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插秧机
1954年9月,安徽省农具研究所研制出安徽省第一台人力水稻插秧机。按照中共安徽省委指示,集中了一批能工巧匠继续研制改进。1958年,安徽省农业厅从外省引进3台转盘式人力插秧机,分给安庆、六安、阜阳等地进行试验。同时,省农具研究所组织力量对原设计的手动水稻插秧机进行了改造。1958年“大跃进”和“群众性工具改革运动”开始后,中共安徽省委指示要在3年内基本实现全省水稻插秧机械化和半机械化。1958~1959年,全省各地在参观学习外地插秧机的基础上,赶制了数以万计的各种各样的人力插秧机,但能投入使用的很少,有的甚至没有出工厂大门就报废了。
1960年,农业部在全国推广湖南省醴陵2号—1型、江西—59型、四川—59型、广西59—3型、上海南汇—1型、浙农9及10SB型等几种人力插秧机,但安徽未能推广开。
1972年5月,安徽省在含山县召开了全省机械化插秧现场会,会上贯彻一机部、农林部1971年8月在江西省泰和县召开的南方13省、市、自治区水田机械化现场经验交流会的精神,和在含山县三关公社大圩大队用广西59—3型人力插秧机进行了机械插秧表演。当年该队机械插秧1750多亩,占水稻插秧面积的80%以上。
1973~1977年间,安徽省一方面向外省大量订购引进定型的插秧机,一方面组织省内有关工厂生产。1975年,安徽向广西一次订购了500多台广西59—3型人力插秧机,1977年向上海订购了上海—1型机动插秧机150台和上海牌机动插秧机100台。与此同时,还组织含山县农机厂等20多家工厂生产江淮—71型大小苗两用人力插秧机,并确定该厂研制生产少量的机动插秧机。经过组织推广,1977年全省人力插秧机保有量达到2756台。后来由于用人力插秧机插秧耗费劳力多、体力大,农民不愿用,加之插秧配套的育秧问题不易解决,保有量逐年下降,生产插秧机的工厂亦因产品销路不畅而先后停产。1979年安徽省机动插秧机保有量下降至1712台。同年省农机管理局利用外资从日本国久保田引进一套水田生产农业机械,放在当涂县龙山桥公社太仓大队进行试验推广。这套机械包括久保田S 402插秧机2台、SPR 600插秧机8台及催芽设备、温室育秧设备各1套。使用效果很好,但是由于所需机械设备一次性投资太高,不能推广。1980年底这套机械移交给当涂县使用管理。到1987年底,全省人力插秧机和机动插秧机的保有量分别降至199台和12台,插秧面积只有4900亩,而全省水稻旱直播面积达8.61万亩,比水稻插秧机面积高16倍多。
二、机耕船
1974年,安徽省青阳县农机厂在洪湖—12机耕船的基础上,研制成青阳—12机耕船,配套动力为S195柴油机,每小时行驶速度为19.3~21.23公里,每小时可耕水田2~3亩。后来,这种机耕船在当涂、巢湖、宿松等县农机厂也有小批量生产。1980年全省机耕船保有量最多,计有870艘、1.04多万马力。在安庆、巢湖、宣城、徽州、芜湖等9个地、市的26个县及市郊区和部分国营农场(农垦系统)使用。使用较多是安庆地区,全区8个县拥有量达488艘、5797.82马力;其次是宣城地区5个县拥有量为117艘、1414.66马力后因该机体积大、笨重,综合利用性能低、造价高(比同样动力的手扶拖拉机价格高30%~50%)等原因,保有量逐年减少。到1987年,全省机耕船保有量降到280艘、2483.8千瓦(2977.97马力)比1980年下降了67.8%以上。
三、耕整机
1986年,安徽省农机局从湖南省引进6台水田耕整机,在广德等县进行水田耕、耙试验与可行性论证,通过实际作业考核,认为耕作质量能满足农艺要求。1987年春,省农机局又组织广德、宣州、全椒、霍山等县市扩大试验示范。同年4月在宣州市孙埠镇召开了全省水田耕整机水田耕作现场表演会,会上确定以湖南耒阳产的1LB—3型水田耕整机为引进机型。该机重115公斤,配套动力为165F或170F柴油机,一人操作(过田埂2人抬);工效:耕田每小时1~1.5亩,耙地(浦滚耙)每小时2~ 3亩;油耗:耕田每亩0.4~0.5公斤,耙地减半。农民赞尝该机是“一条牛的价钱,二条牛的工效,半条牛的消耗”。到1987年底,全省有宣城、巢湖、安庆、芜湖、马鞍山、黄山及淮北等8个地、市的14个县和市郊区,使用水田耕整机,保有量达143台、452千瓦,其中发展最快的黄山市有74台230千瓦,占全省拥有量的51.75%。
安徽省水稻插秧机、机耕船和水田耕整机的发展情况见表5—2—10。
安徽省水田耕作机械表

上一篇:第四节 电犁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