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体育课
20年代,县内各学校即设有体育课,内容有跑步、跳高、跳远、掷铁饼、标枪、篮球、足球。小学低年级组织跳绳、滑板、捉迷藏等活动。
民国时期,学校体育课每周安排4小时内容主要是普通体操、游戏,后又增添了田径、篮球、排球、网球等运动项目。
日军侵占凤阳后,学校有的停办,有的迁移,有的暂时维持办学,体育教学也难以正常进行,只有少数人自发地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一些篮球活动和练武活动。
建国后,学校逐步恢复了体育课。各校根据师资、场地、器材设施等条件组织教学,每周两课时(每课时45分钟),一般都以篮球、足球、排球、田径等项目为内容,此外,还有各种游戏和民间体育活动,如跳绳、踢毽子、爬杆、荡秋千。50年代初期,学校各方面工作逐渐走上正轨,体育教学随之改善和加强。
“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被迫停课,体育器材被破坏,场地荒芜。1970年先后复课,体育课变成军训课,内容有操练、射击、投弹、急行军、负重行军等。
1977年后,体育教学逐步恢复正常。
二、课外体育活动
1、早操、课间操
50年代初,全县城镇和农村各中、小学普遍推行广播体操,时间安排各不相同。城镇中学起床后集合做早操20至30分钟,然后上早自习。上午两节课后做课间操20至30分钟。城镇小学一般不上早自习,在上课前集中做早操,两节课后做课间操或做眼睛保健操,时间20分钟左右。农村中学早操、课间操的时间安排基本上与城镇小学相似,有的安排在上午上课之前。做操时,大部分是体育教师领操,也有的由学生会干部领操,体育教师巡回检查,纠正不正确的动作。有的是全校集中在体育场上做,有的是由班主任负责分班做。多数学校教师都和学生一起做。
1979年,县教委、体委联合举办了第六套广播操学习班和儿童广播操学习班,嗣后,在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普及。
2、课余活动
各中、小学课余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由教导处统一排表,每周安排2—3次,每次1小时左右。活动方法是以班级为单位,各班由班主任负责。活动内容有田径、球类、体育、武术等。有时,还组织班级对抗赛、友谊赛和师生表演赛,还有校际友谊赛。80年代后,课余活动成为体育教育的第二课堂,对发展学校教育,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起到很大的作用。
3、校代表队
民国时期,省立五中体育教师邓淑平热爱篮球运动。在他的引导下,每个班级都组织了篮球队,其中最强的是“白兰地”队、“白兰花”队、“宏益”队。他们经常训练,开展比赛。经过选拔成立了凤阳中学篮球代表队,多次参加省级比赛活动。民国22年,凤阳中学体育代表队去安庆参加省第三届运动会,男子排球获得第一名,田径队杨思久获得跳高第一名,杨曾多次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比赛。民国25年,省立凤阳师范也组织了两个篮球队——“虎”队和“豹”队,在课余时间训练,经常参加校际比赛。
50年代初,各中、小学教工、学生均成立了学校体育代表队,主要有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乒乓球等代表队。据1965年统计,全县有中、小学体育代表队85个,经常在课余时间和星期日进行锻炼和比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体育开创了新局面。各校纷纷成立体育代表队,与县体校衔接,形成一条龙的训练网,常年坚持训练,运动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在滁县地区中学生篮球赛中连续获得男女队冠军。县中小学篮球代表队多次代表滁县地区参加省级比赛,获得过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
1985年,全县中、小学体育代表队有23个,常年坚持业余训练。
三、体育锻炼标准
50年代中期,曾经开展“劳卫制”锻炼活动。1964年,在城镇学校中试行《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
1980年,县体委与县教育局联合,在13所中学和公社镇所在地小学,贯彻国家两部一委关于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暂行规定》,并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每年暑假都联合举办一期全县中、小学体育“达标”训练班,各学校每学期开一次体育“达标”运动会,保证体育“达标”活动正常开展。1981年后,县教育局、县体委每年都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体育“达标”检查验收。通过验收,全部达到及格以上标准。
四、运动会
民国19年前后,凤阳中学体育活动相当活跃,每年春、秋两季均举行全校性的田径运动会。
民国21年,凤阳中学举行田径运动会,学生杨思久在跳高比赛中越过1.72米的横竿打破了华中记录。不久,参加省第三届运动会,获跳高第一名。省立第三女子中学于民国22年举行一次田径运动会。
建国后,县文教科、团县委等单位多次联合举办全县中、小学体育运动会。各中、小学也都在春、秋季举行学校运动会。主要运动项目有田径、球类、拔河、踢毽子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学校未曾举行运动会,只在节假日举行一些不计名次的“表演赛”、“大批判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运动会逐步恢复。1983年,临淮中学举行秋季田径运动会,比赛项目有短、中、长跑、4×100米接力、跳高、三级跳、铅球、铁饼、标枪、五项全能等13项。参加运动会的男女运动员共331人,历时3天。
80年代后,全县各中、小学每年都举行一次体育“达标”运动会。比赛项目是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的项目,比赛的成绩也是体育“达标”的成绩。
1984年5月7日至8日,县体委、县教育局联合举办了全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参加的有7区和府城、临淮两镇以及凤阳中学、凤阳二中、临淮中学、临淮二中、实验小学14个代表队。运动员245人。这次运动会,比赛成绩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男子组查传发、许干分别以2分21秒和2分21秒1的成绩破地区2分22秒5的800米纪录,王海、杨志分别以5.79米和5.62米的成绩破5.61米的县跳远纪录,汪洋和尹国平分别以2分14秒和2分17秒的成绩破2分17秒8的县男子甲组800米纪录,凤阳中学男子接力队以49秒破50秒4的县4×100米纪录。女子组比赛,张春华以26.04米的成绩破24.84米的县铁饼纪录,董增会以30秒5的成绩破30秒8的县200米纪录。
五、先进典型
凤阳中学是县内体育工作先进典型。该校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优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84年和1985年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学校先进集体。该校教师李军是全国优秀体育教师。他从事体育教学工作30年,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1982年,李军出席全国优秀体育教师表彰大会。
六、业余体校
1972年,由县体委与县教育局联合创办凤阳县业余体校。业余体校开设田径、篮球、乒乓球、体操、足球等项目训练班。运动员主要来自凤阳中学、实验小学和府城镇各中小学校。招生办法是学生自愿报名,学校推荐,最后由业余体校各项目的教练员进行测验选拔。教练员除由县体委和教育局配备专职人员外,一部分由各学校体育教师兼任,另一部分从社会上聘请有一定专长的体育爱好者担任。训练主要是在学校早操和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星期日采取半日制训练。办学初缺乏经验,教学、训练不够正常。1979年后业余体校的教学、训练逐步走向正轨。1984年,调整了训练项目,把训练的重点放到田径、摔跤、柔道上,篮球训练下放到基层学校。1985年,省体委在凤阳设立了摔跤、柔道重点班,分配了10名指标。
凤阳县业余体校从选材到训练都十分严格,有一整套的训练制度和考勤制度。按照“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原则指导训练。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勇攀体育高峰,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教练员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训练内容和要达到的标准,制定出多年计划、全年计划、阶段计划、一周计划。教练员每周集体备课2次,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每天坚持2小时的业余学习。分管主任和业余体校校长每月看2次以上训练课,并举办一次观摩教学。
业余体校的训练有三种方式,一是课余训练。每天早晨一般安排身体素质训练,40分钟左右;课外活动主要是技、战术训练,60至120分钟;星期日半日训练。二是假期训练。每年寒暑假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训练。三是短期集训。为迎接比赛安排突击性集中训练,技术水平提高得快,但是影响学生的文化学习,一般不采取这种办法。
业余体校成立后,向大专院校体育系输送体育人才18人(摔跤、柔道7人,手球6人,篮球3人,马术1人,体操1人),向省体校和地区体校输送29人。向北京体院、上海体院、安师大体育系及师专体育系、师范体育班输送69人,培养专职教师112名。利用假期还为全县各区乡培训体育骨干,每期100多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