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小学教育
一、学校
据《安徽通志》及《皖政辑要》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知县谢维阶在县城永丰门创办官立文荣高等小学堂,有学生40名;秀才戴子灵等在龙冈创私立崇实初等小学堂。次年,知县董玉书在县城东、南、西、北4门分别创设官立东区、南区、西区、北区4所初等小学堂,共有学生107名,又在铜城创官立崇圣初等小学堂,有学生62名。光绪三十四年,知县董玉书、张本谟先后在汊涧创设官立公济、广济初等小学堂,共收学生52名。宣统二年(1910),县佛教会长古航在县城东创僧立儒释初等小学堂。次年,宣啸秋在县城原石梁书院旧址创办官立第二高等小学堂,分甲乙两班,分别有毕业生30名和9名。至清末,城乡计有高、初等小学堂10余所。民国元年(1912),第一高等小学堂停办,第二高等小学堂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儒释小学堂改为僧立国民初级小学,崇实小学堂改为龙冈国民初级小学,广济小学堂改为汊涧国民初级小学。此后,小学陆续增设,至民国5年,县内已有高等小学1所,初级小学10余所。学校大部分为公办性质,称县立国民学校。有些学校兴办仓促,为吸引学生入学将私塾并入小学校。因县立国民学校不能满足学龄儿童入学需要,私立学校便应运而生。据记载,清宣统三年(1911),天长县城就办有私立学校。民国14年因天长地方官绅勾结,缩减教育经费,移充军饷,宣采香、施孟洁等教师愤然辞职,创办私立志成小学,至民国17年,学校学生400多名,教职工约15人。其中本县教师除有1人月支8元外,余均义务职。学校施教有方,甚有影响,民国19年因地方党派之争,被迫停办。
民国17年全县实行学区辅导制。民国19年,全县小学校发展到24所,其中完全小学4所,县立初级小学18所,私立初级小学2所,全县计有小学生1472人,教职员55人。
民国20年,继续推广初等教育,增设初级小学校,对学生来源较多的学校增设班级,当年学校数增至36所,次年为115所,其中完全小学6所。因学校增加过快,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加之教育经费锐减,很快又进行裁并。民国23年全县有小学校29所,其中初级小学校23所,完全小学校6所。民国24年,取消学区辅导制,城乡公办小学一律以所在地的地名命名,并在全县推行普及教育,各乡(镇)都办有小学,有的保也设立了小学校,部分地区还办有短期小学。民国23年办一年制短期小学4所,教员4人,入学儿童191人。民国24年,分配天长办20所短期小学。尽管如此,这时期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10%左右。日本军队占领天长城后,大部分学校停办。民国28年1月天长县实施非常时期小学教育实施纲要,恢复学校,先在未沦陷的乡镇恢复小学校10所,另设立短期小学10所。7月,城北小学恢复,城东、龙兴里、城西小学亦相继恢复,年底,全县乡保小学校恢复至33所,其中保小学13所。
民国29年,县抗日民主政府在铜城成立后,即着手恢复教育。到民国30年,根据地教育已得到普遍发展,县区建立了教育视导制度,当年计有学校46所,班级74个,教职员127人,学生1800名。民国32年到33年,日本军队对抗日根据地频繁“扫荡”,根据地教育实行精简,相距两公里以内的学校合并为一所,经济富裕地区或接近敌占区的学校改为私立代用小学,市镇学校低、中级分散设置。民国34年3月,淮南津浦路东专员公署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学校数有所增加,至民国35年新四军北撤前,全县计有小学67所(其中完小11所),入学儿童1900人。
民国35年8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天长,忙于内战,无心发展教育。民国36年,全县小学校仅有31个班,1136名学生。其后,时局混乱,学校纷纷关闭,县城仅城西、城北2所小学校勉强维持教学。至天长解放前夕,全县小学教育已处于瘫痪状态。
民国38年,天长解放,即着手对旧学校进行恢复、改造、整顿。县人民政府于1月份召集教师开会,准备开学工作,当年恢复、设立学校5所,有学生1141名。此后,公办小学陆续设立,民办小学也应运而生,有些私塾也被改建为民办小学。1951年有民办小学60所。1957年,全县共有公、民办小学518所,在校学生20939名。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小学教育受到影响。1961年,为提高教学质量,对全县小学进行了整编。1964年,在全县兴办各种形式的耕读小学(全日制,半日制,早、中、晚班,识字组等),当年入学于新办耕读小学的儿童11266人,占学龄儿童的17.8%。1965年,全县共有公民办小学939所,入学儿童38140人,占适龄儿童的83.6%。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耕读小学大都停办,其他学校也一度“停课闹革命”,校舍被占,教学设备、图书资料严重散失。1968年下半年起农村部分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实行民办公助。1972年,县、公社完全小学恢复为公办小学。1974年,安乐公社创办1所“五·七”小学,实行半农半读,很快在全县推广。1976年,全县有小学校2254所,比1966年增长1.4倍。“文化大革命”期间,尽管学校数增长较快,但缺乏经费、校舍、师资,教育质量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全县范围内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各公社完小改为中心完小,每个大队设一完小,几个邻近的生产队办一所初小。1983年,加强农村教育的改革,重点是普及小学教育,当年有小学613所,在校学生7050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1.8%(其中有15个乡、镇达95%以上),在校学生巩固率达91.7%,毕业班毕业生率达89.9%,12—15周岁少年中普及率为75.4%。全县有7个乡、镇达到国家规定的“四率”标准,基本实现普及教育。1985年,全县有小学522所,在校学生6370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3%,少年儿童普及率97.6%,在校生年巩固率99%,毕业班毕业率97.8%。全县小学普及教育经省验收合格。
二、学制课程
民国初至建国前,天长小学教育基本为“四·二制”,即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2年。民国元年,教育部规定初等小学教学科目为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等,女生加授缝纫;高等小学教学科目为修身、国文、算术、中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等,男生加授农业,女生加授缝纫课,亦可加授英语。但因条件不一,各校课程开设不尽齐全。民国27年,天长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曾编印《战时读物》,供小学作临时教材,其中近30篇为历史上爱国英雄的故事。抗日根据地小学校所用教材先为县抗日民主政府教育科自编的临时课本,后为行署文教处统一编印的教材。
建国初,先沿用“四·二制”,设有国语、算术、政治常识、历史、地理、自然、音乐、体育、劳作、美术,采用皖北行署统一编写的小学临时课本。
1952年秋,改行小学五年一贯制,并将国语改为语文、美术改为美工,各年级均设周会,低、中、高年级每周分别为24、26、29课时,中、低年级每课时30分钟,高年级45分钟。1953年,仍实行“四·二制”。1954年教育部颁布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规定三至六年级教学总时数不变,每周增加自然或地理课一节。1957年,天长大部分小学开设农业常识课。
1962年,为适应农业季节特点,各学区选择1所农村初级小学试行“三学段”教学制,1963年在全县农村推广。“三学段”制将全年教学时间分为三段:第一学段从9月下旬至次年1月下旬,共4个月;第二学段从2月上旬至5月下旬,共3个半月;第三学段从6月下旬至8月上旬,共1个半月。“三学段”制教学时间每年在8个半月以上,中间放假3次,寒假20天左右,夏忙假40天左右,秋忙假50天左右。同时规定每个学段都可以招收新生,改每个星期日放假为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放假。“三学段”制在适应农村季节特点,提高儿童入学率方面有一定作用,《人民日报》、《人民教育》、《光明日报》、《文汇报》等20多家报刊曾予报道。“三学段”制还规定:农村单班小学开设周会、语文、算术、体育、音乐,1—4年级每周上24节课,每年劳动半个月,每天课外活动30—45分钟。
“文化大革命”期间,实行“开门办学”,开展“学工、学农、学军”、“批判资产阶级”活动,小学课程设置混乱。1966年秋,农村小学改六年制为五年制耕读小学。1969年,再次施行五年一贯制,春季始业。1978年改为秋季始业,并使用全国统编五年制小学教材,每周27课时。1981年,改政治课为思想品德课,恢复历史、地理课。
三、教学
清末学堂建立后,逐步改变了过去私塾死读硬背的方式。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在英文教学上强调读写训练,鼓励学生日常用英语会话。语文教学除字、词、句外,注重作文教学和汉字训练,县高等小学寒暑假一般布置学生每日写大字(毛笔)一张,小字三行,星期六送任课教师批阅。许多学校设有成绩室,展览学生作业。每学期终了,学校还举办成绩展览会,展出各种作业本,请学生家长及当地名流批评指导。民国时期,校长亲自抓教学,常在课堂听教师授课,查看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情况,抽查学生英文、国文的背诵,算术的演算,并作记载。但当时的小学教学多数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无计划性。
1951年前后,本县以城北小学为实验小学,实验正规教学,要求各校认真贯彻健康教育,适当精简学生作业,加强各科教学研究,改进旧的教学方法。同时要求各公办完小加强对民办小学和私塾的辅导,使其废除体罚,了解分组、分科教学,并帮助使用日课表,制定教学进度。1952年7月,召开200多人参加的公、民办小学教师暑期研讨会,学习新学制,编排新日课表,研讨新学期的教材内容,向各校提出了正规化教学的要求。1953年,普遍学习苏联的“五级分制”及课堂教学制度,基本废除了体罚、变相体罚、家长制的教学方法和作风。1958年,各校在教学中积极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进行教育革命,同时提出“反右倾,鼓干劲,高举三面红旗奋勇前进,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口号,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1961年以后,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文化大革命”10年,教育受冲击,教研活动停止,教学混乱。1979年起,为了在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示范作用,确定城南小学为县重点小学,各区、公社均设立中心完小。1980年,恢复城北小学为实验小学。此后各小学在教师中普遍开展互查备课笔记、相互听课、公开观摩教学、检查教学计划等教研活动。县教育局教研室经常邀请外地教师、专家来县作学术报告,召开小学教材研讨会等。但近年来,小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逐渐严重。
建国以后,各小学普遍重视思想品德教育。1952年,各校把“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1963年后普遍开展学雷锋活动。“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思想工作被空洞的说教代替。1978年后,各校寓政治思想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1979年,贯彻《中、小学生守则》。1981年起,各校结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城南小学五(3)班少先中队在共青团中央开展的“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中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集体,全县还有10名小学生被评为先进个人。

建国后小学教育情况
附:天长实验小学简介
天长实验小学创办于清宣统三年,时称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堂,次年改县立高等小学,有学生200余名,按“诚、勤、睦、任、新”分为5个班。民国14年改称县立第一完全小学,增设初级部。以后历称县立第一中心小学、城北小学、中正小学、示范中心小学等。天长解放后仍称城北小学,有11个班,600多名学生。1956年增至20个班,有学生近千人,教职员工40人,是城内唯一的完全小学。1959年更名天长县实验小学。“文化大革命”中,改称东方红小学,1977年又改称城北小学,1980年恢复实验小学校名,并定为县重点小学,成为全县小学教研活动的基地,每年举行一次全县性的小学公开观摩教学。
该校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五四”运动前夕的民国6年,该校师生曾发动全县教师和部分学生举行反帝爱国游行示威,焚烧日货。该校建国前即以环境优美、师资雄厚而著名,建国后因教学成绩显著而受到安徽省人民政府嘉奖,数十年来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但由于多方原因,校园建设发展缓慢。近年有关方面正为改善学校面貌而努力。现有14个班,学生700余人,教职工31人。
据《安徽通志》及《皖政辑要》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知县谢维阶在县城永丰门创办官立文荣高等小学堂,有学生40名;秀才戴子灵等在龙冈创私立崇实初等小学堂。次年,知县董玉书在县城东、南、西、北4门分别创设官立东区、南区、西区、北区4所初等小学堂,共有学生107名,又在铜城创官立崇圣初等小学堂,有学生62名。光绪三十四年,知县董玉书、张本谟先后在汊涧创设官立公济、广济初等小学堂,共收学生52名。宣统二年(1910),县佛教会长古航在县城东创僧立儒释初等小学堂。次年,宣啸秋在县城原石梁书院旧址创办官立第二高等小学堂,分甲乙两班,分别有毕业生30名和9名。至清末,城乡计有高、初等小学堂10余所。民国元年(1912),第一高等小学堂停办,第二高等小学堂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儒释小学堂改为僧立国民初级小学,崇实小学堂改为龙冈国民初级小学,广济小学堂改为汊涧国民初级小学。此后,小学陆续增设,至民国5年,县内已有高等小学1所,初级小学10余所。学校大部分为公办性质,称县立国民学校。有些学校兴办仓促,为吸引学生入学将私塾并入小学校。因县立国民学校不能满足学龄儿童入学需要,私立学校便应运而生。据记载,清宣统三年(1911),天长县城就办有私立学校。民国14年因天长地方官绅勾结,缩减教育经费,移充军饷,宣采香、施孟洁等教师愤然辞职,创办私立志成小学,至民国17年,学校学生400多名,教职工约15人。其中本县教师除有1人月支8元外,余均义务职。学校施教有方,甚有影响,民国19年因地方党派之争,被迫停办。
民国17年全县实行学区辅导制。民国19年,全县小学校发展到24所,其中完全小学4所,县立初级小学18所,私立初级小学2所,全县计有小学生1472人,教职员55人。
民国20年,继续推广初等教育,增设初级小学校,对学生来源较多的学校增设班级,当年学校数增至36所,次年为115所,其中完全小学6所。因学校增加过快,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加之教育经费锐减,很快又进行裁并。民国23年全县有小学校29所,其中初级小学校23所,完全小学校6所。民国24年,取消学区辅导制,城乡公办小学一律以所在地的地名命名,并在全县推行普及教育,各乡(镇)都办有小学,有的保也设立了小学校,部分地区还办有短期小学。民国23年办一年制短期小学4所,教员4人,入学儿童191人。民国24年,分配天长办20所短期小学。尽管如此,这时期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10%左右。日本军队占领天长城后,大部分学校停办。民国28年1月天长县实施非常时期小学教育实施纲要,恢复学校,先在未沦陷的乡镇恢复小学校10所,另设立短期小学10所。7月,城北小学恢复,城东、龙兴里、城西小学亦相继恢复,年底,全县乡保小学校恢复至33所,其中保小学13所。
民国29年,县抗日民主政府在铜城成立后,即着手恢复教育。到民国30年,根据地教育已得到普遍发展,县区建立了教育视导制度,当年计有学校46所,班级74个,教职员127人,学生1800名。民国32年到33年,日本军队对抗日根据地频繁“扫荡”,根据地教育实行精简,相距两公里以内的学校合并为一所,经济富裕地区或接近敌占区的学校改为私立代用小学,市镇学校低、中级分散设置。民国34年3月,淮南津浦路东专员公署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学校数有所增加,至民国35年新四军北撤前,全县计有小学67所(其中完小11所),入学儿童1900人。
民国35年8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天长,忙于内战,无心发展教育。民国36年,全县小学校仅有31个班,1136名学生。其后,时局混乱,学校纷纷关闭,县城仅城西、城北2所小学校勉强维持教学。至天长解放前夕,全县小学教育已处于瘫痪状态。
民国38年,天长解放,即着手对旧学校进行恢复、改造、整顿。县人民政府于1月份召集教师开会,准备开学工作,当年恢复、设立学校5所,有学生1141名。此后,公办小学陆续设立,民办小学也应运而生,有些私塾也被改建为民办小学。1951年有民办小学60所。1957年,全县共有公、民办小学518所,在校学生20939名。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小学教育受到影响。1961年,为提高教学质量,对全县小学进行了整编。1964年,在全县兴办各种形式的耕读小学(全日制,半日制,早、中、晚班,识字组等),当年入学于新办耕读小学的儿童11266人,占学龄儿童的17.8%。1965年,全县共有公民办小学939所,入学儿童38140人,占适龄儿童的83.6%。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耕读小学大都停办,其他学校也一度“停课闹革命”,校舍被占,教学设备、图书资料严重散失。1968年下半年起农村部分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实行民办公助。1972年,县、公社完全小学恢复为公办小学。1974年,安乐公社创办1所“五·七”小学,实行半农半读,很快在全县推广。1976年,全县有小学校2254所,比1966年增长1.4倍。“文化大革命”期间,尽管学校数增长较快,但缺乏经费、校舍、师资,教育质量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全县范围内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各公社完小改为中心完小,每个大队设一完小,几个邻近的生产队办一所初小。1983年,加强农村教育的改革,重点是普及小学教育,当年有小学613所,在校学生7050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1.8%(其中有15个乡、镇达95%以上),在校学生巩固率达91.7%,毕业班毕业生率达89.9%,12—15周岁少年中普及率为75.4%。全县有7个乡、镇达到国家规定的“四率”标准,基本实现普及教育。1985年,全县有小学522所,在校学生6370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3%,少年儿童普及率97.6%,在校生年巩固率99%,毕业班毕业率97.8%。全县小学普及教育经省验收合格。
二、学制课程
民国初至建国前,天长小学教育基本为“四·二制”,即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2年。民国元年,教育部规定初等小学教学科目为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等,女生加授缝纫;高等小学教学科目为修身、国文、算术、中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等,男生加授农业,女生加授缝纫课,亦可加授英语。但因条件不一,各校课程开设不尽齐全。民国27年,天长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曾编印《战时读物》,供小学作临时教材,其中近30篇为历史上爱国英雄的故事。抗日根据地小学校所用教材先为县抗日民主政府教育科自编的临时课本,后为行署文教处统一编印的教材。
建国初,先沿用“四·二制”,设有国语、算术、政治常识、历史、地理、自然、音乐、体育、劳作、美术,采用皖北行署统一编写的小学临时课本。
1952年秋,改行小学五年一贯制,并将国语改为语文、美术改为美工,各年级均设周会,低、中、高年级每周分别为24、26、29课时,中、低年级每课时30分钟,高年级45分钟。1953年,仍实行“四·二制”。1954年教育部颁布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规定三至六年级教学总时数不变,每周增加自然或地理课一节。1957年,天长大部分小学开设农业常识课。
1962年,为适应农业季节特点,各学区选择1所农村初级小学试行“三学段”教学制,1963年在全县农村推广。“三学段”制将全年教学时间分为三段:第一学段从9月下旬至次年1月下旬,共4个月;第二学段从2月上旬至5月下旬,共3个半月;第三学段从6月下旬至8月上旬,共1个半月。“三学段”制教学时间每年在8个半月以上,中间放假3次,寒假20天左右,夏忙假40天左右,秋忙假50天左右。同时规定每个学段都可以招收新生,改每个星期日放假为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放假。“三学段”制在适应农村季节特点,提高儿童入学率方面有一定作用,《人民日报》、《人民教育》、《光明日报》、《文汇报》等20多家报刊曾予报道。“三学段”制还规定:农村单班小学开设周会、语文、算术、体育、音乐,1—4年级每周上24节课,每年劳动半个月,每天课外活动30—45分钟。
“文化大革命”期间,实行“开门办学”,开展“学工、学农、学军”、“批判资产阶级”活动,小学课程设置混乱。1966年秋,农村小学改六年制为五年制耕读小学。1969年,再次施行五年一贯制,春季始业。1978年改为秋季始业,并使用全国统编五年制小学教材,每周27课时。1981年,改政治课为思想品德课,恢复历史、地理课。
三、教学
清末学堂建立后,逐步改变了过去私塾死读硬背的方式。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在英文教学上强调读写训练,鼓励学生日常用英语会话。语文教学除字、词、句外,注重作文教学和汉字训练,县高等小学寒暑假一般布置学生每日写大字(毛笔)一张,小字三行,星期六送任课教师批阅。许多学校设有成绩室,展览学生作业。每学期终了,学校还举办成绩展览会,展出各种作业本,请学生家长及当地名流批评指导。民国时期,校长亲自抓教学,常在课堂听教师授课,查看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情况,抽查学生英文、国文的背诵,算术的演算,并作记载。但当时的小学教学多数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无计划性。
1951年前后,本县以城北小学为实验小学,实验正规教学,要求各校认真贯彻健康教育,适当精简学生作业,加强各科教学研究,改进旧的教学方法。同时要求各公办完小加强对民办小学和私塾的辅导,使其废除体罚,了解分组、分科教学,并帮助使用日课表,制定教学进度。1952年7月,召开200多人参加的公、民办小学教师暑期研讨会,学习新学制,编排新日课表,研讨新学期的教材内容,向各校提出了正规化教学的要求。1953年,普遍学习苏联的“五级分制”及课堂教学制度,基本废除了体罚、变相体罚、家长制的教学方法和作风。1958年,各校在教学中积极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进行教育革命,同时提出“反右倾,鼓干劲,高举三面红旗奋勇前进,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的口号,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1961年以后,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文化大革命”10年,教育受冲击,教研活动停止,教学混乱。1979年起,为了在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示范作用,确定城南小学为县重点小学,各区、公社均设立中心完小。1980年,恢复城北小学为实验小学。此后各小学在教师中普遍开展互查备课笔记、相互听课、公开观摩教学、检查教学计划等教研活动。县教育局教研室经常邀请外地教师、专家来县作学术报告,召开小学教材研讨会等。但近年来,小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逐渐严重。
建国以后,各小学普遍重视思想品德教育。1952年,各校把“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1963年后普遍开展学雷锋活动。“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思想工作被空洞的说教代替。1978年后,各校寓政治思想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1979年,贯彻《中、小学生守则》。1981年起,各校结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城南小学五(3)班少先中队在共青团中央开展的“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中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集体,全县还有10名小学生被评为先进个人。

建国后小学教育情况
附:天长实验小学简介
天长实验小学创办于清宣统三年,时称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堂,次年改县立高等小学,有学生200余名,按“诚、勤、睦、任、新”分为5个班。民国14年改称县立第一完全小学,增设初级部。以后历称县立第一中心小学、城北小学、中正小学、示范中心小学等。天长解放后仍称城北小学,有11个班,600多名学生。1956年增至20个班,有学生近千人,教职员工40人,是城内唯一的完全小学。1959年更名天长县实验小学。“文化大革命”中,改称东方红小学,1977年又改称城北小学,1980年恢复实验小学校名,并定为县重点小学,成为全县小学教研活动的基地,每年举行一次全县性的小学公开观摩教学。
该校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五四”运动前夕的民国6年,该校师生曾发动全县教师和部分学生举行反帝爱国游行示威,焚烧日货。该校建国前即以环境优美、师资雄厚而著名,建国后因教学成绩显著而受到安徽省人民政府嘉奖,数十年来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但由于多方原因,校园建设发展缓慢。近年有关方面正为改善学校面貌而努力。现有14个班,学生700余人,教职工3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