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
历史上,安徽境内渔业以天然捕捞为主,淡水养殖始于隋代,品种单一。至宋代以池塘试养长江中的鲢、鳙、青、草鱼苗,因生长快,易养殖、产量高,遂成农民的一项生产事业。南宋至明末安徽境内淡水养殖有很大发展。滨江的东至、桐城、枞阳、贵池、无为、铜陵、繁昌、芜湖、和县、当涂诸县,渔民以鱼苗为利,每年鱼苗汛期,打设绠张捕,销售四方。其中以枞阳、无为两地为著。鱼苗业的兴盛发展、促使成鱼养殖,风行大江南北。较著者有:怀宁、桐城、枞阳、宿松等地。远离长江的徽州各县,亦始养鱼。政府开征池鱼税。〔 1〕
清代鱼苗张捕、饲养技术,有了较大的改进,养鱼水面进一步扩大。清康熙年间(1662~1772),无为、枞阳两地,誉为“鱼苗摇监”。渔民不仅善捞,而且善养,各自形成一套完整的鱼苗饲养技术,史称为“无为养鱼法”和“枞阳养鱼法”。无、枞两派,在鱼苗饲养学术上的争论和竞争,名噪一时,对江、浙地区乃至全国养鱼技术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清光绪年间(1875~1908),清廷推行“劝业”政策,〔 2〕名称繁杂的“渔业公司”风起云涌。其较著者有清光绪二十九年(1910)创办的郎溪县湖丰农务公司和三十四年(1908)毕和东创办的铜陵大通农林蓄养公司。〔 3〕。
民国初年,安徽省政府推行“劝民养鱼”政策,规定每个乡镇须有十口以上的池塘养鱼。养殖业在这一时期有一定发展。〔 4〕据民国4年(1915)统计,全省养鱼场所达1188处,鱼塘面积7.3万亩,养鱼产量1325吨。〔 5〕。养鱼户占全省总农户的11.4%,经营渔业时间,占全年1~2个月。〔 6〕民国7年(1918)鱼塘达8805口,养鱼产量1600多吨。民国8年(1919)养鱼面积达3.3万亩。抗日战争中,安徽养鱼业处于凋零状态。抗日战争胜利后,有所恢复,各县、乡、镇都列有发展农村养鱼规划,一些富户相继恢复旧业或创办渔业公司、养
〔 1〕见李则纲《安徽历史述要》·《宋史》五卷:“太宗本记”。(1—74)
〔 2〕参见《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汇集》1956年版。
〔 3〕民国8年(1919年)《安徽实业杂志》第39期。
〔 4〕见民国《安徽概况》。
〔 5〕见民国4年(1915)第四次农商统计表。
〔 6〕民国36年(1947年)《中华年鉴》。殖生产合作社,其中较著名的有柏烈武恢复的枞阳民生渔业公司,合肥宋世柯创办的宋村养鱼合作社,上海富商投资开发贵池县天生圩,蓄水养鱼。旋即内战爆发,养鱼业复遭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实行土地改革,政府大力鼓励农民发展人工养鱼。1952年,皖南、皖北行政公署提出“大力开展水产养殖,积极组织渔民,提高单位产量,加强水产运销”的方针,养鱼得以复兴。至1957年全省养殖水面达239.7万亩,产鱼52161吨。其中池塘养殖面积131.96万亩,湖泊102.6万亩,水库4.7万亩,用于鱼种育苗的池塘7500亩。〔 1〕国营水产养殖事业应运而生,全省建成国营成鱼养殖场(或兼苗种场)95个,养殖水面达43.8万亩。为了改进养殖技术,提高单户,中共安徽省委农工部向全省农业生产单位提出实行“五改”(改变粗放毛籽、夏放秋收、广放薄收、只养不管和光管不养)、“七要”(要清塘除害、早放大鱼种、混养密养、轮放轮捕、投饵施肥、加强管理和注意鱼病防治)为内容的养鱼增产措施。〔 2〕并要充分利用深水稻田养鱼。
然而,这一时期的淡水养殖,由于受苗种来源限制,其发展布局仅在沿江地区。1960年省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佛子岭渔场首次试验成功鲢、草鱼的人工孵化,以后又相继试验青、鳙鱼人工孵化,以此结束千百年来养殖鱼种依靠长江天然鱼苗的历史。1962年安徽省水产局,在全省推广养殖鱼人工繁殖技术,1963年在全省推广人工养殖“水、种、饵、密、混、轮、防、管”八字养鱼经。使养鱼的地区由沿江发展到淮北平原,由平原发展到山区丘陵。“文革”中水产机构被撤,干部下放,农民养鱼致富,视为资本主义倾向,养殖面积虽有所扩大,但产量一直徘徊在3~4万吨。1973年以后,虽逐年有所增产,但幅度不大。1976年养殖总产量5.8万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各行各业的积极性,养鱼业勃兴。出现了一大批养鱼专业户、重点户和开发性养鱼承包户。农民家庭养鱼犹如雨后春笋,破上而出。不少工矿企业、农场、部队、学校都搞起了人工养鱼。池塘、湖泊、水库、稻田各类水域养鱼全面发展。有的地方还利用低洼沼泽地,挖塘抬田,湖区退出低湖田、低产田,建设精养鱼塘。
在此期间,淡水养殖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较大成绩。诸如杂交鲤、团头鲂、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大板鲫(白鲫)、异育银鲫等优良养殖品种的推广,渔牧结合、渔副结合等综合养鱼经验的推广,颗粒饵料机的推广使用,以及人工半咸水河蟹育苗技术的研究成功。扩大了淡水养鱼的生产领域。
1979年~1985年全省养殖面积累计增加185.7万亩,平均每年增加26.5万亩。1979年~1985年全省养殖总产量累计增加43320吨,平均每年增加6330吨。每亩平均产量1978年9公斤,1985年提高到21.7公斤。增长速度,前所未有。
安徽省淡水养鱼潜力很大,尚有43.7%的可养水面没有利用,已养殖的水面,单产仍很低,仅20多公斤。与先进省比差距甚大(见附表3—0—1)。因此,充分利用一切养殖水面,努力提高单产,是今后主攻目标。
表3-0-1安徽与邻近省份各类养殖平均亩产量对照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