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八节 教师
一、教师状况
民国期间,教师实行招聘制,由各校校长聘请,聘期短则1学期,长则数年。每到学期结束,教师大多为寻求就业机会而奔走,时称“六腊之争”。民国20年(1931),省教育厅为加强对小学教员管理,颁布《国民中心学校及保国民学校教员任免及试用办法》,凡合格教员均发服务证书,使其相对稳定。实际上,教员能否被录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有无政治背景,滥竽充数者仍不乏其人。这时期全县中小学教师共100余人。
民国38年1月,天长解放,全县仅有教职工66人,其中中学教师6人。为了改变教师奇缺的状况,县文教科于当年举办教师暑期研究会,吸收一批失学青年参加学习,以扩大教师队伍。至1953年夏,共召开教师暑期研究会5期,吸收新教师300人。此外,1951年创办县师范学校,培养师资。1953年后,每年均有师范院校毕业生分配来县,扩大了师资来源。1956年9月,县举办小学教师短训班,招收250名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为期6个月的培训,结业后分配到各地小学试用6个月,合格者转为正式教师。1965年,全县教师已达1590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国大专院校停止招生,中小学却盲目发展,教师奇缺,不得不采取层层拔尖的办法,高中毕业生教初中、初中毕业生教小学者甚多。
1979年以后,对中小学进行调整合并,对教师队伍进行整编。1980年至1984年分配来县任教的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571人,从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中选拔招收公办教师130人,同时还从知识青年中招收大批教师。1985年,全县专任教师数达4101人,其中:中学公办教师中有大专学历和相当于大专学历的共415人,中专学历和相当于中专学历的547人;小学公办教师中,有大专学历和相当于大专学历的10人,有中专学历和相当于中专学历的590人。由于师资缺乏,建国初期各小学就开始少量使用民办教师,1951年全县小学民办教师35人,1957年为344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量使用民办教师。1966年为967人。1971年普通中学也开始使用民办教师。1976年全县中小学民办教师达3160人。1985年全县有民办教师2380人,占全县教职工总数的51.98%,其中幼儿园168人,小学2140人,普通中学35人,农业中学37人。民办教师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素质参差不齐。据1985年统计,全县小学民办教师2140人,取得合格证书的不足千人。
建国以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教师曾多次受到冲击,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教师更是首当其冲。1979年以后,县委开始解决教师队伍中的冤、假、错案,截止1985年底,共平反各类案件142件。教师的政治地位亦有提高,1983年底,全县有195名教师担任各级领导,45人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0人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长县委员会委员。尽管如此,由于全社会对教育重视不够,教师仍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为改变这种现象,县及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81年6月,县教育局召开30年教龄教职工表彰庆祝大会,1982年向连续直接从事少年儿童教育工作15年的教师颁发荣誉证章。1983年,省特级教师朱士新(铜城第二小学教师)受到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表彰,1984年,天长中学教师徐金高被评为全国模范班主任。

全县专职教师情况统计
二、师资培训
清末兴办学堂,教员多系老塾师。此后,政府对提高师资质量有所重视,多次实行“检定”,合格者方可为教员。民国12年,天长24人接受检定,11人合格准充任小学教员,12人准充任初级小学代课教员。
在抗日根据地,每年利用寒暑假,组织小学教师举办暑期、冬令研究会,学习时事政治,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同时组织与会人员编写小学教本。
建国后,1949年至1953年,共召开教师暑期研究会5期,冬令研究会4期。1954年,抽调20名小学教师进滁县师范轮训班学习,时间3年,毕业后担任小学校长或教导主任。1956年,对全县教师进行整编,调出37名不称职的教师,调37名教师入滁县师范教师初级轮训班学习,又选送100名教师去全椒师范进修。1966年县人民委员会在石梁开办耕读教师训练班,抽调高小毕业或初中肄业、工作积极负责的耕读小学教师和公办小学辅导组长集中学习。“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师培训工作中断。
1980年,先后3次对全县教师进行整顿,全县共辞退民办教师287人,精炼了教师队伍。1981年,于天长师范增设小学教师进修班,每年招收1个班在职教师培训进修。教育部门还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函授教育,截止1983年,全县参加轮训和函授的教师有483人。1983年教育局教研室组织小学教师巡回讲师团,分期分批在全县各区巡回讲学,受到教师欢迎。
民国期间,教师实行招聘制,由各校校长聘请,聘期短则1学期,长则数年。每到学期结束,教师大多为寻求就业机会而奔走,时称“六腊之争”。民国20年(1931),省教育厅为加强对小学教员管理,颁布《国民中心学校及保国民学校教员任免及试用办法》,凡合格教员均发服务证书,使其相对稳定。实际上,教员能否被录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有无政治背景,滥竽充数者仍不乏其人。这时期全县中小学教师共100余人。
民国38年1月,天长解放,全县仅有教职工66人,其中中学教师6人。为了改变教师奇缺的状况,县文教科于当年举办教师暑期研究会,吸收一批失学青年参加学习,以扩大教师队伍。至1953年夏,共召开教师暑期研究会5期,吸收新教师300人。此外,1951年创办县师范学校,培养师资。1953年后,每年均有师范院校毕业生分配来县,扩大了师资来源。1956年9月,县举办小学教师短训班,招收250名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为期6个月的培训,结业后分配到各地小学试用6个月,合格者转为正式教师。1965年,全县教师已达1590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国大专院校停止招生,中小学却盲目发展,教师奇缺,不得不采取层层拔尖的办法,高中毕业生教初中、初中毕业生教小学者甚多。
1979年以后,对中小学进行调整合并,对教师队伍进行整编。1980年至1984年分配来县任教的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571人,从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中选拔招收公办教师130人,同时还从知识青年中招收大批教师。1985年,全县专任教师数达4101人,其中:中学公办教师中有大专学历和相当于大专学历的共415人,中专学历和相当于中专学历的547人;小学公办教师中,有大专学历和相当于大专学历的10人,有中专学历和相当于中专学历的590人。由于师资缺乏,建国初期各小学就开始少量使用民办教师,1951年全县小学民办教师35人,1957年为344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量使用民办教师。1966年为967人。1971年普通中学也开始使用民办教师。1976年全县中小学民办教师达3160人。1985年全县有民办教师2380人,占全县教职工总数的51.98%,其中幼儿园168人,小学2140人,普通中学35人,农业中学37人。民办教师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素质参差不齐。据1985年统计,全县小学民办教师2140人,取得合格证书的不足千人。
建国以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教师曾多次受到冲击,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教师更是首当其冲。1979年以后,县委开始解决教师队伍中的冤、假、错案,截止1985年底,共平反各类案件142件。教师的政治地位亦有提高,1983年底,全县有195名教师担任各级领导,45人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0人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长县委员会委员。尽管如此,由于全社会对教育重视不够,教师仍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为改变这种现象,县及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81年6月,县教育局召开30年教龄教职工表彰庆祝大会,1982年向连续直接从事少年儿童教育工作15年的教师颁发荣誉证章。1983年,省特级教师朱士新(铜城第二小学教师)受到全国少年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表彰,1984年,天长中学教师徐金高被评为全国模范班主任。

全县专职教师情况统计
二、师资培训
清末兴办学堂,教员多系老塾师。此后,政府对提高师资质量有所重视,多次实行“检定”,合格者方可为教员。民国12年,天长24人接受检定,11人合格准充任小学教员,12人准充任初级小学代课教员。
在抗日根据地,每年利用寒暑假,组织小学教师举办暑期、冬令研究会,学习时事政治,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同时组织与会人员编写小学教本。
建国后,1949年至1953年,共召开教师暑期研究会5期,冬令研究会4期。1954年,抽调20名小学教师进滁县师范轮训班学习,时间3年,毕业后担任小学校长或教导主任。1956年,对全县教师进行整编,调出37名不称职的教师,调37名教师入滁县师范教师初级轮训班学习,又选送100名教师去全椒师范进修。1966年县人民委员会在石梁开办耕读教师训练班,抽调高小毕业或初中肄业、工作积极负责的耕读小学教师和公办小学辅导组长集中学习。“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师培训工作中断。
1980年,先后3次对全县教师进行整顿,全县共辞退民办教师287人,精炼了教师队伍。1981年,于天长师范增设小学教师进修班,每年招收1个班在职教师培训进修。教育部门还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函授教育,截止1983年,全县参加轮训和函授的教师有483人。1983年教育局教研室组织小学教师巡回讲师团,分期分批在全县各区巡回讲学,受到教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