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机务管理
50年代前期,安徽省国营农场和国营拖拉机站的机务管理,完全是仿照苏联的规章制度,要求比较严格。新机车或大修后机车的交接与试车,均要有详细的记录,机车投入作业期间要填写工作日记,对拖拉机的保养维护,要根据不同的机型,分别制定保养周期表,按时(或按燃油消耗量、或工作量——折熟亩)、按量(班保养、1号、2号、3号和高号保养进行保养。1956年省农业厅参照苏联的机务管理规章制度,拟定了安徽省《关于加强机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意见》。这是安徽省最早的农机机务管理制度。《意见》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使用管理,除坚持原来仿照苏联农机机务管理规章制度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外,主要强调了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保养方法和交接班制度。这个《意见》一直执行到1958年。在此期间,全省国营农场、国营拖拉机站的拖拉机等农业机械技术状态都比较好,完好率一般都在90%以上。
1958年秋,国营拖拉机站的拖拉机陆续下放给农村人民公社经营后,这套机务管理规章制度便难于执行。基层社、队只强调使用,轻视保养,农机技术状态大幅度下降。1959~1960年间,全省社、队集体经营的拖拉机完好率只有40%左右,加上一些“带病”工作的机车,出勤率只占拖拉机保有量的50%~60%,停车待修的拖拉机经常在40%以上。为加强对农业机械的管理,省农业厅于1960年编印了《安徽省拖拉机安全作业手册》,发至全省社、队拖拉机站、机耕队和国营机械化农场的拖拉机驾驶员、农具手及省、专、县等各级农机管理干部,要求国营农场和社、队拖拉机站、机耕队按照《手册》的规定,督促机务人员认真贯彻执行。
1961年,安徽省重新建立国营拖拉机站后,对农业机械的管理工作,在坚持要求农机人员对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械按时、按号进行保养的同时,加强了对机务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增添了一些必须的保养维护设备;并针对当时机车的技术状态和存在问题,要求在机具使用保养时要做到“五净、四不漏”,即水净、油净、空气净、机具净、机库净,不漏水、不漏气、不漏电。从此以后,机车技术状态一年好似一年,机车出勤率亦随之有所提高。到1966年,全省国营拖拉机站的拖拉机,每标准台年均工作量达到6000标准亩。
“文化大革命”期间,机务规章被当作“条条、框框”批判,机务管理基本涣散。1970年,再度将国营拖拉机站的拖拉机下放给人民公社经营后,由于社、队农业机械迅速发展,很多农机手、驾驶员未经正式培训就上车操作,农机管理机构不健全,机务管理跟不上,机车技术状态又普遍下降。到1972年,全省机车完好率平均只有50%左右。为加强农业机械的管理工作,1973年8月,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批转了省机械工业局制定的《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规定:大中型拖拉机的驾驶员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小型拖拉机的驾驶员(操作手)培训时间,不少于2个月;非机务人员,不得开车;没有取得拖拉机驾驶证的农机人员,不得单独驾驶拖拉机,更不准参加公路运输;拖拉机牵引拖车上公路运输时,拖车上不准带人。在机车保养维护方面,强调防重于· 8 1 4·治,要求农机管理人员严格、认真的督促拖位机驾驶员和农机手按时、按号对使用的农业机械进行保养。1975年,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成立后,为更好的有针对性的搞好农机机务管理工作,在省内部分地、市、县开展了农机保养升级赛。农机保养升级赛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凡是投入使用并参加农机保养升级赛的拖拉机、柴油机,都要逐步达到“四不漏、五净、六良好”的技术标准(六良好是:调整、紧固、冷却、润滑、仪表、电器系统良好)。农机保养升级赛由地(市)或县农机管理部门组织实施,每年进行1~2次,在农忙季节开始前进行检查评比。评比分完好、一般和不及格3个级别。完全或基本达到“四不漏、五净、六良好”的机车,称为完好机车;在15项评比内容中,60%以上达到规定技术标准,其它各项虽存在一些问题,但仍能继续工作的,称为一般;在15项评比内容中,有半数以上不符合技术标准,以致连“带病”也无法工作的,称为不及格。对在农机保养升级赛中被评为完好机车组的驾驶员,由地(市)或县农机主管部门颁发荣誉证书,对连续多次获得完好机组称号的机车驾驶员,还可给以包括奖励工分(大队、生产队集体经营的拖拉机驾驶员)、奖金(社营机站驾驶员)等各种物质奖励。随着农机保养升级赛在全省范围逐渐全面展开,全省拖拉机的完好率亦逐渐提高,由1973年前的50%,上升到1978年74%以上。80年代,安徽省社队集体经营的农业机械的组织先后解体,新发展起来的联户、独户农机经营者,其机手多未经过正规训练,使用保养技术缺乏,加之各级农机管理机构酝酿裁减、撤并,人心不安,管理不力,拖拉机技术状态一度滑坡。1983年,全省农机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农机管理部门的职能逐步得到恢复,机手培训正常开展,户营机手对自己的农机精心爱护,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完好率又逐年上升。到1987年,拖拉机完好率平均达到82%以上。
1958年秋,国营拖拉机站的拖拉机陆续下放给农村人民公社经营后,这套机务管理规章制度便难于执行。基层社、队只强调使用,轻视保养,农机技术状态大幅度下降。1959~1960年间,全省社、队集体经营的拖拉机完好率只有40%左右,加上一些“带病”工作的机车,出勤率只占拖拉机保有量的50%~60%,停车待修的拖拉机经常在40%以上。为加强对农业机械的管理,省农业厅于1960年编印了《安徽省拖拉机安全作业手册》,发至全省社、队拖拉机站、机耕队和国营机械化农场的拖拉机驾驶员、农具手及省、专、县等各级农机管理干部,要求国营农场和社、队拖拉机站、机耕队按照《手册》的规定,督促机务人员认真贯彻执行。
1961年,安徽省重新建立国营拖拉机站后,对农业机械的管理工作,在坚持要求农机人员对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械按时、按号进行保养的同时,加强了对机务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增添了一些必须的保养维护设备;并针对当时机车的技术状态和存在问题,要求在机具使用保养时要做到“五净、四不漏”,即水净、油净、空气净、机具净、机库净,不漏水、不漏气、不漏电。从此以后,机车技术状态一年好似一年,机车出勤率亦随之有所提高。到1966年,全省国营拖拉机站的拖拉机,每标准台年均工作量达到6000标准亩。
“文化大革命”期间,机务规章被当作“条条、框框”批判,机务管理基本涣散。1970年,再度将国营拖拉机站的拖拉机下放给人民公社经营后,由于社、队农业机械迅速发展,很多农机手、驾驶员未经正式培训就上车操作,农机管理机构不健全,机务管理跟不上,机车技术状态又普遍下降。到1972年,全省机车完好率平均只有50%左右。为加强农业机械的管理工作,1973年8月,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批转了省机械工业局制定的《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规定:大中型拖拉机的驾驶员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小型拖拉机的驾驶员(操作手)培训时间,不少于2个月;非机务人员,不得开车;没有取得拖拉机驾驶证的农机人员,不得单独驾驶拖拉机,更不准参加公路运输;拖拉机牵引拖车上公路运输时,拖车上不准带人。在机车保养维护方面,强调防重于· 8 1 4·治,要求农机管理人员严格、认真的督促拖位机驾驶员和农机手按时、按号对使用的农业机械进行保养。1975年,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成立后,为更好的有针对性的搞好农机机务管理工作,在省内部分地、市、县开展了农机保养升级赛。农机保养升级赛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凡是投入使用并参加农机保养升级赛的拖拉机、柴油机,都要逐步达到“四不漏、五净、六良好”的技术标准(六良好是:调整、紧固、冷却、润滑、仪表、电器系统良好)。农机保养升级赛由地(市)或县农机管理部门组织实施,每年进行1~2次,在农忙季节开始前进行检查评比。评比分完好、一般和不及格3个级别。完全或基本达到“四不漏、五净、六良好”的机车,称为完好机车;在15项评比内容中,60%以上达到规定技术标准,其它各项虽存在一些问题,但仍能继续工作的,称为一般;在15项评比内容中,有半数以上不符合技术标准,以致连“带病”也无法工作的,称为不及格。对在农机保养升级赛中被评为完好机车组的驾驶员,由地(市)或县农机主管部门颁发荣誉证书,对连续多次获得完好机组称号的机车驾驶员,还可给以包括奖励工分(大队、生产队集体经营的拖拉机驾驶员)、奖金(社营机站驾驶员)等各种物质奖励。随着农机保养升级赛在全省范围逐渐全面展开,全省拖拉机的完好率亦逐渐提高,由1973年前的50%,上升到1978年74%以上。80年代,安徽省社队集体经营的农业机械的组织先后解体,新发展起来的联户、独户农机经营者,其机手多未经过正规训练,使用保养技术缺乏,加之各级农机管理机构酝酿裁减、撤并,人心不安,管理不力,拖拉机技术状态一度滑坡。1983年,全省农机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农机管理部门的职能逐步得到恢复,机手培训正常开展,户营机手对自己的农机精心爱护,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完好率又逐年上升。到1987年,拖拉机完好率平均达到8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