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四节 水文
一、河流
淮河穿越本县北境,境内主要河流还有濠河、小溪河、板桥河、天河、窑河等,均源自南部山区,依地势自南向北流入淮河。
1、淮河
淮河在境内属中游下段,上接蚌埠市自陆台子入境,呈北西至南东向,至临淮关改西南至北东向,下经花园湖口枣巷渔业乡附近出境,泄入洪泽湖,境内流程52.5公里,河床平缓,平均纵比降0.18‰。河床原来较窄而深,从西夏天庆元年(1194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淮入海近700年间,黄水携带大量泥沙入淮,致使河床逐渐变宽增高。沿河筑有防洪大堤,顶高21米左右,宽3—5米,目前防洪标准可达20年一遇,保护耕地17.87万亩,人口7.37万。堤埂虽经多次加高培厚,但堤背面渗水,堤身单薄等险段仍有13处之多。其间设有霍小段(1)、(2)行洪上口门和曹临段行洪下口门(1)、(2)及霍小段行洪下口门5个行洪口门,与花园湖、方邱湖等承担滞洪任务。由于5个行洪口门高程均在21米以上,需降低0.5米左右才能有效地达到行洪之目的。洪水期水位高出两岸地面2—3米。河面宽1400—1600米,水深20—28米;枯水期水面宽400—450米,水深3.5米。当洪泽湖人工控制水位11.5米时,可常年通航500吨驳船上至蚌埠市,下入洪泽湖。
淮河为两源型河流,临淮关年平均过境水量约262亿立方米,但由于淮河流域为我国季风进退和冷暖空气南下北上的必经地带,冷暖气团交绥与大气环流相配合而产生持续降雨或久旱不雨,使得淮河的年径流量在不同的年份内相差很大。临淮关多年(正常年份)平均流量871立方米/秒,而在典型的洪水年份内的年平均流量高达2280立方米/秒(1921年),最高水位曾出现过21.38米(1954年7月31日);典型的枯水年份内的年平均流量144立方米/秒(1978年),最低水位只有13.54米(1978年元月15日)。洪水年与枯水年的重现期都为100年,但两者年平均流量相差竟高达16.5倍。经计算出年径流量变差系数er值0.61,居全国各河流之首位。从民国5年至民国26年、民国36年至民国37年、1950年至1984年实测的58年资料中,最丰水年7年,占12.1%;丰水年12年,占21.9%;平水年17年,占29.3%;枯水年13年,占22.4%;最枯水年9年,占17.3%。可见淮河在近60年来,以平水年和枯水年份居多,达2/3以上;丰水年及最丰水年份不及1/3。
淮河径流的年内分配,集中程度较高。正常年份汛期(6—9月)占年总水量2/3左右。月最大值与月最小值之比在10倍左右。最大月出现在7月,其水量占年总水量1/4左右;最小月出现在1月,其水量只占年总水量1/50。洪水年份内,其集中程度更高,汛期可占年总量的85%以上,其数值相当于正常年总量的2—3倍,月最大值可达当年总水量的1/3—1/2,其数值相当于正常年份的总水量,为其典型枯水年的总水量的5—10倍。由此可见,流经凤阳县境内的淮河,年径流的年际、年内的变化幅度都是我国最大的河段。现将临淮关淮河径流各典型年份的年内分配列表如下:淮河临淮关段径流年内分配情况表
表2—5单位:立方米/秒
淮河凤阳段的洪水,与年径流量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各不同的年份内,其数值均占当年径流总量的60%以上。现将淮河各时段洪水组成列表如下:
淮河洪水各时段组成情况表
表2—6单位:亿立方米
淮河3天洪水总量为其枯水年份总水量的2.35倍;30天洪水总量为正常年径流量的1.12倍。由于降水的年际变化大,使得本县境内淮河的洪峰流量年际变化也大。最大洪峰流量高达26500立方米/秒(1921年8月20日);最小洪峰流量996立方米/秒(1978年7月14日),两者变幅26.6倍,经计算其变差关系值ev是1.09,这在我国河流中实属罕见。
淮河在宋代以前属少沙河流,后经过多次黄河夺淮后,遂成为我国多沙河流之一。尤其近20多年来,流域面上不合理的土地经营,侵蚀量加大,使淮河的含沙量增高。泥沙集中在汛期,占泥沙年总量80%以上,正常年份内含沙量404公斤/秒,输沙量1270万吨;年最大输沙量高达2680吨(1964年);年最小输沙量为10.2万吨(1966年)。大量泥沙沉积在河道中,逐年淤高河床10—15厘米。
在天然情况下的淮河凤阳段水质,属低矿化度的优质水,宜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畜饮用。但自70年代以来,受到淮河上游工业城市排放有毒废水的影响,水污染日趋严重,1975年以来挥发性酚含量达0.01—0.045毫克/升,超出国家标准4.5倍;氨氮超标高达100倍,河水不能饮用,鱼类大批死亡,临淮关自来水长期不符合用水标准。
2、濠河
有东西两源,皆发源于凤阳山北麓,自南向北,横贯本县中部,至临淮关入淮河,为境内最大的河流,全长50公里,流域面积621平方公里。
东源出自濠矿山泉水,因山中有石穴出钟乳石,又名钟乳山,今为白云山,濠河由此而得名。濠矿山泉水众多,以玉蟹泉、南泉、北泉、西泉、森泉、八卦泉、朱石泉等水量较大,终年不断,这些泉水组成濠河的源头,与青山各来水相汇于王二桥(今为王家桥),向北经北湾、殷涧乡、亮岗乡在岔口东南部与西源汇合,长14公里。
西源出自离山东麓玉女潭,汇合牛背、马跑、木龙、洪洞沟、大涧、普搓、柳泉、灵泉、凉泉等溪水,北出射子口,向东经邬岗、叹儿湾、周圩、大庙、亮岗等地与东源汇合,长18公里。
东源与西源汇合后向北约10多公里经大通桥,再北流4公里,在独山口西纳来自府城周围各沟桥水,该水又名独山新河,由清乾隆三年(1738年)知府杨毓健修竣,夏秋季节濠河受淮河水顶托,可通3至5吨小木船至府城,冬春季节则不通航。河水连续北流4公里,进入临淮关又北行1公里,穿铁路大桥、濠梁桥,在广运桥旧址注入淮河。
濠河河道弯曲,流水不畅。自河源至亮岗为上游,水面宽1—10米,河槽深切5—8米,比降0.14‰;自亮岗至陈家湾为中游,地形为高低起伏的岗地,河面宽10—20米,比降减少为0.02‰;自陈家湾至临淮关为下游,地形为宽阔的冲积平原,河面宽30—50米,比降0.12‰,两岸筑有河堤,长8.5公里,宽1.5—2.0米,高程21.5米,防洪标准为5年一遇,保护农田3.6万亩,人口2万,1975年曾将原河道截弯取直、拓宽河床,开挖新河约8公里,比较有效地提高了濠河的防洪能力。1956年西源在射子口建官沟水库,可灌5.45万亩;1958年东源在山陈家建凤阳山水库,可灌7万亩。濠河入淮水量每年平均9808万立方米。
3、板桥河
发源于黄泥铺附近丘陵地带,自南向北,穿本县中部偏东,经老板桥入花园湖,沿途纳10条小溪流,全长55公里,流域面积228平方公里。河面宽5—15米,比降0.02‰。干旱季节断流,全年不通航。年平均径流量3648万立方米。
4、小溪河
发源于县东南部与定远县交界石牛山附近,自南向北,经大溪河乡入花园湖。沿途纳8条小溪,全长50多公里,流域面积329平方公里。自河源至燃灯乡为上游,河面宽5—8米,河槽深切4—7米,60年代建燃灯寺水库;燃灯乡至小溪河乡为中游,河面增至10—15米;小溪河乡至河口为下游,该段又称大溪河,河面宽20—30米,比降0.18‰。年平均径流量5593万立方米。
5、天河
发源于南部最高处狼窝山附近,自南向西北,至宫集乡附近入怀远县注入淮河,全长60多公里,本县境内河长20多公里,流域面积218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3270万立方米。
6、窑河
发源于县武店附近丘陵岗地,自东北向西南注入高塘湖,于怀远县新城口入淮。本县境内长20多公里。流域面积153平方公里。大小支流众多,约12条。年平均入高塘湖水量2295万立方米。
7、鲍家沟
发源于县西北部、蚌埠市东郊长淮卫附近,自西向东于姚湾附近入淮,长20公里,宽20米,本县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淮水量1120万立方米。为防止淮水汛期倒灌,河口建有闸门。两岸设堤防,长10公里,高程21.40米,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
8、池河
发源于江淮分水岭、定远县境内。县东部有三条池河支流,长18公里,于梅市附近注入池河,本县流域面积120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2040万立方米。
二、湖泊
境内湖泊水域面积共9万亩,占全县水域总面积37.4%。
1、花园湖
位于县东北部,距府城约23公里。跨凤阳、五河、嘉山三县。湖面主属凤阳县,为境内最大的淡水湖泊。南纳小溪河、板桥河来水,北经花园湖闸(1954年建)泄入淮河。积水面积872平方公里。湖盆为郯庐断裂带凹陷洼地,形似“T”字,周长104公里,东西与南北方向均有10公里之长,湖底高程为11.50米,正常水位12.60米,湖面约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10米,蓄水量1850万立方米。汛期水位高达19.00米,湖面扩至8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5米,蓄水量达3亿立方米,为淮河中下游重要滞洪区之一,1950年、1954年、1956年先后三次为淮河蓄洪。湖底平坦,淤泥较厚,水草丛生,水呈绿色,透明度0.5米,PH值8.3,矿化度213毫克/升,为重碳酸钙型水。水产资源丰富,盛产毛蟹、鱼、虾、河蚌等,为全国四大淡水湖泊渔业开发研究基地之一。
2、月明湖
位于临淮关东南500米。南纳2条小溪来水,北经一渠道入淮。湖面长方形,面积2平方公里,最大水深2米,蓄水量200万立方米。为防汛期淮河水倒灌,60年代建一节制闸。盛产河蚌、芦苇。秋冬水枯。
3、方邱湖
位于门台子北1公里,原水面5平方公里,水深不及0.4米。1957年已辟为方邱湖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