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徽稻田养鱼,历史悠久。最早始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的绩溪县湖里村。据调查,明代湖里村一带,就有“湖里十八家,家家养冬花”之说。但多系零星养殖,以养鲤鱼为主,自养自食,纯属田间副业,技术水平不高,单产很低。
1958年,安徽省水产局将稻田养鱼从山区推广到平原。随后,由于水田耕作制度的改革,以及大量投施化肥和农药,加之左倾错误的影响,形成个人不准养,集休不敢放,使传统的稻田养鱼业衰落下来。
1980年以来,农村推行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生产技术上解决了养鱼和晒田、施肥、撤药的矛盾;政策上规定,生产的鱼,国家不派购,可以自由出售,从而使稻田养鱼重放光彩。据1983年统计,全省稻田养鱼面积比1980年的0.27万亩,增长近10倍,产鱼516.32吨,比1981年增长7.6倍;1984年发展到4.9万亩,比1983年增长78%,产鱼1057吨,比1983年增长104.7%,占1984年全省养殖总产量1.2%。1985年安徽省稻田养鱼继续迅猛发展,养殖面积达13.9万亩,比1984年增长2.8倍,产鱼3827吨,比1984年增长3.6倍,单产27公斤,比1984年增长27.9%。稻田养鱼面积较大的县,有来安、六安、金赛、霍山、霍邱、肥西、肥东、宣城、郎溪、广德、青阳、含山、旌德、绩溪、贵池、固镇等县。
稻田养鱼,一般可使水稻增产10%左右。不少地方农户实现亩产千斤稻、百斤鱼。传统的稻田养鱼只是养鲤鱼,不投饵料,现在已发展到鲤、草、鲢、罗非鱼等多个品种混养。稻田养鱼还是培养大规格鱼种的好办法。1984年稻田育种达4880多万尾,为池塘、湖泊、水库养鱼提供了丰富的种源。
肥西县从1980年开始推广稻田养鱼。1981年全县有32个乡镇、310户开展稻田养鱼,面积454.5亩,投放鱼种48.7万尾,收入约6万元。1982年全县有1522户放养,面积3856亩,投放鱼种313万尾,收入达50多万元。据花岗区农技站和黄岗乡农技站的对比试验,在相同的条件下,稻田养鱼的比不养鱼的水稻要增产6%左右,因而引起一些地方领导的重视。自1982年以来,安徽省水产局,曾两次召开全省性的稻田养鱼经验交流会,推广稻田养鱼。据1984年统计,安徽省共有稻田2700万亩,现在仅利用0.5%,潜力还很大。详见表3—2—2。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