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乡镇工业的基础为农村手工业。乡镇工业真正被政府重视,是从1958年开始。1958年“大跃进”,国家号召“大办钢铁、大办工业”,手工业联合社所属11个手工业合作组,社员159人,全部下放给所在地公社领导,成为凤阳县最早的乡镇工业。这8个社组主要是铁、木、竹器、缝纫、制鞋业等。接着在大办地方工业中,各公社又创办了一大批社办工厂。1958年,社办工业产值达156.6万元。1959年初,全县共有社办工厂1122个,主要有铁木小农具制造、土化肥、土农药、粮油食品加工、小高炉炼铁、机械等,实现产值415万元,制造修配各种农具98万件,生产土农药、土化肥2030吨,加工大米、面粉3224吨。随后因技术设备差,原材料供应不足,小高炉炼铁、小化肥、小机械厂等纷纷停办。为了加强社办工业的经营管理,县政府对社办工业进行了两次小并大的组织整顿和巩固提高,把行业相近的小工厂合并成44个社办工厂。1960年社办工业为贯彻省委酿酒专业会议精神,大力推广利用代用品酿酒,达到酿酒不用粮的目的。县委要求各人民公社都要办一个小酒厂。在大办酿酒工业中,全县办起了16个社办小酒厂。同时府城、临淮关两地办起了城镇、街道工厂84个。1960年底,社办工业发展到144个,但因缺乏经验,仓促上马,产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低,所以在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时,社办工业大多停办。县政府将移交给人民公社领导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收回,社办工业仅剩下几个铁木农具生产社。1963年,全县社办工业产值下降到11.2万元。
1966年,部分基础较好的镇和人民公社又开始办工业,于是县手工业联合社又将一部分手工业合作组下放给公社领导。1966年底,全县有社办工业13个,职工697人,完成工业总产值39.4万元。主要工业有临淮麻纺厂、府城麻纺厂、大庙铁木社、刘府铁木社、红心铁木社、府城白云石厂等。1970年以后,中央要求全国各地提前实现农业机械化,提出农机具“小修不出队,中修不出社,大修不出县”的口号,各人民公社又兴建一批以农机具修造为主的社办工业。1971年社办工业产值增加到194.8万元。1972年全县社办工业发展到36个,职工1973名,完成产值255.91万元,大部分人民公社均有铁木农具加工厂和农副产品加工厂。全县人民公社自办的铁木社有17个,采石场7个。
1976年7月,为了加强对社办工业的管理,县里成立了社队企业管理局,与县手工业管理局合署办公。1976年社队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409万元,完成工业产值533.7万元。1977年5月,经县委常委会议研究,社队企业管理局与县手工业管理局分开办公。1978年,全县社队企业增加到414个,职工增加到7309人,完成工业产值796.2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0.2%。1979年改革开放后,社办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考城公社先后办起了水泥预制厂、石灰窑厂、石棉瓦厂、砖瓦窑厂等6个工业企业,其中采取公私联办的方法,创办了一个磷肥厂,由县里投资3万元,公社投资5万元,其他单位和个人投资1.5万元。1980年,全县社办工业企业66个,固定资产204万元,完成工业产值819.5万元,实现利润109.2万元。
1981年,县里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社队企业十六条,加快了社队工业的发展步伐。全县社办企业新建轮窑厂4个。1982年,全县社办所属工业企业81个,职工4732人,完成工业产值1036万元。1983年,社办工业实行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三定一奖”,定任务、定利润、定上交、超产奖励,“风险抵押”、“租赁”、“股份”、“大包干”等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使部分面临停产的企业扭亏为盈,全县社办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640万元,实现利税361万元。社办工业承包形式主要有:集体承包,企业全体职工通过企业民主讨论后,选出代表与主管部门签订合同;厂长(经理)承包,即企业固定资产、设备、流动资金全部交给厂长(经理)承包,由厂长(经理)负责完成上交承包基数,超产实行奖励。全县社办轮窑厂14个,实行厂长(经理)承包的11个占80%;个人承包,即将企业承包给个人,一切盈亏完全由承包人承担,并足额上交纯利润和一定数量的折旧费,这部分企业主要是规模小,产品单一,工艺简单的小型社办工厂。
1984年1月,社队企业管理局更名为乡村企业管理局,11月易名为乡镇企业管理局。在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思想指导下,县委及时提出了“四轮驱动,五路并进”的发展乡镇企业措施。府城镇为此采取镇里投资、工厂集资、个人带资等办法,1984年至1985年两年共筹集资金108万元,创办了8个厂,扩建2个厂。使镇办工业产值由1983年的2640万元,增加到1985年的5290万元。1985年,全县乡镇工业企业发展到293个,职工11709人,固定资产原值1219万元,完成工业产值5039万元,实现利税481.1万元。同年,全县乡镇工业有轮窑厂23个,水泥预制厂42个,集中于府城、临淮关、门台子有500多个中小型乡、镇、村办和个体办的玻璃纤维瓦企业群体,建材工业成为乡镇工业的主体。1985年,乡镇建材工业生产粘土砖9487万块,瓦202万片,水泥制品3.2万立方米,玻璃纤维瓦315万片。乡镇建材工业的发展,不但满足了全县城乡建设的需要,还远销江苏、浙江、上海、山东、东北等地,玻璃纤维瓦还出口苏联。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