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专业场沿革
安徽省农牧专业场,清朝后期开始设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有安庆、芜湖、宁国、巢湖、凤阳5个农事试验场和南陵蚕桑试验场,从事小范围的农业开发和试验示范。辛亥革命后,在不同农业区域分别设立稻、麦、棉、茶、蚕等专业实验场,并于各行政区及各县设立农林场。民国初年至14年(1925年),全省设立各类专业场共39处,详见表8-2-1
民国16年5月,安徽省政务委员会以各实业场久无成效,决定一律停办,民国17年3月,复经省政府第三十五次委员会决定,通过规划考查次第恢复36处,并将原造林场改为农林试验场。民国18年又将36处农林专业场改组为13处,详见表8-2-2。同年10月又将13处农林专业场裁并为7处,即省立农事试验场与林业试验场合并改为省立安庆农林场;第一、第二模范茶场因作业单纯和省立模范棉场地亩太少,均予裁撤;省立模范蚕桑场和蚕种制造厂改为省立模范蚕丝厂之栽桑部和指导所。省立第一、第二模范农场,第一、二、三模范林场与省立森林畜牧场均改冠地名。民国19年12月又以安庆农林场范围太大,遂将原并入之部分,分别改设省立农事试验场与第一林区森林局。模范蚕丝厂之栽桑部和指导所改为蚕业试验场。同时将凤阳农场改为省立麦作试验场,芜湖农场改为园艺试验场。恢复第一模范茶场改为省立茶业试验场。民国21年,麦作试验场改称麦作改良场,场址设凤阳县城东关外,就近租地70亩,一面举行麦稻育种,一面利用接管之柞蚕场和淮四道区苗圃饲养柞蚕,培育苗木。园艺试验场改称稻作改良场,负责育种改良之责,总场设芜湖河南,分场设当涂四土曷山。省立茶业试验场改称省立茶业改良场,民国23年9月改称祁门茶业改良场。省立蚕业试验场与原第一棉业试验场合并改设棉蚕改良场,总场设安庆,分场设东流八都湖。民国26年抗战军兴,安徽省沦为战区,农林专业场全部陷于停顿状态。民国28年战局稍趋稳定,为增加后方生产,农林专业场逐步恢复重建。至民国33年建有六安农林实验场及立煌分场,六安特用作物农场及马头集分场,霍山茶业改良场,休宁农林实验场(附设泾县马渡棉场、马头、博村林场、东关桐场),屯溪茶业改良场,祁门茶业改良场。民国34年抗战胜利,为谋开展农业复原,将接收敌占区之农林场通盘规划,根据按区设场原则加以调整,即战前棉蚕改良场及第一林区造林场合并改组为省立农林实验总场(安庆),并附设怀宁、东流、贵池3个分场;原六安农林实验场之农艺部、产制部改组为省立第一农区农场(六安),附设立煌分场,民国37年场本部移迁合肥;原六安农林实验场之棉作部改组为第一农区牧场(舒城城内),继因场地狭小,水源不佳,环境不宜,于民国36年迁移安庆;接收日伪之第一农事试验场改组为省立第二农区农场(蚌埠),附设凤阳明陵、观音庵和定远分场;战前第二林区造林场改组为第二农区林场(和县娘娘山),附设当涂、含山两个分场,民国36年其总场迁移当涂,所遗和县场地改为分场;战前第五林区造林场改组为省立第二农区牧场(滁县琅琊山),附设来安、定远两个分场;原省立休宁农林实验场改为省立第三农区农场;原省立休宁县农林实验场之博村林场改为省立第三农区林场,附设东关分场;战前芜湖稻作改良场改为省立第四农区农场,附设泾县分场;原休宁农林实验场马头林场改为省立第四农区林场(泾县);为加强淮北地区农业改进业务,发展麦棉生产,民国35年8月间省政府派员赴阜阳筹设省立第五农区农场;战前第六林区造林场改为省立第五农区林场(寿县北门外);民国36年设青阳蚕桑改良场和阜阳分场;农林部棉产改进处与省农林处合作在怀宁设立合组棉场;民国37年于宿县设立省立第六农区农场。详见表8-2-3。
建国后,除接管民国时期的农林专业场加以改造恢复外,并陆续利用垦荒和土改中保留的公用土地建立一批国营机耕农场、专县农场、林场和水产、畜牧、特产等专业场。随着机构体制的变化,林场、机耕农场、水产场相继归口,农业厅系统只管理专(市)县农场(示范繁殖场),畜牧场,茶、蚕、园艺等特产场,通称农业三场。
安徽省39处专业场一览表

(续表)

民国18年安徽省13处专业场一览表

(续表)

安徽省立农林专业场一览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