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19年(1930年)安徽省开始在个别地方使用谷物脱粒机。《中国农业机械化重要文献》记载:民国19年安庆农具制造厂生产打稻机等新式农具,产品由安徽省政府建设厅农业推广处推销。民国25年,皖南陶辛圩购买“中华新农具推广所”生产的打稻机,后因该机需3个人操作和较宽广的稻场而未能推广开。
建国后,安徽省方邱湖、正阳关等国营农场于1953年开始使用C—4自动联合收割机、C—6牵引式联合收割机和M K—1100型谷物脱粒机收割和脱粒小麦、黄豆等农作物。1954年,合肥农具厂开始生产人力打稻机。1958年工具改革高潮中,安徽省沿江、江南稻产区一些县、市,自制推广了各种类型的人力打稻机近10万台。由于这类打稻机多系互相仿制,未经过严格科学设计和试验鉴定,使用起来不仅踩踏费力,而且效率低,事故多,实际使用的极少。
60年代初,人力打稻机经过改进、完善、定型后,1965年开始批量生产推广。其中生产推广较多的有737型、744型、870型几种人力打稻机,1965~1970年间,平均每年生产推广约1万台。进入70年代,随着矮杆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农民对打稻机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1971~1980年间,平均每年生产推广1.5万台左右。
在发展人力打稻机的同时,机动脱粒机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58年,安徽省农机二厂开始生产小型动力脱粒机,当年生产30多台。60、70年代,安徽省生产机动脱粒机的工厂逐渐增多。先后有阜南、濉溪、砀山、贵池、青阳、天长、宿松等10多个县农机厂,生产小型动力脱粒机。到1980年,全省拥有各种型号机动脱粒机8.62万台,其中以纹杆式5TJ、5TB型机动脱料机为最多。该机配套动力为3~7.75千瓦电动机,生产率每小时为500~1200公斤。
1980年安徽省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一家一户劳力少,高产矮杆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于是又出现了人力打稻机,特别是单人、双人操作的小型人力打稻机的发展高潮。各地除继续生产737型、744型、870型人力打稻机外,繁昌、宁国等县还根据农户人力少的特点,研制了单人和双人操作的人力打稻机。其中繁昌县农机厂研制生产的5TG—400型人力打稻机投产后,受到用户好评,并获得省优质产品奖。1983~1985年间,人力打稻机年增长4~7.7万台,比70年代增长量高1~3倍。到1987年,全省拥有各种人力打稻机46.21万多台,机动脱粒机12.47万台,联合收割机529台,再加上手扶拖拉机和小四轮拖拉机牵引石滚或打场用的V型镇压器等,全省机械化、半机械化的脱粒量达到1112.66万吨,占谷物总脱粒量的45.81%。安徽省脱粒机械和联合收割机发展情况见表5—4—3。
安徽省脱粒机械和联合收割机统计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