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选种、选配
二、大牲畜
安徽农村大牲畜长期沿用“野交乱配”方式,牲畜体躯质量差,生产性能低下。建国后,安徽农牧部门重视选种选配,50年代初期就建立国营家畜配种站,从当地畜群中,选择体躯高大品质好的公马、公驴、公牛充作配种站的种公畜,对农村母畜开展配种。同时引进国内良种秦川、南阳牛,试用黑白花奶牛对黄牛进行杂交改良。60年代初,先后办了一个秦川牛纯种繁殖场和两个东流水牛繁育场。当时的改良宗旨是加大体型、提高免疫能力,适应农业生产深耕细作的要求。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黄、水牛改良工作一度停顿。1976年安徽省农科院畜牧所,在淮北地区的宿县家畜配种站,引用英国小型早熟肉用品种海福特公牛的冻精颗粒,进行人工输配杂交改良试验,由于当时草料条件差,产下的海杂牛,发育不良长势差,体矮腿短役力不佳,加之头部白斑,群众忌讳不愿再配,试验遂告停止。之后改在太湖山区继续试验,县委重视拨款支持大力倡导,虽取得一些效果,但终因山区交通不便,母牛数量又少,开展冷配耗费甚巨,兼之经费不济,冷配年年减少而终止。
1978年后,农村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养牛役用问题解决之后,普遍要求繁殖出售个子大、生长快、产肉多的改良牛,讲求经济效益。安徽省畜牧局邀请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学院共同协作,开展黄、水牛改良工作。自1979年起,在淮北平原地区的砀山、亳县、怀远、灵璧、固镇县,淮南丘陵地区的凤阳、嘉山县和大别山区的太湖、宿松县等地,陆续引用海福特、黑白花、夏洛来、抗旱王、西门塔尔、短角、辛地红、丹麦红、利木赞、摩拉、尼里/拉菲、海子等良种公牛的冷冻精液,进行多种杂交组合试验、试点与示范推广工作。根据各地观察统计结果,各种组合的杂交牛,都不同程度地显示杂种优势,其中西杂牛不仅肯吃、耐粗、易养、干活好,而且生长快,抗逆抗病能力强,产肉泌乳性能高,杂种优势最为显著;两周岁平均体重388.75公斤,比当地牛平均体重275.19公斤增重42.27%。通过5年实践探索,明确“黄改”工作应以“先兼用、后专用、两步走”作为指导方针,和“立足于役、着眼于肉、先肉后乳、肉乳兼顾”作为过渡阶段的改良方向与途径。因此在1985年即确定西门塔尔牛为黄牛改良的主要引用品种。
二、猪50年代中期,安徽农牧、科研、教学等部门,将猪的选种选配工作列入课题,并着手施行。省农牧部门从调查安徽地方猪种资源入手,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猪,在全省各地逐步推广。50年代末,安徽兴起“养猪热”,猪源缺乏,提倡“多养母猪,见母就留,先留后选”的选种方法,而种公猪难以选择,猪的选种选配工作遂名存实亡。一些地方良种猪,在“乱配中”致遭混杂,甚至濒临绝迹。1975年起,省农牧部门先后召开两次猪的育种会议,研究制·1 0 5·订安徽地方猪的育种方案,以各地猪场为基地,依据规划,逐步恢复和推行猪的选种选配。80年代起,安徽推行“三化”养猪,建立瘦肉型商品猪基地,猪的选种选配工作,随之纳入规范化轨道。
三、羊
50年代,绵羊产地与大柳羊场协作,对引进的各良种绵羊,从中选择适合于安徽绵羊改良用的羊种,在淮北绵羊产地推广杂交选育。60年代,萧县、砀山、濉溪、宿县等县的绵羊,通过选种选配,大部分培育改良为细毛杂交羊。在此基础上,70年代以来,改良半细毛羊的选种选配工作,得以顺利推广,并较快地通过各种杂交组合比较与横交固定培育,达到了选育半细毛羊的预期效果。安徽的山羊,80年代前,主要是自群繁养。散见于各地的萨伦奶山羊,有的地方曾选用来与本地母山羊杂交,阜阳地区采用最多。50年代初,合肥市副业管理局,亦曾繁殖过杂种奶山羊。滁县专区也有饲养。1958年,芜湖专区在宣城县敬亭山牧场,用过山羊配种挤奶,饲养的奶山羊群小,持续时间不长。70年代末,盛产于阜阳地区的安徽白山羊,列入培育规划,开展了选种选配工作,并在亳州市建立白山羊改良站,进行试验研究与推广。
四、家禽
国外品种鸡传入安徽历史较早,但局限于科研、教学部门,进行纯繁示范,甚少渗入农村,对安徽地方鸡的血缘无影响。建国后鸡的选种、选配工作,也只限于大骨鸡、斗鸡、台鸡、南陵鸡、天长三黄鸡、淮南鸡及淮北麻鸡等地方良种的保种提纯,基本上限于农牧、科研部门进行,未向农村推广。80年代初,安徽养鸡业向专业化、商品化、集约化发展,大兴商品鸡的饲养,先后引入各种商品鸡的祖代、父母代种鸡,配种繁殖和推广商品代鸡,供应专业户,不作种用。安徽水禽中,雁鹅保种培育选种、选配较早,50年代末,由省农科院畜牧所着手进行;70年代末,向郎溪县推广。80年代,皖西白鹅及巢湖麻鸭,纯种培育的选种、选配工作发展较快,霍邱、寿县、六安等地已在农村中推广普及皖西白鹅的选配工作。巢湖地区的水禽资源综合开发区,在80年代建成后,健全了良种繁育体系,对麻鸭进行选种、选配,选优提纯,并引进四川白鹅和北京鸭,在专业种禽场繁殖,开展杂交利用的选种、选配试验研究。
五、兔
80年代,引入西德长毛兔在阜阳地区推广长毛兔杂交改良和选种选配,并很快扩散到安徽各地;肉兔的选育,在宿县地区也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