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鱼苗运销
一、销售
安徽长江鱼苗,长期以外销为主,内销为次。每年鱼苗汛期,客户纷至,鱼市处处,年销售鱼苗达3~4亿尾。鱼苗主要销往江苏的无锡、南通、苏州、常熟、太仓和渐江的菱湖、嘉兴等地。有时销往黑龙江、辽宁、山东等省;夏花夏、白鲢主要销往广东、广西等省。本省内销鱼苗,夏花主要销往宣城、广德、绩溪、歙县、休宁、青阳、六安、寿县、霍邱、舒城、全椒、来安、含山等县。
徽州虽多山少泽,但养鱼历史甚为远久,据史料记载,南宋时即出现徽州鱼苗帮贩。
〔附〕徽州鱼花之路示意图3—1—3

每年鱼苗汛期,鱼苗贩运者,三、五一伙、或十人一帮,随身携带徽州产桐油、烤皮、麻、柿油等渔需物资,纷至江边鱼苗产地互市,或以物换苗,或现金采购。昔时徽州山地交通不便,道路崎岖,全靠肩挑,贩运者一路挑运,一路销售。
徽州贩卖鱼苗的路线有四条。一条由无为县泥汉经繁昌,过南陵、泾县,至宁国、绩溪;一条由枞阳县破罡经青阳、太平(今黄山市)、歙县,至浙江淳安;另有由太平至黟县、休宁,直往江西婺源;再一条是由下枞阳经贵池、石台、祁门,至江西婺源。世人称为“徽州鱼花之路”。
20世纪50年代,因鲢、鳙、草鱼已能人工就地繁殖,加之长江鱼苗资源衰退,“徽州鱼花之路”也随之衰落。
二、运输方法
鱼苗盛运工具,有塑料氧气袋、帆布桶、鱼篓、鱼桶等。长期以来依赖人工担运,后运用活水船,活鱼车,近年已开始发展空运。
塑料氧气袋规格,长2.8市尺,宽1.2市尺。袋运鱼苗,鱼种密度如表3—1—6。

帆布桶一般每只容量0.8立方米,先装水至2/5处,在水温20~23℃时,每只可装鱼苗10~20万尾。夏花鱼种8000尾~1.5万尾,2.5~8寸鱼种2000尾左右。
近水地区用木船或机船拖运,经长江入内河,达江、浙及皖中各地。鱼苗在木船上(缸或篓内)应不断换水,昼夜不停,天暖时6次,天冷3次。如鱼苗有“浮头”现象,更要勤换水,并每天喂鸡蛋黄3次,还有一种活水船,即在船头钻孔两个,两侧面各一孔,各孔上张以铁丝网,当船划行时,水在舱内回流,并在船头两侧用水车启动,使流水保持新鲜,防止鱼苗窒息死亡。
靠近铁路、公路的地区,则用火车或汽车载鱼篓或塑料氧气袋。运输时要有专人看护。并不停的用机械物在篓内搅动,如见鱼苗“浮头”,则适当冲入新水,近来有人试验用“双氧水”喷酒,能防止“浮头”;篓底死鱼要用吸筒排除,防止变质。
人工挑运,每担可挑鱼花1万尾,6~12厘米鱼种300尾左右。按照路途远近,水温高低,适当增加密度。运输途中要勤换水,水质要清新,不宜用含氯量大的自来水,水温也不能相差太大。挑运的人走路,要全身颠动,使鱼篓水面波动,空气流通。晚上鱼苗倒入褶叠式的网箱内放入水中。运输中还要注意增饲上等滋养料,如“鳝血”、猪油、砂糖等。
三、鱼苗销价
1954年以前,安徽省鱼苗销售价格,根据张捕迟早,成色、品质和客户多寡,由产销双方论价。一般情况,夏花每万尾约值米2~5斗之间(1斗米约合9公斤),1952年无为等地以白鲢作数,早水每万尾4.2元,折合大米21公斤。火片每万尾可卖100~200公斤大米。1951年,六安等地火片的价格每万尾卖价高达300~400公斤大米;而江、浙及沿江区域只卖到100多公斤大米。1952年,大片的标准价格在产区以每万尾38元为原则(折合大米190公斤),外地则另加运输贸及死亡率折耗。
为了平衡全省鱼种产销,面向全国推销联系业务,1955年在芜湖市杨家巷,设立安徽省鱼苗鱼种办事处,集中交易、依照不同品种、规格,统一鱼苗价格。其后5年中,鱼苗价又进行了调整。1955年夏花全省调至每万尾31~33元,冬片鱼种每万尾调至70~180元不等。以安庆专区白鲢、鲤鱼每万尾70元为最低,蚌埠、六安专区草鱼每万尾180元为最高。1960年夏花、冬片鱼种平均每万尾调至35元;0.5市寸至4市寸的青、草、鲢、鳙鱼种平均每万尾在22.9元至478.80元不等;4市寸以上鱼种,每长5分按前价进增1/5计价。〔1〕
1964年后,本省鱼苗、鱼种渐为人繁鱼种所代替,生产成本,计数方法等都有变化。为鼓励生产,调整产销关系,1980年5月,安徽省水产局,通知各地鱼种生产单位,本省鱼苗种一律实行浮动价格。2厘米以下的均按鱼苗计价,不论人繁或长江捕捞,实行一个浮动价格。鱼种分两类地区浮动价格:安庆、巢湖、宣城、滁县、六安地区及合肥、蚌埠、淮南、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市为一类地区,阜阳、宿县、徽州地区及淮北市为二类地区。鲤鱼(包括杂交品种)按鳙鱼价格执行。银鲫、白鲫、团头鲂等,按草鱼价格执行。8厘米以上越冬鱼种,按表3—1—7内规定价格另加20%越冬费,不足8厘米的不加价。鱼种计算可按万尾计价,也可按斤计价。
〔1〕见安徽省档案馆:1956年农业厅文卷404号;1960年农业厅文卷644号。1980年省水产局档案,渔生字68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