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
安徽渔业捕捞历史悠久。据潜山县薛家岗发掘的文物证明,新石器时代,游居在安徽境内的先民已结网捕鱼〔1〕。春秋时期,今安徽境内出现了专业捕捞。〔2〕宋代,安徽境内渔业捕捞开始步入兴盛时期。沿江、沿淮,渔家聚居,鱼市处处。北宋诗人林逋在《过芜湖县城》的诗中描写道:“风消樯定网初下,雨罢鱼薪市未收”。南宋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多处记述安徽地区沿江多鱼,芜湖江边“渔人依石挽罾”,当涂姑溪“皆渔家”、“绝多鱼”、“价甚贱”、“鱼贱如土,百钱可饱二十口”,甚至卖鱼不论钱。这些诗赋游记,表明当时安徽渔业捕捞,已很兴旺发达。明、清两代初期,兴“禁渔”。禁渔的碑刻遍于江湖港汊,违者罚款。渔民为了生计,仍冒禁令,偷捕河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禁渔方开”,准许人们入泽而渔,渔业捕捞有所复兴。生产工具和生产单位有了很大增加,诸如鄱阳流网,湖北围网,云梦大船纷纷被引进。副业渔民大批转为专业渔民,渔农、渔副趋形分离。这一时期约维持一百多年(1700~1850)。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渔业产量倍增,捕捞生产逐步成了商品性生产。加之,运销及其附属行业,如鱼市,鱼行、渔栈、经营造船、打钩、编网等相继兴起。沿江的当涂、芜湖、大通、安庆、华阳、下仓铺,和沿淮的颍上、正阳关、蚌埠、临淮关、沫河口、天长小关等水港,逐步发展成有名的鱼市集散地。芜湖鲁港、枞阳城关、蚌埠、.寿县正阳关、巢湖市忠庙、散兵、林槐咀、马鞍山采石、凤台县毛集等处所出的钩、网,畅销大江南北。同时,渔业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官方文告及各州、府、县志,对渔业开始有了专门记述。
清光绪、民国初年,由于清政府推行“放垦”、“劝业”和国民政府推行的“劝农垦殖”政策,各地大办渔业、农垦实业,名称繁多的“渔业公司”、“渔牧公司”、“农渔公司”随之而生。据民国8年(1919)调查统计,经省政府注册核准经营网鱼的民间渔业公司就有4个(即:桐城合兴渔业公司、滁县景记、亚信、民生渔业公司)。全省各类渔船达8767只;渔网20482条;属具38907件;专业渔民95000人,渔业水面达727万多亩,产鱼9344.7吨。其
〔 1〕见安徽省博物馆潜山“薛家岗文化”藏品。
〔 2〕见《史记·伍子行列传》,李则纲《安徽历史述要》。中长江名产鲥鱼、刀鱼产量达2200吨。〔 1〕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所到之处,封湖锁江,毁船烧网,渔民和渔船数量骤减,渔业捕捞,陷入困境。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企图以长江防线,负隅顽抗,沿江修筑工事,封江锁湖,并征用大批渔船,使捕捞业直接遭受破坏,渔民苦不堪言。
建国后,各级人民政府发放渔贷,使奄奄一息的安徽渔业得到恢复。1950年年产量达到7万多吨。比抗战前的年最高水平(1936)的6.3万吨,增长了11.1%。后来,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捞捕业较长时间内,徘徊不定,发展缓慢,至1981年,才始现稳步发展的势头。1985年全省天然捕捞产量达到4.6万多吨,比1978年增长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