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行政区划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芜湖市规模日趋扩大,建城区面积由1949年的7平方公里发展到1985年的26.6平方公里,扩大了2.7倍;同期人口由17.7万人发展为50.2万,增加了1.8倍。城市规模在省内9个省辖市中仅次于合肥、淮南、蚌埠,居第四位。
芜湖市人民政府驻镜湖路74号,下辖镜湖、新芜、马塘、四褐山、裕溪口及郊区共6个区,19个街道办事处,7个乡。
一、镜湖区
位于市中部,青弋江右岸,因境内有镜湖而得名。其境界东邻市郊鸠江乡的棠梅村,西至中山路、劳动路与新芜区交界,南以青弋江与马塘区相邻,北至市郊西江乡的五里汀。全区面积约9.44平方公里。区人民政府驻环城西路17号,下辖东门、南门、西门、北门、中山路、二街、赭山7个街道办事处,46个居民委员会,至1985年有人口42897户,151038人。该区是城区早期的发源地,是5个市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及商业中心和风景点集中的地区。市人民政府及多数部局政府机构驻本区内,有大小工厂企业200个,中山路是繁华的商业闹市中心,镜湖与赭山均坐落本区。
二、新芜区
位于市西部青弋江出口段的右岸,因境内有新芜路得名。其东与镜湖区相连,西临长江,南至青弋江与马塘区相望,北至西江乡的杨家门,全区面积约6.29平方公里。区人民政府驻新芜路158号,下辖新芜路、吉和街、北京路、劳动路、长江路、团结路6个街道办事处,44个居民委员会,共有人口42673户,150225人。本区面积仅次于镜湖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3883人,居6个区之首位。该区是本市近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最早、受害最深的的地区。现发展为纺织、机械、造船工业区及交通要冲,长江芜湖港及火车、汽车轮渡码头和老火车站均位于本区内。
三、马塘区
因境内有马塘而得名。又因位于青弋江左(南)岸,境界北以青弋江与镜湖区、新芜区相邻,东南与郊区马塘乡交界,西南与芜湖县的鲁港乡接壤,西临长江。全区面积3.2平方公里。区人民政府驻兴隆街2号,下辖弋江桥、朝阳、江口3个街道办事处,14个居民委员会。共有人口12951户,43708人。本区地处青弋江注入长江处,又是陆上进入皖南地区的要道。一向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明、清两代就设有衙门及大、小关卡,米、木行商聚集,现发展为钢铁、化工、卷烟、木材等综合工业区,工业企业有40多个,是本市今后地域发展的方向之一。
四、四褐山区
位于市北距市中心约11公里处,因境内有四褐山而名。其东北及东面与郊区大桥乡、四山乡相邻,西北抵长江,西至长江江心中的曹姑州(属郊区四山乡)与对江的裕溪口区相望,南至长江路3号桥与新芜区交界。全区面积约5.52平方公里。区人民政府驻四褐山路6号,下辖东方、西江两个街道办事处,8个居民委员会,共有人口5122户,17999人。该区原为当涂县农村,1956年划归市区后发展很快,已建设成为本市重要的工业区和电力供应基地。有大、中工厂企业30多个及朱家桥现代化外贸港口。职工住宅和街道商店及文化、教育设施也都相应建成。由于区内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有发展空间,长江岸线平稳、水深,因此是本市规划中经济开发重点地区。
五、裕溪口区
位于市西北的长江左岸,裕溪河注入长江处,因此得名裕溪口。其东及东北面临长江,西及西北以淮南铁路及大堤与和县接壤,南以裕溪河为界同无为县毗邻。全区面积约2.21平方公里,区人民政府驻裕溪口后街3号,下辖裕溪一个街道办事处,5个居民委员会,共有人口4142户,13726人。该区原为和县的一个集镇。1935年淮南铁路裕溪口至水家湖段筑成后,裕溪口镇成为南端终点并建有一个小码头。解放后本区有较大发展,1949年底重修了裕溪口淮南煤运码头,新建了三座栈桥码头。1955-1957年建成了我国内河第一座机械化煤港。1958年裕溪镇划归芜湖市管辖,1960年设裕溪口人民政府。现区内北为港区,南为生活区,建有一些小型工业企业,有航班轮和公共汽车与市中心区相联系。
六、郊区
位于市区的北、东、南三面的外围。其境北及东面与当涂县及芜湖县接壤,西临长江,江心中有属四山乡的曹姑州,南与芜湖县相连,全区面积约176.49平方公里。区人民政府驻九华山路476号,下辖大桥、四山、西江、官陡、鸠江、赭山和马塘7个乡,69个村民委员会,538个自然村及大桥、官陡门、月牙路和卜家店4个自然镇。共有人口32788户,125492人。该区早期地域解放前属芜湖县十里区。1950年成立郊区后,芜湖县及当涂县的一些乡镇相继划入,范围逐渐扩大,生产迅速发展,已建设成为工农副综合区,是城区蔬菜等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
芜湖市人民政府驻镜湖路74号,下辖镜湖、新芜、马塘、四褐山、裕溪口及郊区共6个区,19个街道办事处,7个乡。
一、镜湖区
位于市中部,青弋江右岸,因境内有镜湖而得名。其境界东邻市郊鸠江乡的棠梅村,西至中山路、劳动路与新芜区交界,南以青弋江与马塘区相邻,北至市郊西江乡的五里汀。全区面积约9.44平方公里。区人民政府驻环城西路17号,下辖东门、南门、西门、北门、中山路、二街、赭山7个街道办事处,46个居民委员会,至1985年有人口42897户,151038人。该区是城区早期的发源地,是5个市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及商业中心和风景点集中的地区。市人民政府及多数部局政府机构驻本区内,有大小工厂企业200个,中山路是繁华的商业闹市中心,镜湖与赭山均坐落本区。
二、新芜区
位于市西部青弋江出口段的右岸,因境内有新芜路得名。其东与镜湖区相连,西临长江,南至青弋江与马塘区相望,北至西江乡的杨家门,全区面积约6.29平方公里。区人民政府驻新芜路158号,下辖新芜路、吉和街、北京路、劳动路、长江路、团结路6个街道办事处,44个居民委员会,共有人口42673户,150225人。本区面积仅次于镜湖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3883人,居6个区之首位。该区是本市近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最早、受害最深的的地区。现发展为纺织、机械、造船工业区及交通要冲,长江芜湖港及火车、汽车轮渡码头和老火车站均位于本区内。
三、马塘区
因境内有马塘而得名。又因位于青弋江左(南)岸,境界北以青弋江与镜湖区、新芜区相邻,东南与郊区马塘乡交界,西南与芜湖县的鲁港乡接壤,西临长江。全区面积3.2平方公里。区人民政府驻兴隆街2号,下辖弋江桥、朝阳、江口3个街道办事处,14个居民委员会。共有人口12951户,43708人。本区地处青弋江注入长江处,又是陆上进入皖南地区的要道。一向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明、清两代就设有衙门及大、小关卡,米、木行商聚集,现发展为钢铁、化工、卷烟、木材等综合工业区,工业企业有40多个,是本市今后地域发展的方向之一。
四、四褐山区
位于市北距市中心约11公里处,因境内有四褐山而名。其东北及东面与郊区大桥乡、四山乡相邻,西北抵长江,西至长江江心中的曹姑州(属郊区四山乡)与对江的裕溪口区相望,南至长江路3号桥与新芜区交界。全区面积约5.52平方公里。区人民政府驻四褐山路6号,下辖东方、西江两个街道办事处,8个居民委员会,共有人口5122户,17999人。该区原为当涂县农村,1956年划归市区后发展很快,已建设成为本市重要的工业区和电力供应基地。有大、中工厂企业30多个及朱家桥现代化外贸港口。职工住宅和街道商店及文化、教育设施也都相应建成。由于区内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有发展空间,长江岸线平稳、水深,因此是本市规划中经济开发重点地区。
五、裕溪口区
位于市西北的长江左岸,裕溪河注入长江处,因此得名裕溪口。其东及东北面临长江,西及西北以淮南铁路及大堤与和县接壤,南以裕溪河为界同无为县毗邻。全区面积约2.21平方公里,区人民政府驻裕溪口后街3号,下辖裕溪一个街道办事处,5个居民委员会,共有人口4142户,13726人。该区原为和县的一个集镇。1935年淮南铁路裕溪口至水家湖段筑成后,裕溪口镇成为南端终点并建有一个小码头。解放后本区有较大发展,1949年底重修了裕溪口淮南煤运码头,新建了三座栈桥码头。1955-1957年建成了我国内河第一座机械化煤港。1958年裕溪镇划归芜湖市管辖,1960年设裕溪口人民政府。现区内北为港区,南为生活区,建有一些小型工业企业,有航班轮和公共汽车与市中心区相联系。
六、郊区
位于市区的北、东、南三面的外围。其境北及东面与当涂县及芜湖县接壤,西临长江,江心中有属四山乡的曹姑州,南与芜湖县相连,全区面积约176.49平方公里。区人民政府驻九华山路476号,下辖大桥、四山、西江、官陡、鸠江、赭山和马塘7个乡,69个村民委员会,538个自然村及大桥、官陡门、月牙路和卜家店4个自然镇。共有人口32788户,125492人。该区早期地域解放前属芜湖县十里区。1950年成立郊区后,芜湖县及当涂县的一些乡镇相继划入,范围逐渐扩大,生产迅速发展,已建设成为工农副综合区,是城区蔬菜等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