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七节 驻境院校
华东大学皖北分校民国38年1月,江淮区党委派干仲儒在凤阳创办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江淮分校(4月改为皖北分校),校本部设在府城内(现凤阳中学),其分部分别设立于县立简易师范、求实中学、光启中学、龙兴寺、明中都皇城等处。同年2月招生,按学生文化程度高低编班,大学程度入研究班,高中程度入本科班,初中程度入预科班。不久又设新闻系,有学生200人,后并入上海华东新闻学院。华大学生流动性很大。短期培训后即分配工作或支前。招收新生,随到随收,送旧迎新,陆续不断,前后培训学生5000余名。
华大课程设置,完全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首先组织学习《社会发展史》、《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将革命进行到底》等内容。其次是学习《论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另外,还学习《土地法》、货币理论和时事政策。
华大皖北分校从开办到8月23日停办,虽然只有8个月,但为当时的支前工作和地方政权建设与发展,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干部,有力地支持了大军南下,对新中国的成立,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皖北农学院1950年,皖北行署在门台子创办皖北高级农林学校。校长是省内著名教育家胡漱明。当时开设农学、林学两个专业共9个班,学生417名,教职工93人。
1951年秋,学校迁至府城北九华山下。1952年紫连山林校并入后改名安徽凤阳农业学校。原农、林两个专业经过调整,发展为农学、植保、兽医、畜牧4个专业,学生达1200余名。1960年发展为安徽凤阳农业专科学校。同年8月,安徽农业专科学校、屯溪茶叶专科学校、芜湖农业专科学校、宿县农业专科学校的农学专业并入该校。自此,凤阳农专在原有4个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土壤、农化、蚕桑、理专、文专等8个专业的专修科,成为安徽省唯一专业设置比较齐全的农业专科学校,在校学生1500余名,教职工240余名。学校的实验楼、图书馆、农牧场、果园、中药园、兽医院、家畜配种站等教学设施,基本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学校划归省委农工部领导。
1965年秋,安徽农学院畜牧兽医系下迁凤阳与农专合并成立安徽农学院凤阳分院。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遭受破坏,被迫停课达4年之久。1970年恢复招生。
1981年,安农畜牧兽医系迁回合肥,原凤阳农专与淮北农学院农学、农经2系合并成立皖北农学院,属省教委领导。建校后,学校图书、实验设备逐年得到充实和更新。设有2个系(农学系、畜牧兽医系),一个基础部,6个专业(农学、农学教育专科、畜牧、兽医、肉食品卫生检验专科、畜牧兽医师资专科)。学校占地1500亩,校舍面积30000余平方米,实验农场260亩,牧场占地70余亩,兽医院占地20亩,果园100余亩,图书馆藏书近15万册,实验室42个。该校已成为一所具有一定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的新型农业院校。
1984年,本科在校学生340人,专修科学生65人,教职工400人,其中教师175人,助教107人。
皖北农学院毕业生情况表
表25—9
安徽省凤阳农业机械化学校创建于1961年5月,安徽省农业机械局主管开办,校址在府城北门外(原凤阳初级师范校址),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1982年该校有学生150人,教职工74人。
津淮中学津淮中学系江淮军区第四分区创办,校名全称为中共江淮分区第四分区津淮中学,办学宗旨为培养干部,参加土改和接管新区工作。校址设在府城府东街(今县公安局址)。民国38年2月创办,4月份结束。共招收学生4个班190多人,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各1个班。所授课程有政治、语文、数理化、史地。政治课居首位,主要讲当时形势和《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主义》。4月份结业后,学生全部改为地委工作队,集中在定远学习2个星期后回凤阳搞午征。午征结束,一部分集中到滁县学习整编,然后分配。分出去的学生,共组成6个队,分宣传、卫生、财经、文工(2个队)、行政队。行政队学生大都是部队和行政调整人员。留在工作队的学生主要任务是参加反匪反霸和土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