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饮食
本县茶馆、菜馆、饭馆兴起较早。清同治、光绪年间,县城就有聚宝、东盛园、常乐园、一品香等饭菜馆,尤以设备考究、烹艺精良、专办筵席的聚宝菜馆为最闻名。民国时期,全县饭菜馆发展到60多家,200余名从业人,县城以新设的三星、杨恒盛、三好园等较有特色。服务项目和方式也有创新和发展,除包办普通筵席外,还承办酒席和烤席,不仅经营大众饭菜,还可点菜包座、送菜上门,少数饭馆并附设客房和骡马栈坊。
风味小吃更是名目繁多,摊点遍布。民国时期县城陈裕兴的早点、冯长兴的酥烧饼、潘恒盛的饺子、王文耀的包心元宵尤具特色。经营的各类面饼有荒烧饼、酥烧饼、火刀连子、京江脐子、软烧饼、葱油饼、羌饼等,口味各异,秦栏的吊炉饼、大脆,官桥的草炉烧饼,铜城的大糕尤受欢迎。应时小吃,正二月的春卷、端阳的粽子、初秋的萝卜丝烧饼、秋天的蟹黄包子、九月的重阳糕、寒冬的烩牛、羊肉等也别有风味。此外,还有挑担拎篮沿街叫卖的油炸干、汤团、馄饨、蒸饭、豆腐脑、糖豌豆粥、米面饼、糖发糕等等。菜肴除饭菜馆制作外,还有不少熏烧摊点,傍晚乃至深夜摆设于街头闹市,有猪头肉、熟牛肉、卤鹅、油炸虾、辣椒豆等。
抗日战争时期,在日军侵占的县城和集镇,饮食业萧条清淡,县城饭菜馆相继关闭,仅存杨恒盛、三好园等寥寥几家,面点小吃也只30余家。在根据地汊涧、铜城、龙冈等集镇,饮食业日益兴旺,仅铜城就有酒菜馆7家,饭店10家,面食铺30多家,风味小吃40余家。一些机关为方便往来办事人员,还印制了通用饭票,可在根据地任何一家饭馆就餐,店主凭此统一结账。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县饮食业一度得到短暂的恢复,复因内战爆发,又趋冷落。
建国以后,饮食业逐步恢复发展,经营大众饭菜和零星小吃的馆店日渐增多。1951年全县饮食业338户,1955年发展到526户836人,其中面业小吃由144户发展到219户。1956年对私改造中,县城一批饮食业转为国营,其余则组成合作饭店或小组。1958年以后,由于国民经济失调,粮油食品紧缺,饮食业网点收缩减少。1964年全县饮食业经营单位115个,776名从业人,资金约6万元,其中国营1个14人,合作店组99个726人,另有少量个体摊点。此后饮食业一直处于徘徊状态。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实行多渠道就业,饮食业发展很快。1979年,全县饮食业企业发展到124个1355名从业人,注册资金50多万元,年营业额140万元,其中由待业青年经营的有32个427人。随着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全民和集体单位先后实行承包,个体户发挥灵活多样的优势,大量发展零星小吃摊点,经营小菜稀饭、方便客饭、面条、馄饨、元宵、点心以及烧卤菜者随处可见,一些传统风味小吃纷纷再现异彩,高温季节经营冰棒、冰砖、桔子水等冷食饮料的摊点、门市部更是遍布街巷。1985年全县饮食业网点发展到444个,1697人,营业总额276万元。与1979年相比,从业人增加25.2%,营业额增长97.1%。总数中,个体网点346个574人,营业额99万元,分别占78%、34%和36%。除专营饮食的企业和个体户外,县政府机关第一、第二招待所,县退伍军人接待站等附设的食堂,也承办机关团体接待宾客的饭菜宴席。
民国时期县城擅长烹制素菜的贾怀仁,善于精雕细刻瓜果的张泰方,备有精美餐具上门承办喜庆酒席的孙玉年尤为人称道。建国以后,县服务公司多次组织厨师开展烹技表演和交流。1959年,在蚌埠市同庆楼举行的蚌埠地区厨师烹调技术表演会上,本县红案厨师金明的蛤蟆鸡,胡士遇的油爆虾,白案厨师张奎元的翡翠烧卖、水晶包子深得赞誉。县政府机关食堂刘宝昌、刘文华俱以烹技高超而著名。1975年,该食堂厨师谭松林还被选派中国驻秘鲁大使馆担任厨师。近年来,一批年轻厨师脱颖而出,1985年,本县开始为厨师评定职称,有1人被授予二级厨师,9人获得三级厨师职称。
二、旅馆
明代,县城有公馆。清代末年建有新安会馆(亦称京江会馆)。民国时期又建泰安、福来、三义等客栈。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根据地集镇旅馆业发展很快,仅铜城就由四五家发展到10余家,另有30余家栈房,床位约300多个。
1956年后,县城新亚、和平、三义等客栈发展为公私合营旅社,农村集镇则由供销社等单位兴建了一批小旅社或招待所。60年代中期,公私合营旅社7个20余名从业人,床位200余个,年收入3万元左右,另有农村集镇旅社10余家。这些旅店只设简单的床铺桌凳,招待茶水,专供往来客商歇宿。此外,县政府机关在50年代初设有内部招待所,有床位10余个,为往来干部、军人服务。60年代以后,县民政局招待所(后改称县政府一招)、县服务公司中心旅社、县政府第二招待所以及县退伍军人接待站等相继建成。农村集镇也由乡镇机关或供销社新建了一批小型招待所或旅社,各有床位10—30个不等。
1978年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部门自办旅社、招待所日益增多,农业科技中心、供销饭店、肉厂招待所以及由县搬运公司改建的裕华酒家等相继建成营业。1981年到1985年的5年中,全县纯营业性质的旅社、招待所由18家发展到29家,服务人员由64人增加到324人。另有一些机关企业如粮食局、水利局、二轻局、良种场、人武部等都设有招待所,以服务本系统人员为主,兼营对外业务。服务项目亦有增加,设备不断改善,规模较大的如县政府第二招待所、科技中心、军人接待站、裕华酒家等均设有食堂、会议室和较高级的房间。第二招待所西平房经过改建,花树满庭,泉石相谐,房间配有沙发、彩电、空调和卫生间,在全县旅馆业中首屈一指。
三、浴室
明代,县城即建有浴室。清末民初,县城浴室以城东堂子巷内“碧玉泉”和北门的“白玉泉”为最闻名,铜城有浴兰池和万安池两爿浴室。建国以后,每逢夏季,一些旅社、茶社开设有短期盆堂,供顾客洗浴。铜城、汊涧、秦栏等较大集镇均有私人经营的浴室,逢集、过节时营业。1956年对私改造中,县城两家浴室实行公私合营,并几番改建,扩大堂口,仍不敷需要。70年代以后,酒厂、肉联厂、化肥厂、砖瓦厂、米厂及二招等单位自设浴室,供本单位职工洗浴,兼营对外服务。1983年,县城东门男女浴室建成,初步解决了县城洗澡难的问题,并首次为妇女提供了洗浴场所。多数集镇建有固定浴池,正常或定期营业。1981年全县有7个浴室27名服务人员,1985年发展到15个浴室,52名服务人员,其中集镇浴室12个,服务人员25人。
四、理发
本县理发业有较早历史,扬州“三把刀”(指厨师、理发师和裁剪师)对天长影响较深。建国前夕,县城规模较大的理发店有王华堂、蔡兆魁两家,一些店堂并有捶背、推拿、掏耳、穿眼等服务项目。间有登门为官吏士绅、富商大户“出包”服务者。农村也有一些理发人员以农为主,闲时理发。建国以后,在合作化高潮中,县城建立1个国营理发店和一些合作理发店组。城乡还分布着许多个体理发户。1981年,经工商部门登记发证,有一定铺面和规模的理发店有22个73人,1985年发展到77个197人,零星分布乡村集镇或串乡赶集的理发者尚有二三百人。
早期理发均用手工刀剪。70年代后,逐渐推行电剪、电吹风。理发业的收费城镇执行统一标准,农村略低。农村个体以包头到户、年终结账的居多。私营理发店旧时每逢年节加费或收取小费,建国后革除。掏耳、穿眼等项目,70年代曾为公安、卫生部门所禁止,捶背、捶腿亦已少见。
五、照相
本县照相业始见于20年代,县城先有“东方”、后添“新亚”,一直延至解放。设备简陋,收费较高,业务不大。建国以后,在合作化运动中,先后组织照相、刻字等4业组成“四艺合作商店”,后照相改为国营。50年代后期,乡镇照相业发展起来,1960年全县从事照相业的达30人。70年代以后,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活动的频繁,生活照、团体照业务不断增多。早期照片俱为黑白,少数着色。进入80年代,彩色照片逐步风行,照相业务又有新的发展。1981年全县照相馆6家28人,1985年发展到42家89人,其中农村集镇由4家7人发展到39家62人。
六、其他
县内还有洗染、镶牙、钟表及日用品修理等服务行业。洗染业起源较早,始称染坊,土布盛行时期,多经染坊染成蓝、黑色出售,或为群众零件成衣及小件布染色。《天长风土志》载民国23年(1934)全县有染坊12家,从业人及艺徒84人,年收入3.6万元。建国以后,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机织染色布大量上市,染坊业务日渐萧条,70年代后逐渐消失,少数转向呢绒制品的洗涤。
镶牙业在建国前为数不多,多流动赶集,做拔牙、装牙手术,个别有固定铺面。合作化运动中,县城镶牙业人员与照相等合并成立四艺合作商店,60年代分设。70年代曾并入县医院口腔科,80年代以来复有一些个体户定点或设摊开业。50年代一度流行金牙,70年代后渐行银牙、磁牙。
钟表修理业建国前夕始见,从业人数很少。刻字业在建国前多为私营印刷店兼营,少数设摊刻字,建国后被列为特种行业,加以控制和管理。合作化中,县城镶牙、钟表修理、刻字、照相合并组织四艺合作商店。60年代分开,单设国营钟表修理部。70年代以后,随着国产表、电子表的逐渐普及,钟表修理业日渐兴旺,县城出现了几家规模较大的钟表修理部,兼售钟表。个体修理店及摊点遍布城乡集镇。
70年代以后,塑料及人造革制品相继出现并为群众喜用,自行车及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也逐渐普及,新兴的修理行业不断涌现。除商业部门对电器商品开设有承包修理外,修理收录机、自行车、塑料人造皮革制品的个体摊店随处可见。从事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由1981年7户34人发展到1985年的223户370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