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电影放映
建国初,本县无电影放映队伍,安徽省电影教育工作队26队、29队及中苏友好协会电影放映队时来本县县城和汊涧、铜城二镇作短期巡回放映。最早放映的黑白片为《钢铁战士》、《翠岗红旗》等。1955年,3个放映队划交本县管理。次年,成立炳辉县放映队。当时放映机、发电机等均靠肩挑人抬。1958年,改炳辉县电影放映队为电影俱乐部,下设5个放映队。1963年,成立县电影管理组,1964年改为电影管理站。1966年至1976年,大部分影片被禁映,主要放映《红灯记》等“样板戏”影片和《新闻简报》。但电影放映队有一定的发展,1966年全县有5个放映队、18名放映人员,至1977年发展到29个放映队、58名放映人员,各公社均有放映队。1978年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看电影日益成为群众的主要文化活动,放映队伍迅速发展,放映点逐步由城镇向农村辐射。1980年,对电影放映管理工作进行改革,于各区设电影管理组,收缩国营电影放映队,发展集体和个体电影队,推行农村定点售票放映。1981年,成立天长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85年,全县有108个放映队,建立了553个农村放映点,共放映电影27620场,观众达1690多万人次。县城还开始放映立体电影。
1958年,在县城建造炳辉电影院,占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实用面积为1084平方米,1983年扩建重修,现有座位1040个。“文化大革命”前为夜场放映,每晚一场,“文化大革命”后增至每晚2场,亦增加日场,一般每日放映4场左右,影片均由滁县地区电影公司供给。70年代末,各人民公社的会堂改作影剧院,并以放映电影为主。1982年,县大会堂亦增加了电影放映业务。1985年,全县有电影院1所,影剧院32所,村级放映场40个。

电影事业发展情况
1958年,在县城建造炳辉电影院,占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实用面积为1084平方米,1983年扩建重修,现有座位1040个。“文化大革命”前为夜场放映,每晚一场,“文化大革命”后增至每晚2场,亦增加日场,一般每日放映4场左右,影片均由滁县地区电影公司供给。70年代末,各人民公社的会堂改作影剧院,并以放映电影为主。1982年,县大会堂亦增加了电影放映业务。1985年,全县有电影院1所,影剧院32所,村级放映场40个。

电影事业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