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学校体育
民国初期,天长县高等小学即设有体育课。当时学校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早操、体育课、课外活动。体育课有队列训练、柔软操、跳高、跳远、三级跳远、撑竿跳高、掷铁饼、单杠、打秋千等;课外活动则进行篮球和排球训练。
民国14年(1925)春,城区各学校举办为期两天的“天长县城区各校联合运动会”,参赛运动员600多人,比赛项目有:对拳、潭腿拳、跳高、撑竿跳高、跳远、三级跳远、掷铁饼、铁球等。民国17年天长中学创办后,也一直设有体育课、童子军课、军训课等。民国36年曾举行天长县各校第一届运动会。
50年代,中小学除坚持早操锻炼外,体育课上还教授红旗操、花棍操、叠罗汉等。
1963年提出“两课、两操、一活动”(每周两节体育课,每天做早操、课间操,每天一小时课外活动),1966—1970年大部分学校体育活动中断,此后逐步恢复。不少学校还推行了眼保健操。体育课的内容,有双杠、单杠、木马、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田径、武术等,据1985年统计,全县学校共有70个篮球场,7个排球场、1个有300米跑道的大运动场。
学校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每年一次的全县中学生运动会是全县规模最大的运动会,至1985年已举办9届。各完全中学近年来每年举办一次田径运动会,一至两次篮球、乒乓球等单项比赛。
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较好的是天长中学,该校至1984年共举办14届田径运动会,为省体工队、大、中专体育校输送运动员、新生13人。1973年,该校女学生陈应芳在全国少年田径赛中以9.3米的成绩破省少年女子铅球记录。该校代表队1974年获省少年业余体校乒乓球赛女子团体第二名。1978年获省青少年乒乓球赛男子团体第六名。1983年该校学生柏正基在全省传统项目学校对抗赛中以54.45米的成绩破省少年男子铁饼记录,1984年9月该校钮以林在省第一届青少年运动会上以1.68米的成绩破省少年男子跳高记录。1983年该校被列为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
建国以来,各学校推行过各种体育锻炼标准。1954年起试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1958年正式推行,1959年后停止。1965年,推行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1975年《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条例》公布,全县各校推行,1980年各学校达到标准人数908人,1985年“达标”活动有了新发展,开展“达标测验”的学校由1984年的12所增加到16所,全县有20424人通过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其中天长中学的达标率为86%,城南小学为75%,均超过省定标准。在开展“达标”活动中,天长师范体育教师王允锋研制一套简明方便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评分表”,1983年由国家体委科研所通过鉴定被推广使用。
近年来随着优生优育事业的发展,幼儿体育工作也得到重视。1979年举办县第一届幼儿运动会,比赛项目有:团体操、三轮车、50米跑、30米跑、50米跳绳跑、手榴弹掷远、掷沙袋打靶、4×50米接力、拔河等。1981年举行县城中心幼儿园运动会。1982年天长县幼儿园在滁县地区幼儿体操比赛中获团体第五名,艺术体操第二名。1985年举办县首届“蓓蕾”独生子女运动会,比赛项目有三轮车、接力、拔河、障碍跑、全家乐、负物30米跑、母子连腿跑等,观众达3000多人。
为提高中小学生体育训练质量和运动水平,1973年成立了天长县少年业余体校。设田径、篮球、乒乓球、体操4个班,常年在校训练人数50人,1977年起增至72人,曾先后8次代表地区赴省比赛,两次代表省参加全国比赛,共打破安徽省中学生田径记录两项,县中学生田径记录11项。到1985年止,为省体工队输送运动员两名,为大中专体育院校输送学生11名,为省军区篮球队输送运动员1名。
民国14年(1925)春,城区各学校举办为期两天的“天长县城区各校联合运动会”,参赛运动员600多人,比赛项目有:对拳、潭腿拳、跳高、撑竿跳高、跳远、三级跳远、掷铁饼、铁球等。民国17年天长中学创办后,也一直设有体育课、童子军课、军训课等。民国36年曾举行天长县各校第一届运动会。
50年代,中小学除坚持早操锻炼外,体育课上还教授红旗操、花棍操、叠罗汉等。
1963年提出“两课、两操、一活动”(每周两节体育课,每天做早操、课间操,每天一小时课外活动),1966—1970年大部分学校体育活动中断,此后逐步恢复。不少学校还推行了眼保健操。体育课的内容,有双杠、单杠、木马、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田径、武术等,据1985年统计,全县学校共有70个篮球场,7个排球场、1个有300米跑道的大运动场。
学校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每年一次的全县中学生运动会是全县规模最大的运动会,至1985年已举办9届。各完全中学近年来每年举办一次田径运动会,一至两次篮球、乒乓球等单项比赛。
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较好的是天长中学,该校至1984年共举办14届田径运动会,为省体工队、大、中专体育校输送运动员、新生13人。1973年,该校女学生陈应芳在全国少年田径赛中以9.3米的成绩破省少年女子铅球记录。该校代表队1974年获省少年业余体校乒乓球赛女子团体第二名。1978年获省青少年乒乓球赛男子团体第六名。1983年该校学生柏正基在全省传统项目学校对抗赛中以54.45米的成绩破省少年男子铁饼记录,1984年9月该校钮以林在省第一届青少年运动会上以1.68米的成绩破省少年男子跳高记录。1983年该校被列为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
建国以来,各学校推行过各种体育锻炼标准。1954年起试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1958年正式推行,1959年后停止。1965年,推行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1975年《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条例》公布,全县各校推行,1980年各学校达到标准人数908人,1985年“达标”活动有了新发展,开展“达标测验”的学校由1984年的12所增加到16所,全县有20424人通过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其中天长中学的达标率为86%,城南小学为75%,均超过省定标准。在开展“达标”活动中,天长师范体育教师王允锋研制一套简明方便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评分表”,1983年由国家体委科研所通过鉴定被推广使用。
近年来随着优生优育事业的发展,幼儿体育工作也得到重视。1979年举办县第一届幼儿运动会,比赛项目有:团体操、三轮车、50米跑、30米跑、50米跳绳跑、手榴弹掷远、掷沙袋打靶、4×50米接力、拔河等。1981年举行县城中心幼儿园运动会。1982年天长县幼儿园在滁县地区幼儿体操比赛中获团体第五名,艺术体操第二名。1985年举办县首届“蓓蕾”独生子女运动会,比赛项目有三轮车、接力、拔河、障碍跑、全家乐、负物30米跑、母子连腿跑等,观众达3000多人。
为提高中小学生体育训练质量和运动水平,1973年成立了天长县少年业余体校。设田径、篮球、乒乓球、体操4个班,常年在校训练人数50人,1977年起增至72人,曾先后8次代表地区赴省比赛,两次代表省参加全国比赛,共打破安徽省中学生田径记录两项,县中学生田径记录11项。到1985年止,为省体工队输送运动员两名,为大中专体育院校输送学生11名,为省军区篮球队输送运动员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