工会的配合下,对县城7岁以下的705名儿童作了健康检查,发现有缺陷和疾患者300名,之后分别进行了矫治。同时,各区社(乡)保健人员也在农村给幼儿做了健康检查。1980年,妇幼保健站又一次对全县7岁以下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发现3027名幼儿中983名有疾患。此外,给51176名儿童作了驱肠虫治疗。此后,这项工作坚持不懈。
学生保健
建国前,县内学校无医疗卫生设施。建国后,规模较大的中学均设有医务室。学校医务室对在校学生实行谁就诊谁付费的医疗制度,县卫生防疫部门定期给学生作健康检查,费用由学生家长负担。1972年秋,县防疫站开办一期“推广学生眼睛保健操”师资培训班,参加者分别来自县城各中小学及基层部分中学。此后,该操成为各校的课间操。1981年,防疫站给3所中学、8所小学的4760名学生进行健康检查,检查结果:患视力减退、龋齿、沙眼、色盲及脊柱异常等病者占受检者53.84%,1983年4月,又对3所中学、3所小学的1538名学生进行视力抽样调查,患视力减退的学生占受检者的29.4%。“
职工保健
建国前,本县职工无保健可言。建国后,县政府对职工劳动卫生和职业病一直都很重视。1977年7月,滁县行署有关部门在县防疫站和劳动部门配合下,在部分企业开展劳动卫生和职业病普查,调查21个厂家3171名职工,其中2819名生产工人中,889名为接触尘毒者。此外,测定了车间风速、气温、湿度及粉尘分散度。1980年6月,本县有关部门对接触粉尘的147名职工进行健康调查,发现肺T·B1人。1983年4月,又对95名接触粉尘职工进行健康抽样调查,发现肺T·B3人。1979年10月,县防疫站和劳动局对接触铅、苯、染料、酚醛、环氯、汞、盐酸等有害物的110名职工进行健康检查,发现4人受轻度损害。1984年5月对接触苯及同系物、汞、钴60等物质的81名职工又进行健康检查,未发现身体受损害现象。1984年11月,根据上级有关部门指示精神,县防疫站对县内从事放射工作的35名工作人员开展了为期1年的医疗照射频度及剂量的调查,总计照射频度为15178人次。
上一篇:第三节 防疫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