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学校
清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在府东街宾兴公所设立凤阳县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二年在长淮卫(今属蚌埠市)设公立两等小学堂1所,在文昌街及府西街设立两等小学堂各1所。光绪三十三年小学堂续有增设,有府城南门观音庵设立两等小学堂1所,临淮镇初等小学堂1所;另有私立初小3所,分别在府城西门外太平街、临淮关旧巡检署、城北卫东湾保。光绪三十四年在府城花铺廊大街增设公立小学堂1所,在临淮关西马公祠增设两等小学堂1所。
民国4年至民国8年,陆续在府城花铺廊大街、明中都皇城内南庵和刘府、大溪河、武店、殷涧、红心、井头(今属五河县)、长淮卫分别设县立第一至第九高等小学。民国15年全县有小学400余所。民国16年北伐后,全县小学几乎停办,至民国25年,全县共有小学162所,入学儿童8215人,占学龄儿童总数36849人的22.3%。民国27年日军侵占凤阳,仅府城、明中都皇城、私立崇文、临淮署街、立民5所小学开课,学生不足千人。此时由共产党、国民党及日伪三分政权,府城被日、伪军占领,小学恢复缓慢。
民国28年,新四军除在曹店乡戴庄村新建县立小学外,还指令县、乡、保三级创建小学。民国30年春,在宋集乡潘家村召开有教师、学生代表参加的宣教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发展解放区的教育问题,会后成立殷涧乡中心学校。民国31年,日、伪军进攻凤阳山区,戴庄县立小学遭焚毁,该校仍借用民房续办,常常白天上课,夜晚转移。
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全县乡设中心国民小学(完小),有学生3772人,保设国民小学(初小)有学生4344人。1949年全县共有小学190所,学生13000余人(包括改良私塾)。经过整顿旧校,改造私塾,1950年,全县有小学117所,在校学生17663人。从1951年起,各区增设民办小学,至1958年,全县有小学307所,在校学生48929人,入学儿童占学龄儿童78%。1959年至1961年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小学教育受到影响,1961年全县小学下降为208所,在校学生只有22371人。1962年后小学数量有所增加。1964年,县教育局抽调14名干部在总铺区殷涧公社的青山、水库、大卢3个山区大队兴办10所耕读小学作为试点。1965年,全县有民办耕读小学1210所,学生达33715人。1966年,全县小学为1007所,1976年为1093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各公社完小改为中心完小,每个大队设一完小,邻近的生产队合办1所初小,这样全县小学有所精简。至1985年,全县小学为372所,在校学生7637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2%。
二、学制课程
清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颁布了“丙午学制”,该学制规定小学堂学业9年。开设课程为修身、读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图画,也可选学农业、商业、手工。初小课程为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缝纫。
民国时期,小学为四、二分段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二年。民国6年,教育部规定初等小学教学科目为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等,女生加授缝纫;高等小学有修身、国文、算术、中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等,男生另加农业课,女生另加缝纫课。
建国初,小学仍沿用“四、二制”,设国语、算术、政治常识、历史、地理、自然、音乐、劳作、美术。1952年,推行小学五年一贯制,具体措施是先城镇后农村,先中心小学后一般小学,先交通方便地区后偏僻地区,逐步推行。1958年已在实验小学一、二年级开始实行五年一贯制。1960年,实行五年一贯制的公办小学45所,民办小学1所。1962年推行三段制,改革农村公办、民办小学放假方法,即缩短暑假,延长夏秋忙假,全年学习8个半至9个月,夏忙假20天,秋忙假30天,寒假25天。城镇小学的劳动课集中使用,于午、秋二季各放5—7天忙假,由教师带队就近参加劳动。1965年下达《1965—1966年度耕读教育工作意见》,小学安排8个月学习,4个月忙假。1968年,小学通改五年一贯制。此后将国语改语文,美术改美工,各科目、各年级每周课时不同。
五年一贯制小学课程、课时情况表
表25—1

三、教学
清末学堂的教学方法逐步转向加强学生的读写训练。
民国28年,凤阳县抗日根据地办学灵活多样,教学方法上对旧制加以改进。虽然课堂教学仍是老师讲、学生听,但开展了互相听课和观摩教学等教研活动。所用教材系淮南苏皖边区教育处编印。
建国后,小学教学工作坚持以传授书本理论知识为主,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制订教学计划,规定教学时间内不准随便停课,同时废除体罚。各小学校长深入课堂听课,并抽阅学生各科作业。
1952年,公立小学均要求教师做到不同程度备课,订教学计划,组织听课,开教学经验交流会,且在办学条件差的情况下,设法自制教具辅助教学。
1953年3月,县立第一小学开始试行五级记分制。8月,小学语文教学向苏联学习,推行“红领巾”教学法,即“谈话法”,改变过去“填鸭注入式”的教学法。随后,在各小学逐步推广。
1958年,各小学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实行革命化教学。1960年,全县重点、中心小学组织观摩教学、听课,召开教学业务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1966年至1976年期间,由于实行停课闹革命,教学秩序混乱,小学教研活动中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倡加强小学自然科学常识教育,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县教育局要求教师研究教学方法,注意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指导学生做好作业。1982年后,县教育局每年举办小学教材研究会,按年级研究教材。1985年8月,县教育局开展“小学中青年教师教研汇报课”活动,有2294位教师参加,共上2466节汇报课,评选出参加县级汇报课的教师51人,历时200余天,跨两个学期。
建国后小学教育发展情况表
表25—2单位:人

续表25—2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