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工会
凤阳县旧时工业很不发达,工人组织仅有一些同业工会及同乡会等形式。
民国16年春,临淮关“淮上火柴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国民革命军北伐军支持下,建立了凤阳县工人的第一个工会组织。工会领导工人向资方陈子衡等开展争取工人权利、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斗争,迫使厂方答应了工人的全部要求,并由北伐军、工会、商会、厂主和县政府等诸方代表在协议书上签字。工人为此集会游行,庆祝斗争的胜利。
民国17年春,中共党员秦子扬、刘旭东取得凤阳县总工会常务理事的合法地位后,组织府城卷烟工人开展反抗对卷烟推子征收“推子捐”的斗争,揭开了工人斗争的新篇章。
民国38年1月16日,府城解放。同年10月,设立凤阳县工人办事处,主任张健(兼)。
1950年秋,成立凤阳县工人联合会,台荣富任主任。
1951年春,成立凤阳县教育工会,教育科长沈鹏飞兼任主席。
1952年,开展工人民主改革运动。
1953年6月,凤阳县工人联合会召开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5人,主要议题是团结各阶层人民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同年底,府城、临淮、门台、武店4镇相继成立工人联合会,开始以搬运、建筑、商业为主体,后逐步发展到国营企业事业单位。邮电、金融、教育、卫生、文艺、农、林、水等行业,也都陆续成立了基层工会组织。县工会增设了工人俱乐部。
1954年3月,县工会召开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50人,选举成立县工会执行委员会和经济审查委员会。
1956年,工会组织发展和全面整顿工作结束,全县共有基层工会80个,会员3437人,占职工总数5085人的67.6%。工会组织工人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激发了职工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竞赛中,全县涌现出模范工人、先进工作者68人。
1957年,县工会召开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17名,特邀3名。大会贯彻党的“调整、巩固、整顿、提高”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方针,号召工人为战胜暂时困难,争取国民经济根本好转而奋斗。
1960年,发生严重自然灾害,各级工会组织加强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贯彻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的方针,帮助职工战胜困难。
“文化大革命”初期,工会组织从上到下层层被砸烂,干部受批判。
1968年10月,县工会召开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后由“三代会”(即工人、贫下中农、红卫兵代表会)取而代之。
1973年5月,县工会召开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09人。会议贯彻“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精神,号召掀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高潮。同年6月,县委决定恢复工会组织。
1976年,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十年动乱局面结束,工会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
1978年,在全国总工会第九次代表大会精神指导下,县总工会增设“两部一室”,基层工会组织发展到212个,并成立了局、行、社工会和经委、财贸、教育、金融等系统工会。同年12月,县工会召开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85人,特邀15人。会议要求各基层工会进行全面整顿,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号召向“四个现代化”目标进军。
1980年,各基层工会组织工人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活动,并进行检查、总结、评比,先后转发刘府、门台和水箱厂等7个基层工会劳动竞赛活动经验。县工会还召开经验交流和表彰先进大会各1次。同年,县工会开始设立党组。
1981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指示精神,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经过努力,全县有56个单位建立起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占应建数的61%。
1984年4月,县工会召开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97人。大会号召工人阶级发扬主人翁精神,为振兴中华、建设凤阳做出新贡献。
二、农会
农民抗敌协会理事会民国29年3月,中共凤阳县委在殷涧刘牧场组建凤阳县抗日民主政府。5月,县委与县抗日民主政府一起撤至定远县藕塘一带。民国30年1月,抗日民主政府恢复,并成立凤阳县农民抗敌协会理事会,理事长为常清福。后县区划迭经调整,定县名为定凤怀县,民国31年1月至民国32年12月,理事长为孟示厅(兼)。民国31年1月至民国34年8月陆东初为副理事长。民国33年1月至6月理事长为杨岩(兼),民国33年10月至民国34年8月郑锐(兼)任理事长。
农民委员会1949年10月,凤阳县农民委员会成立,主任陈斌。1950年6月至1951年8月,主任陈林阁(兼)。1950年6月至1951年11月,刘发芝为副主任。1951年8月至1953年2月,主任唐晓峰。1952年2月至1953年1月,王友福为副主任。1953年2月至1954年1月,主任司逸兴。1953年11月至1954年9月,闫明殿为副主任。1954年9月农民委员会撤销。
贫下中农协会1973年7月,凤阳县贫下中农协会成立。8月,召开全县贫下中农协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贫协委员、主任、副主任。支道友为主任,时恒安、凌万才、庞句霞为副主任。后又调刘秉高为副主任。1983年10月,凤阳县贫下中农协会撤销,此时主任为支道友,副主任为刘秉高、王焕业、石玉萍。
三、青少年团体
1、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民国17年4月,省立第五中学中共支部指派中共党员刘若思、孙成钧负责五中青运工作,并发展共青团员,建立共青团小组。本月,共青团五中支部成立,有团员10余人,刘若思、肖识真先后担任支部书记。同年秋,中共党员杜仲琦、石裕清等在省立三女中发展团员,并建立三女中团支部,由石裕楷担任支部书记。冬,共青团凤阳县委于府城成立,中共徐海蚌特委派李志信前来指导大会筹备工作。会上选举刘若思为共青团凤阳县委书记,金万象为组织部长,肖识真为宣传部长,孙成钧负责交通联络。团县委下辖五中、三女中2个支部,团员近30人,属共青团江苏省委领导。
民国18年春,共青团凤阳县委书记为杜仲和。杜仲和、李若冰等在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发展团员,并建立共青团一高支部,金公亮、陈鸿秋先后担任支部书记。同时,党组织还在刘府地区发展团员,并建立共青团刘府支部,熊子良任支部书记。同年4月,共青团凤阳县委及其下辖各支部均被国民党政府破坏,刘若思、金万象等被捕,孙成钧、肖识真等被五中开除。同时被捕和被开除的团员及进步青年达数10人之多,凤阳共青团的活动暂时被迫中断。
民国18年7月,党组织派孙成钧、武崇楼、沈天翔负责恢复凤阳共青团的工作。同年冬,奉共青团江苏省委指示,在中共凤阳县委书记朱务平的帮助和指导下,共青团凤阳县委重新恢复,孙成钧任团县委书记,武崇楼、金公亮、沈天翔、熊子良任团县委委员。团县委下辖支部相继恢复的有:
共青团省立五中高中部支部书记刘峰
共青团省立五中初中部支部书记李峰
共青团省立三女中支部书记池玉华(先)何炳英(后)
共青团凤阳县一高支部书记蔡炳晶
共青团凤阳县刘府支部书记熊子良(先)高伦修(后)
民国19年,刘峰、李峰等在府城发展街道居民、手工业者、店员参加共青团组织,建立府东街支部,李春才担任支部书记。同年冬,沈天翔接任共青团凤阳县委书记,增补刘峰为团县委委员。
民国20年春,刘峰任共青团凤阳县委书记,增补刘树荣、蔡炳晶、李峰为团县委委员。是时,中共党员刘少仙、杨子桥等,在红心区发展学生和青年农民加入共青团,建立共青团红心支部,孟功华担任支部书记。中共凤阳县委书记朱务平及陈树光、赵连轩等人,在临淮关火柴公司、临淮关发展赵三姐、陈颖慧等工人、农民加入共青团,并指导建立临北区委。
民国21年春,刘峰奉调长淮特委工作,李峰接任共青团凤阳县委书记,增补张锦伟为委员兼宣传部长,蔡炳晶任组织部长。夏,团县委机关转移至临淮关。李峰到省立凤阳五中读书,织布工人王化举任团县委书记,增补赵三姐、陈颖慧、杨永成为团县委委员。同年8月,中共长淮特委常委、军委书记刘小平叛变投敌,出卖组织,凤阳县委所属组织皆遭破坏。李峰、王化举、赵三姐被捕后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陈颖慧、杨永华等被捕。此时,凤阳团县委及其下属组织活动再告中断。
1928—1932年共青团凤阳县委书记名单表
表19—8

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凤阳工作委员会,李植平任副书记。从此,团组织进行公开活动,在各机关、团体、学校普遍建团。广大团员作为党组织的后备军,在各次运动中,均身处前列,作出贡献。
1950年10月,团县工委响应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发动基层组织,运用黑板报、组织群众大会、游行示威等形式,宣传、鼓励团员青年积极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还组织捐钱、捐物、捐粮,支援战争。
1951年,团县工委组织宣传队,深入农村宣传土改政策、法令,发动农村青年入农会、妇联会。同年4月统计,全县有基层团工委10个(每区1个),团总支4个,团支部82个,团员共3052名。团县工委设组织部、宣传部、城工部、学少部和秘书部等。
1952年,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团组织站在运动前列,全县有66名团干部为检查组、督教组、材料组、侦检组成员。涌现大批优秀分子,为党输送302名干部,担任区、乡干部或参加人民解放军。同年秋,农村生产互助合作运动兴起,团员青年带头参加互助合作运动。同年12月13日至18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凤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议题是贯彻青年团中央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选举青年团凤阳县第一届委员会,沈咸桂为书记。
1953年至1954年,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开始实施。团组织加强对团员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总路线教育,提高团员思想觉悟,全县参加互助合作组织的团员3054人,占全县团员总数的67%,有8名团员在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被评为劳动模范。1954年底,全县共有1415名团员青年报名应征,合格入伍的721人,其中团员229人。同年在防汛抢险和治淮中,涌现出一等模范王永兰、王廷英、维均等先进团员,受到团省委通报表彰。
1955年7月13日,团县委召开全县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333名积极分子出席,会上表彰了53名积极分子代表。同年秋,农村合作化运动蓬勃发展,团县委组织71个宣传队,宣传发动,掀起高潮。全县95%以上的团员带头参加合作社,同年掀起学习文化的高潮。
1956年5月17日至20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凤阳县第二次代表会议召开,大会选出第二届团县委委员15名,常委5名。毛炳忠任书记,钱传武任副书记。
1957年,团县委协助县科协,在县内掀起“向科学进军”学习热潮,共成立109个青年技术小组,26所技术学校,参加学习技术的青年达2461人。同年9月15日,根据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示精神,凤阳县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同年12月9日至14日,共青团凤阳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共青团凤阳县第三届委员会委员23名,常委6名。刘长铭任书记。据统计,全县共有409个团支部,团员10832名,入团率占青年总数的19.7%,输送352名优秀团员加入中国共产党,12名团干转为党政干部。
1958年2月初,团县委发动全县青年投入除四害、积肥、绿化三项突击活动,同年夏秋之际,“大跃进”浪潮在全县掀起。团县委委员在“大炼钢铁,大放卫星”的号召下,也出现偏激思想和违背科学的行动。
1959年春,团县委决定,自元月15日至2月15日为全县青年造林突击月,提出“人人植树,个个造林”口号。全县有48390名青少年参加活动。同年11月25日至28日,共青团凤阳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出共青团凤阳县第四届委员会委员25名,常委11名。钱传武任副书记。
1960年,在极左思潮影响下,团县委提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大搞群众性运动口号。县内严重自然灾害发生后,团县委号召团员青年投入采集“小秋收”度灾荒活动。
1961年春,团县委发出《农村整团工作意见》文件。农村整团中出现简单化偏向,把部分说错了话的团员开除了团籍。同年9月19日,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来凤阳县视察,针对凤阳农业生产形势和某些上报不实的情况,号召团员青年振奋精神,齐心协力,战胜困难。
1962年春,对全县基层团干1310人进行培训。3月30日至4月1日,共青团凤阳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五届团县委委员23名,常委7名。陈长先任书记,钱传武任副书记。会后,各级组织开始对历来受错误批判、处分的团员、团干进行实事求是的甄别平反,全县应平反团员736人,年底结案659人。
1963年3月,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团县委立即行动,在团员青年中开展轰轰烈烈的学雷锋活动,好人好事不断涌现。
1964年至1966年,凤阳县共青团工作发展平稳。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开始,共青团工作仍由第五届团委主持。1967年春,团县委受到冲击,全县团的工作逐渐瘫痪,团组织活动中断。
1970年7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顿共青团组织的通知精神,凤阳县基层团组织相继恢复活动。同年底,全县32个镇、公社中有27个团委、342个支部逐步恢复和建立起来,办理1653名超龄团员离团手续,吸收2754名优秀青年加入共青团组织。
1971年12月27日至29日,共青团凤阳县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共青团凤阳县第六届委员会委员41名,常委11名。朱声海任书记,程国铨、王立祥、曹金英为副书记。县六次团代会后,整团建团工作深入开展,基层团组织生活走向正常化。至1973年底,全县团员达17130名。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全县各级团组织在“揭、批、查”斗争中,立场坚定,态度明确,从自我教育入手,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开展“为四化献青春”活动。为把“四人帮”耽误的青春夺回来,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1977年元月初,团县委召开“先进团支部、先进青年集体和优秀团员、青年代表大会”,出席会议代表400余人,大会表彰63个先进团组织,320名优秀团员、青年。
1978年,全县团组织开展整风,肃清“四人帮”在青年工作中的影响,把被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至年底,共有21个基层团委进行改选和调整,充实领导力量,对受错误处理的人员进行甄别。
1978年12月16日至18日,共青团凤阳县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出共青团凤阳县第七届委员会委员41名,常委11名。王立祥任书记、裘玉旺任副书记。
1979年春,团县委号召团员青年认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突出以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为中心,组织团员青年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其后,全县涌现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3名,省新长征突击手7名,县新长征突击手156名。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团员青年也创造出业绩。亮岗乡川刘村团支部48名团员,为烈军属、困难户承包助耕,“助耕包户”的形式被团中央誉为共青团工作的十大发明之一,并在全国农村团组织中推广。同年4月,团县委表彰26名少先队优秀辅导员,以促进少先队工作的开展。
1980年,团县委、教育局联合组织“红领巾月”、“小红花”活动,同年7月10日至17日,举办凤阳县建国以来首次夏令营活动,营员共108人,赴南京等地参观,进行了一次较好的形势教育。
1981年4月,团县委贯彻团中央等9个单位联合通知精神,在团员青年中开展“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五讲四美”活动。基层团组织同时开展学雷锋做好事,送温暖,为您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全县约10万余人受到教育。
1982年7月27日至29日,共青团凤阳县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研究把共青团工作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重点转移到以四化建设为中心上来。大会选举共青团凤阳县第八届委员会委员35名,常委7名。裘玉旺任书记,王银生、钮群生任副书记。
1983年2月28日,团县委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20周年纪念大会,参加会议1200余人,把学雷锋、树新风活动推向高潮。5月,组织学习张海迪日记活动,激励团员青年立志成才。
1984年3月,团县委邀请铁合金厂青工、自澳门探亲归来的柯施珍作报告10次,以亲身经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提高团员思想认识。同年10月12日,团县委在凤阳中学举办凤阳县首次大型“青少年检阅式”,庆祝少先队建队35周年,有2000多人接受检阅。
1985年,团县委号召团员青年学习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英勇献身的张玉成等8位烈士的英雄事迹,开展“英雄在我心中”活动,共给前线战士写慰问信180多封,寄慰问品价值5700余元,培养出奋勇擒敌的青年宋华书,数年如一日为五保户送温暖的青工徐荣利,自学成才的青年徐泽祥,放弃进城机会、安心农村勤劳致富的回乡知青毕述凤等典型人物。同年3月15日,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刘延东来凤阳县视察,肯定团员青年在发展第三产业中所作的贡献。同年12月11日至14日,共青团凤阳县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共青团凤阳县第九届委员会委员35名,常委10名。裘玉旺任书记,钮群生、谭中元任副书记。会议探讨了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的中心问题。
凤阳县1—9次团代会情况表
表19—9单位:人

续表19—9

若干年份凤阳县共青团组织概况表
表19—10单位:个、人

续表19—10

2、青年抗敌协会
民国28年春至民国34年夏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第四支队(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挺进皖东,开辟了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在中共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凤阳县(后改称定凤怀县、凤定嘉县)的县、区、乡、村都组织了青年抗敌协会,宣传抗日,团结教育青年踊跃参加民兵,参加新四军,抗敌保家乡。民国31年初,定凤怀县青年抗敌协会理事会成立,臧静波任副理事长。
3、儿童团少年先锋队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凤阳山区民主政府领导下的小学校建立有儿童团,儿童团员为革命站岗放哨、查路条、送信、张贴革命标语,宣传革命道理。
1950年,各乡中心小学普遍建立少年儿童队;1953年9月,根据团中央指示,将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
少先队组织分设大队、中队、小队。大队和中队各设辅导员1名,少先队员标志佩戴三角形红领巾,队干部增佩不同标志的臂章,辅导员亦增佩红袖章。少先队有明确的活动内容和周密的计划。大队每学期活动2、3次,中队每两周活动1次,小队每周活动1次。活动内容主要是对少年儿童进行革命理想、思想品德、尊老爱幼等教育,并组织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成为合格的接班人。
1958年11月,少年先锋队凤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府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300名。大会总结建队以来和“大跃进”形势下的少先队工作,并布置了今后的工作任务,选举建立了县少先队队部,通过了在少年儿童中开展军事化活动、植树造林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活动3个决议。
1963年3月,毛泽东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少先队员在各级组织带领下,纷纷走向街头、农村、车站、码头、电影院、剧场等公共场所,争做好人好事,把学习雷锋活动推向高潮,涌现了大批优秀少先队组织和优秀少先队员。同年3月上旬和8月中旬,团县委分别召开全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会议和举办辅导员学习班,贯彻团中央五次少先队工作会议精神,学习《中国少先队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培训大、中队辅导员200人。还于3月下旬召开了1次区镇专职辅导员会议,总结汇报贯彻落实滁县地区辅导员代表会议情况。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少先队组织为“红小兵”组织所取代,直至1978年10月,共青团凤阳县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县内各校的少先队组织才正式恢复。1979年4月,团县委表彰了张庭珍等26名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1980年7月10日至17日,团县委和教育部门联合举办凤阳县建国以来首次少先队员夏令营活动,入营活动的有23名优秀辅导员和85名优秀少先队员,参观了县内及南京的厂矿建设,进行了一次形势教育。
1981年4月,响应团中央等9单位联合倡议,在少先队中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同年,县召开了第二次青少年教育工作会议,听取活动开展情况,把活动推向高潮。广大少先队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做了大量好人好事。
1984年10月12日,团县委在凤阳中学举行县首次大型“少先队检阅仪式”,府城、临淮关两地中小学及凤阳师范2000多青少年参加检阅式,隆重庆祝少先队建队35周年。
4、红卫兵红小兵
1965年10月,全县各中、小学校陆续成立“毛泽东思想红卫兵”(简称“红卫兵”)和“毛泽东思想红小兵”(简称“红小兵”)组织。后发展到凡是学生造反组织成员,人人皆是“红卫兵”、“红小兵”。随后,机关部分人员和部分工人农民相应成立“红卫兵”组织。红卫兵、红小兵臂戴红袖章、斜挎小红书包(毛主席语录包),喊革命口号,停课与社会上的红卫兵并肩“闹革命”,开展破四旧(旧思想、旧风俗、旧文化、旧习惯)活动。经常结队打着红旗,高喊“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等口号,到机关、商店、家庭、寺庙、教堂等处,翻箱倒柜,见有花、鸟、龙、凤、寿星图案的器物和古装人物肖像、神像建筑等统统砸烂;见到古文旧书画、文献等一律撕烂焚烧。部分红卫兵把单位负责人和学校教师、班主任当作“牛鬼蛇神”、“走资派”、“当权派”进行批斗,挂牌游街。1967年,少数“红卫兵”(成年人为主)造反派,用炸药、铁锤、绳索炸毁、拉倒、砸烂明中都皇城东南角的砖塔,龙兴寺内的古碑、大铜佛,皇陵的石刻等古文物,还抬着残骸“游街示众”。“红卫兵”还分派依附府城等地的“联委”、“革委”、“农革联”、“农民造反司令部”等造反派组织,开展夺权斗争,派性斗争,抢枪武斗。派仗不休,枪声昼夜不断,造成了人人自危的紧张局面。1968年7月21日,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由各派学生红卫兵组织代表参加,成立红卫兵代表大会(简称“红代会”)。1978年8月24日,凤阳县红卫兵、红小兵组织被取消。
四、妇女会
1、凤阳县妇女协进会
民国15年7月,为团结妇女群众争取民主和自由,中共凤城小组派党员刘麦溪在府东街女子小学(今凤阳中学东面)召开凤阳进步女青年会议,成立了凤阳县妇女协进会,主委杜仲奇。民国16年2月,属中共凤城支部领导,10月,改属中共凤阳特支。民国17年3月,改属中共凤阳县委领导。至民国18年4月主委为杜仲奇。
2、妇抗理事会
民国31年1月至民国34年8月,定凤怀县妇抗理事会在凤阳山区活动,臧家珍(女)任副理事长。
3、妇女联合会
1949年10月,凤阳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成立,会长周启英(女),副会长张涛(女)。1950年3月8日,县召开第一次民主妇女代表大会,成立了“凤阳县民主妇女联合会”,简称“凤阳县民主妇联”。各区设“妇联分会”,乡也设妇联组织。1951年9月,设立中共凤阳县妇女联合会党组,陈林阁兼党组书记。
1957年11月,“凤阳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改为“凤阳县妇女联合会”,简称“凤阳县妇联”。
在经济恢复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全县妇联组织团结和发动妇女参加土地改革、反匪反霸、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贯彻《婚姻法》、抗洪抢险、生产自救、社会主义改造、拥军优属等活动,发挥了“半边天”作用。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县妇联号召妇女组织贯彻全国妇女第三次代表大会精神,执行“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方针,广大妇女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开展比、学、赶、帮、超和争当“三八红旗手”、“穆桂英”、“巧姑娘”等竞赛活动。在保障妇女权益和发展儿童教育、福利、保健事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妇联组织在各种干扰下,基本上能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一些本职工作。如:认真贯彻《婚姻法》,查处迫害虐待妇女案件,组织托儿所、幼儿园教育及开展妇幼保健工作;反对索要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提倡新事新办,晚婚晚育、优生优育、计划生育工作等。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结束十年动乱,全县妇女组织投入揭批斗争,妇女工作逐渐步入正常轨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妇女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各级妇女组织得到充实和发展,发挥了妇女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1983年6月,为凤阳县第一个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宣传月,11月为第二个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宣传月。共解救受害妇女500多人,解救被拐骗儿童5人。依法制裁拐卖、残害妇女儿童犯罪分子197人,其中人贩子132人;调解婚姻、家庭纠纷案85起,安排收养弃婴4人。县妇联主任刘长季光荣出席全国第五次妇女代表大会,并当选为省妇女六次代表大会执行委员。
1985年3月8日,县妇联召开表彰大会,表彰220名(户)“五好家庭”代表,84名“三八红旗手”,4个红旗集体。3月12日,县妇联接待了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电影公司导演戴安娜博尔莉女士和助理导演玛格瑞特王,及我国陪同人员全国妇联国际部处长周愫,翻译范学华,文化部电影合拍公司任亚飞,省妇联办公室沈冰,权益部长王雪娟等。11月由于开展,“五好家庭”、“四自教育”活动成绩显著,县妇联被滁县地区评为先进单位,荣获地、县表彰。
1950年至1983年县妇联共召开7届全县妇女代表大会。
1950年3月8日,凤阳县第一届民主妇女代表大会在府城召开,出席代表173人,大会选举王宇为会长,张涛(女)为副会长。大会主要内容:号召全县妇女参加反匪反霸运动及做好生产自救,土地改革工作。
1951年4月3日至17日,凤阳县第二届民主妇女代表大会在府城召开,出席代表206人,大会选举仲凯为主任,徐光为副主任。大会主要内容:改选县民主妇联委员,成立凤阳县民主妇女联合会,评选妇女模范,学习贯彻《婚姻法》,学习先进人物等。
1952年12月5日,凤阳县第三届民主妇女代表大会在府城召开,出席代表118人。大会选举县妇联委员和出席省妇联会代表。选举孟淑英、徐光为副主任。
1956年12月5日至11日,凤阳县第四届民主妇女代表大会在府城召开,出席代表344人,大会选举车韵琴为主任,原增韵、吴芳生为副主任。大会主要内容:贯彻“勤俭建国,勤俭持家”方针,号召全县妇女为完成各项任务努力奋斗。
1973年5月18日至22日,凤阳县第五届妇女代表大会在府城召开,出席代表660人。选举罗素芳为主任,毛又兰为副主任。会议主要内容:总结第四届大会以来的妇女工作,学习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关于妇女运动的论述,选举出席滁县地区妇代会代表。
1978年12月16日至18日,凤阳县第六届妇女代表大会在府城召开,出席大会代表500人,大会选举刘长季为主任,毛又兰为副主任。大会主要内容: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深入批判“四人帮”的流毒和影响,评选出席省第五届妇代会代表。
1983年5月22日至25日,凤阳县第七届妇女代表大会在府城召开,出席代表500人,选举刘长季为主任,陈萍为副主任。大会号召全县妇女团结起来,振奋精神,同心同德,开拓前进,做好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工作。
截至1985年底,全县有副科级以上女领导干部43人,妇女在乡镇任书记1人,副书记7人,乡镇长2人,副乡镇长3人。
五、商业团体
1、商会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县内商业逐渐兴隆,根据清政府颁布的《商会简明章程》规定,在临淮关设立了凤阳府商务公会,地址在临淮关东后街。民国元年,安徽省商务总会成立,凤阳府商务公会改组为凤阳县商务公所(在府城花铺廊大街)、临淮关商务公所(在临淮关马滩街)2个。商务公所设总办、协办,处理商务事宜。此职多为官僚、商绅、把头所把持。民国5年改商务公所为商会,设正、副会长。商会是商业民众组织,下设常务、监察、执行委员和秘书管理会务。商会选举正副会长时须请当地最高政府派员监选,再履行批准手续任职。
民国8年,“五四”运动爆发,县商会领导各界商民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积极抵制日货,查禁焚烧洋货,提倡国货,发启募捐,组织府城、临淮关两地工商业者游行示威,张贴标语,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
民国27年,日军入侵,凤阳沦陷,商会活动中止。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逃亡湘、川等地的商民陆续返回,商业有所振兴。同年10月,凤阳县政府社会科组建商业筹备会,不久,成立凤阳县商会和临淮关商会分会,受国民党县党部和县政府社会科双重领导,名义上列入民众团体,实际为国民党在商业中的代表机构和管理商业的派出单位。国民党政府的各项摊派都由商会出面负责筹措,由于徇私舞弊,激起广大工商业者的不满,因而抗税抗捐的事件屡屡发生,商会延续到建国前夕瓦解。
2、工商业联合会
1951年,凤阳县“工商业联合会”正式成立。当时,工商业恢复和发展迅速,全县有5000多户。县工商联根据各地集镇和工商业规模,在临淮关设立1个分会,在大溪河、小溪河、门台子、鹿塘、刘府、武店设立了6个办事处,另有10个行业公会。
1953年6月8日至10日,凤阳县工商联召开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3人,选举委员25人,其中常委4人,监委3人。主委段映西,副主委江一舟。
1957年3月1日至11日,县工商联召开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63人。会议审查了第一届执行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出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委员21人。
1958年12月16日至18日,县工商联召开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66人。会议总结了第二届执行委员会的各项工作,选举出第三届执行委员会委员25人,其中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4人。
1961年3月4日至11日,县工商联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代表49人。会议讨论通过了第三届执行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出第四届执行委员会委员35人。
至1964年12月,县工商联共召开5届代表大会。
工商联在积极为工商业者服务的同时,协助政府对工商业者进行爱国主义和遵纪守法等教育,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政治活动,捐款捐物支持抗美援朝;协助政府开展对私营工商业者的社会主义改造,组织他们走集体化道路;协助政府管理市场,平抑物价,督促纳税,打击投机倒把等非法经营。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商联受到冲击,组织瘫痪,活动中止。至1985年,县工商业联合会仍未恢复。
六、其他团体
教师联合会民国17年1月,中共凤阳特支于省立四中礼堂召开教师大会,成立凤阳县教师联合会。团结全县教师争取自由、民主和改善待遇,提高社会地位。属凤阳特支领导,同年9月改属中共凤阳县临委领导。民国18年3月,改属中共凤阳县委领导,主委为杜仲和。
第五学区学生联合会凤阳县昔为安徽省教育第五学区,教育发达,府城内先后有省立四中、五师、五中、三女中等校。民国17年9月,在五中、三女中学生倡议下,成立安徽省第五学区学生联合会,联合会主席王培德,在花铺廊大街福音堂内办公,属安徽省学联、中共凤阳县临委双重领导。民国18年3月,属中共凤阳县委领导。
凤阳县各界联合会民国17年10月,以学联、教联、总工会、商会为基础,成立了凤阳县各界联合会,主席王培德,办公地址在花铺廊大街福音堂内,隶属中共凤阳县临委领导。民国18年3月,改属中共凤阳县委领导。
红十字会民国19年9月19日,临淮关红十字会成立。会长陈道衡,副会长谢惠慈、朱法磬,会员82人。会址在临淮关后街,创办有私立临淮关红十字会完全小学校1所,因利局1所,从事慈善事业。办有牛痘局、医药局、施棺局、本地灾赈局等。赈济时定名为世界红十字会临淮分会水灾救济队,活动北至王庄,东至枣巷、井头、沿淮河、浍河一带。凤阳红十字会,会长柳素明,副会长程国鹿、许法肽,共有会员72人。会址在府城内三元街,有房舍13间,院落总面积约5亩。办有红十字小学,施医药、施葬埋费、因利贷济处等慈善事业。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