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科学研究
一、试验研究
安徽省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始设巢县农事试验场,光绪三十三年设宁国农事试验场,光绪三十四年设安庆、芜湖、凤阳农事试验场。民国年间,试验场数量增多,至民国17年(1928年),全省有21个农林(农事)试验场,4个棉业试验场、3个蚕桑试验场、3个茶叶试验场。但当时“皖省农林事业机构之多甲于他省,以言事业毫不足称”。后几经改组和撤并,至民国18年仅存7处。民国26年抗战军兴,农业事业机构全部陷于停顿。民国28年战事稍趋稳定,后方农业事业机构逐步恢复重建。民国34年抗战胜利,对原有和接收汪伪政府之各场进行统盘规划整顿,至民国37年有省属农、林、茶、蚕等专业场30多个,其中包括省立农林实验总场(在安庆)和分设在六安、蚌埠、休宁、芜湖、阜阳、宿县的第一、二、三、四、五、六农区农场。从形式上看已初步形成科研体系,但由于旧社会不重视农业科研工作,加之工作条件太差,故未出科研成果。
建国后,中共安徽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科研工作,在旧的薄弱基础上,逐渐建立和健全了农业科研机构和管理机构,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科研事业体系。1950年将接收的农区农场和县农场,扩建成皖北、皖南两个区农事试验总场和阜阳、宿县、六安、滁县、巢湖、安庆、徽州等专区农场和县农场。1951年秋皖北区农事试验总场改建为皖北农事试验场,1953年迁合肥建立安徽省农业试验场。皖南区农事试验总场则改为安徽省农业试验场皖南分场。专、县农场未变动。1954年秋安徽省农业试验场又改为安徽省农业试验总站,其下按自然区划设4个农区试验站,即淮北(平原区、站址在宿县)、淮南(丘陵区、站址在滁县)、芜湖(圩区、站址在芜湖)、大别山(山区、站址在霍山)农区试验站和阜阳、六安、安庆、徽州4个研究基点。1956年3月在合肥建安徽省农具研究所。1958年安徽省农业试验总站改建成安徽省农业科学研究所,下属的试验站和基点同时改为专、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由省所领导。1959年省农具研究所改名为省农业机械研究所。1960年省农业试验总站扩建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1964年3月建安徽省农机试验鉴定站。“文化大革命”期间,省农业科学院、省农机研究所、省农机鉴定站于1969年被撤销;专、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则划归所属专、县领导。省农业科研机构的党政关系和经费,从建国以来至1969·6 3 5·年止均属安徽省农业厅管理。1970年安徽省农林科学研究所复建,隶属安徽省农林局领导。1971年省农机研究所又恢复为独立建制。1973年省农林科研所改建为安徽省农林科学院。1976年省农机鉴定站重新建立。至1978年,安徽省农林科学院在林业科学研究所划出后,又改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省农业科研经费于1977年由原属农业厅管理改由省农业科学院管理(划出经费预算基数为110万元),专、市、县农业科研所经费于1980年由财政厅划至所属专、市、县管理(1986年农业科研经费划归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经费包干使用)。1981年县农业科研所除科研条件较好2个县所(广德、界首两县所)仍继续搞科研外,其余69所(望江未设所)更名为农业推广所。主要任务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建国后,安徽农业科研工作主要由农业厅管理,发挥农业行政、农业科研、农业院校等部门各自优势,为农业生产服务。50年代至60年代末期,农业科研工作首先是进行农作物、家畜、家禽、土壤等资源调查;评选良种;扩种绿肥、改良低产土壤;防治北蝗、南螟的危害。其次通过作物品种劣改优,水稻品种籼改粳、高改矮、单改双等试验研究,为全省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农作物品种大更换和改变耕作制度提供依据和种源。70~80年代初期,农业科研在新品种培育、栽培技术、生物防治、耕作制度、家畜家禽与鱼类的饲养繁殖、杂交优势利用及其理论研究等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研究了“籼稻主要经济性状遗传规律”、“籼型水稻主要经济性状杂种后代中遗传力的测定”和“水稻数量性状的遗传距离测定及其在预测杂种优势上的应用”开展了地方禽畜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考察了21个家养和野生驯化动物;进行皖南花猪杂交组合、冻精配种、三化养猪、黄牛改良、高产奶牛等研究。水产方面则在罗非鱼越冬保种、长江幼蟹资源开发利用、河蟹人工放流、人工半咸水工厂化育蟹苗等研究方面取得了成果。
二、成果管理
建国后至1976年止,农业的科技成果管理工作是由农业厅各个业务单位负责。1976年省农林局设置科教处,负责管理全省农业科技和农业教育工作,其中包括科技成果管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对科学技术给予高度重视,随着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省农业厅先后制定和完善安徽省农业科技成果的鉴定、登记、奖励、保密等管理条例,逐步加强有关科技成果的鉴定、登记,建立档案、专利、技术标准、技术市场等方面管理。1979~1980年省农业厅科教处设科技科,专门负责全省的农业科技成果管理。专、市、县也相继成立科技成果管理机构,8个行署有4个设置了农业技术推广站,4个设置科技科(或科教站),负责各该地区的农业科技成果管理;43个县成立科技股或农业股,27个县设农业技术推广站管理该县农业科技成果。省、地两级从事科技成果管理人员达73人,其中技术干部67人。1983年后各地管理机构有所调整,宿县、阜阳、滁县、六安、安庆、徽州等行署农业局均设科技科(站)进行管理,巢湖、宣城两行署农业局则改由人秘科管理。一些县由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逐步建立,已改由“中心”进行管理。
从1979年起,执行农业部《关于农牧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和《关于施行国务院〈技术改进奖励条例〉的细则(试行)》,对省直农业系统科技成果进行管理、并奖励了27项农牧科技成果。1980年农牧业科技成果管理和奖励工作在全省展开。1983年制定了《安徽省农牧渔业厅关于实施国务院〈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的暂行办法》,对·7 3 5·全省农牧渔业科技成果的技术改进奖励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农牧渔业厅负责管理全省农牧渔业科技成果的技术改进奖励工作(包括省农科院、农业高等院校,不包括农垦、公安系统);省农科院、农业高等院校、各行署、市、县农牧渔业主管部门负责本系统、本单位或本地区、市县的农牧渔业科技成果的技术改进奖励工作。1985年制订《安徽省农牧渔业厅关于实施国务院〈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暂行办法的补充规定》,对渔业、农机、农村能源的科技成果进一步加强管理、评审和奖励。1986年参照农牧渔业部有关规定,重新修订了《关于实施国务院〈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的暂行办法》,奖励范围由应用技术、技术推广扩及软科学、科技情报、科技管理、理论研究等方面,同时完善了科技成果鉴定条款,增加了科技成果登记等内容。1987年制订安徽省农牧渔业厅实施《农牧渔业部关于实施国务院批准的〈科学技术保密条例〉的试行细则》的补充规定,加强农牧渔业科学技术的保密工作。1980年起科教处每年主持召开一次全省农牧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会议,布置农牧渔业科技成果奖励申报工作,培训农牧渔业科技成果管理人员。
1984年以前农牧渔业科技成果奖励项目的评定是由地、市农(牧、渔)业局代表参加的评审会议评定,经农牧渔业厅领导审查批准的。1984年开始,正式设立安徽省农牧渔业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评委会由39名科技人员组成,设主任1人,副主任3人,分别由农牧渔业厅领导、总农艺师(总工程师)、科教处负责人担任。委员从农牧渔业厅各业务局(处)、省农科院各专业所、省内高等农业院校等单位推荐的科技人员中聘任。下设农业、畜牧兽医、土肥、植保、水产、农机、农村能源等7个专业评审小组。评委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评定当年科技成果奖励项目、奖励等级和奖金额,报经厅领导审批。对获奖单位发给奖状、个人发给证书和奖金。
1981~1987年,全省农业科研、教学、推广部门申报农牧渔业厅技术改进的科技成果项目达605项,经评定授奖的项目274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1项、三等奖198项、四等奖16项、五等奖7项,详见表7—1—1。对获奖科技成果项目的单位和个人颁发了奖状和证书,共发奖金13.6万元。获奖项目年经济效益总计为20.912亿元。申报并获省及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奖(含科技进步奖、技术改进奖)项目共计189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36项、四等奖106项,无等级的33项。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见表7—1—1。
安徽省农牧渔业科技成果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项目表
表7—1—1

说明:①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是安徽省综合性的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始建于1960年,其前身包括安徽省农业试验总站、安徽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安徽省农林科学研究院。1969年被撤销,人员全部下放。1972年开始恢复,当时定名安徽省农科所,1979年更名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院址位于合肥市西北郊四里河。
该院恢复后,先后设12个专业研究所和1个实验技术服务中心,共46个研究室。全院建筑面积4.6万多平方米,拥有试验地1600多亩,试验鱼塘50亩,试验畜舍3100平方米。1984年建成国内最大的一座现代化科研温室,总面积2612平方米,2.5万平方米田间试验活动网室。各研究所建立了实验室,配备了常用设备仪器。实验技术中心有各型仪器39件,总值45万元。院部图书馆藏书3万余册。下辖研究所及技术服务单位有:
〔作物研究所〕
该所成立于1960年,位于合肥市西北郊四里河。现有职工193人,其中科技人员79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60人,设有水稻、小麦、杂粮、油料、组织培养、品种资源、耕作制度、品值分析等研究室。主要科研方向和任务是:选育粮油作物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搜集、整理和利用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农业结构、农作物区划、种植制度及高产稳产低成本的栽培技术等。
〔土壤肥料研究所〕
该所成立于1979年,位于合肥市西北郊四里河。现有职工66人,其中科技人员42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9人,设有土壤、肥料、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微生物等研究机构。主要科研方向和任务是:重点研究中、低产地区土壤的改良、合理施肥技术,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技术等。
〔植物保护研究所〕
该所成立于1975年,位于合肥市西北郊四里河,现有职工69人。在科技人员中,有科学家和工程师38人,设有植物病理、农业昆虫、生物防治等研究室。主要任务是:研究全省稻、麦、豆、油菜、蔬菜、茶、果等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开展抗病虫品种鉴定及选育等。·9 3 5·
〔畜牧兽医研究所〕
该所成立于1960年,所址在合肥市西北郊四里河,现有职工72人,其中科技人员42人。在科技人员中,有科学家和工程师35人,设有畜牧、兽医和饲料等研究室及一个实验养殖牧场。主要科研方向和任务是:采用现代先进技术研究畜禽良种繁育、饲养管理、畜禽疫病防治技术及野生饲料品种资源调查研究和利用,对安徽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进行筛选、提纯复壮及杂交利用等。
〔水产研究所〕
该所成立于1973年,所址在合肥市西北郊四里河。现有职工51人,其中科技人员31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3人。设有鱼类养殖、渔业资源增殖等研究室。其主要任务是:鱼类养殖技术的研究,优良品种选育、引进、推广,天然水域渔业资源增殖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对全省不同类型的湖泊和水库的水质、饵料生物、鱼类组成进行调查研究,为全省渔业区划、发展天然水域渔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蚕桑研究所〕
该所成立于1960年,所址在合肥市霍山路。现有职工57人,其中科技人员35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3人。设有栽桑、蚕种、养蚕等研究室和蚕桑实验场。主要科研方向和任务是:围绕全省蚕桑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家蚕、桑树品种选育及品种资源利用研究,桑树快速育苗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蚕茧丰产、优质、低成本的养蚕技术研究,桑树、家蚕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及药剂筛选研究和新技术在蚕业上的应用研究等。
〔园艺研究所〕
该所成立于1979年,所址在合肥市西北郊四里河。现有职工46人,其中科技人员28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7人。设有果树、蔬菜、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室和综合实验室等。主要科研方向和任务是:以增加果树、蔬菜的种类和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研究为中心,重点研究茄果类蔬菜杂交优势利用、安徽园艺作物品种资源利用、农业工程在蔬菜生产的应用、植物体细胞培养及应用、以及果、蔬主要病虫害防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等。
〔祁门茶叶研究所〕
该所最早创建于民国4年(1915年),位于祁门县城,其前身为农商部安徽模范种茶场,后称为祁门茶叶改良场。1950年2月改为祁门实验茶场,隶属中国茶叶公司皖南分公司,1952年改属安徽省农业厅领导,1955年更名祁门茶叶试验站,1960年改称安徽省茶叶科学研究所,1962年改名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领导。1969年下放到祁门县领导,1973年12月收归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建制。现有职工172人,其中科技人员52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7人。设有栽培、制茶机械、植物保护、育种等研究室及一个试验车间、一个示范茶场。主要科研方向和任务是:围绕茶叶丰产优质栽培,进行茶园采摘修剪管理、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茶树病虫综合防治、茶机研制和制茶工艺等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该所建筑总面积1.3万平方米,其中科研生产面积6430平方米,拥有茶园面积600多亩(包括试验示范茶园40多亩),各种大小制茶机具50多台。·0 4 5·
〔烟草研究所〕
该所的前身为1952年在蚌埠建立的省烟草试验站,1960年迁往凤阳县,改为烟草研究所,现所址在凤阳县洪武路。现有职工93人,其中科技人员29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6人。设有育种、栽培、植物保护等研究室。主要科研方向和任务是:以提高烟叶品质为中心,侧重开展育种、栽培、烟叶调制,病虫防治等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
〔棉花研究所〕
该所成立于1957年,由淮北棉花试验站扩建而成,当时隶属省农业厅,后划归省农科院领导,地址现安庆市郊。现有职工76人,其中科技人员43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9人。其主要研究任务是:适合全省不同地区种植的棉花新品种的选育,棉花主要害虫天敌资源的调查和利用,棉花主要病害发生规律的调查和防治技术,棉花品种资源的收集和鉴定,棉花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以及全省棉花区划等。已先后选育出一批抗逆性强、结铃性好、增产幅度较大的棉花新品种,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大豆研究所〕
该所成立于1981年,地址在蒙城县城郊。现有职工10人,其中科技人员6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人。设有高产、优质、抗病大豆育种和淮北麦、大豆丰产栽培技术等研究室(组)。主要科研方向和任务是:选育大豆新品种和研究丰产栽培技术,同时开展大豆加工等方面的研究。
〔实验技术服务中心〕
该中心成立于1983年,地址在合肥市西北郊四里河。现有职工35人,其中科技人员17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1人,该中心拥有一批较先进的仪器设备,主要任务是为该院各专业研究所提供分析化验、测试、实验等方面的服务,并开展部分检测技术的研究。
〔科技情报研究所〕
该所成立于1976年,座落在合肥市西北郊四里河。现有职工39人,其中科技人员27人。在科技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7人。设有科技情报研究室、编辑室、图书资料馆等。主要任务是:开展农业科技调查研究,编辑出版省级综合性农业科技刊物、农业科普刊物及农业科技简报,翻译编辑国外有关农业生产和科研动态的技术性刊物,从事国内外主要农业科技文献资料的搜集、分析、整理和利用,提供专题咨询服务;并和有关部门合作,出版发行专业性农业科技图书,开展农业科技摄影和声像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