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县城 集镇
一鸠兹邑
古鸠兹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旧县志载:“故县城在县芜湖市东30里。”括地志云:“县东40里有圩曰咸保,古丹阳于湖县址。”咸保圩位于水阳江南岸,今为咸保乡,古名有勾兹港、勾兹社、与鸠兹同音。被认为古鸠兹邑所在地。
又考,县今芜湖市东40里黄池境内的楚王城,因山创城,东西长约370米,南北宽约300米。北京大学侯仁之等认为,有可能为古鸠兹邑址。
二芜湖城鸡毛山
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县治由鸠兹故地迁青弋江口芜湖鸡毛山高地。约于北宋真宗时期998——1020首次筑城。宋靖康之难,赵构南迁1130,芜湖城遭到金兵攻占,受“兵革之灾”,学宫、庙宇及民房付之一炬。南宋淳熙七年1180再次筑城,此城被称为“宋城”,但繁荣景象大不如前。宋城东至鼓楼岗,南至南门湾,西至城墙脚。元至正十五年1355因农民战争,县城又一次被毁,“废为荆榛瓦砾之墟”。连县令也只好“蹴民居为公署。”至正二十二年1362虽建成县署,但城垣无法恢复。明万历三年1575县城再次重建,新县城周长739丈,高3丈,比宋城收缩甚多。明城不仅把东西两大片城地放弃,而且西门又内缩。后人把西门内称西内街,西门外叫长街。城有4门,后又于城东南建金马门。5道城门上筑有箭楼,县署居中偏北。清咸丰年间,城池及房屋大半又毁于太平天国之战。光绪二年1876,拆除残破城墙,拓为环城马路。1949年市县分治,县治迁市河南兴国寺,至1971年前无县城。
三新芜湖县城湾沚镇
湾沚镇地处青弋江东岸,原属宣城县首镇。古时,因河道弯曲,得名“湾沚”。又因上下分设“蟹南”、“关王”二津渡,亦名“沚津”。城区面积4.02平方公里。辖居委会4个、村委会2个、自然村4个、11065户、27623人。其中城镇居民22211人。
湾沚镇,古为盐埠,“盐艘鳞集,商贾辐辏”,后为芜湖米市重要基地之一。街道沿江创建,呈狭长带状,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建国前夕1948,有居民965户、6967人,其中集镇居民1504人。1971年3月,芜湖县治由芜湖市河南兴国寺迁此。此后新城区沿旧镇街道向东南丘陵延伸。规划区面积8.07平方公里。1978年至1985年建成贯穿南北长1470米、宽28米的芜湖路。1979年至1981年建成横连老街和芜屯路长1010米、宽22米的延安路。1980年至1985年建成与延安路平行的长1188米、宽32米的荆江路。至1989年,新建、扩建街道路巷48条,26.5万平方米。房屋3168幢、52.5万平方米,建沚津公园及道路绿地9.5公顷,公共绿地0.2公顷,环境绿地18.7公顷,绿化覆盖率25.2%。
中共芜湖县委、县人大、县政协驻延安东路北侧。芜湖县政府和湾沚镇政府驻荆江路。县直局及公司等机构大多设在延安路和荆江路两侧,计有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700余家,各类商户1245家。中学3所、小学4所,中、西医院,防疫、保健、血防站各1所,有商业综合大楼、饭店、旅社、影剧院、图书馆、体育场和广播电视差转台等。工业有化工、机械、粮油食品、棉毛纺织、服装、印刷造纸、仪表、建材等。皖赣铁路、芜屯公路穿越境内,青弋江湾沚港岸线长2公里,丰水期可通航千吨级船队。
四集镇
本县有乡集镇27个。其中古集镇有澛港、石硊、方村河东、大闸、新丰、东门渡、黄池河南、红杨树等8个。集镇多为乡政府驻地,处于公路两侧或沿江岸畔,交通较为便利。一般建有中小学、卫生院、影剧院、基层供销社,乡或村办贸易货栈、商店、工厂,以及个体店铺、旅社、饭店、理发等服务行业。多数集镇有简短街道。
乡集镇表1989
古鸠兹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旧县志载:“故县城在县芜湖市东30里。”括地志云:“县东40里有圩曰咸保,古丹阳于湖县址。”咸保圩位于水阳江南岸,今为咸保乡,古名有勾兹港、勾兹社、与鸠兹同音。被认为古鸠兹邑所在地。
又考,县今芜湖市东40里黄池境内的楚王城,因山创城,东西长约370米,南北宽约300米。北京大学侯仁之等认为,有可能为古鸠兹邑址。
二芜湖城鸡毛山
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县治由鸠兹故地迁青弋江口芜湖鸡毛山高地。约于北宋真宗时期998——1020首次筑城。宋靖康之难,赵构南迁1130,芜湖城遭到金兵攻占,受“兵革之灾”,学宫、庙宇及民房付之一炬。南宋淳熙七年1180再次筑城,此城被称为“宋城”,但繁荣景象大不如前。宋城东至鼓楼岗,南至南门湾,西至城墙脚。元至正十五年1355因农民战争,县城又一次被毁,“废为荆榛瓦砾之墟”。连县令也只好“蹴民居为公署。”至正二十二年1362虽建成县署,但城垣无法恢复。明万历三年1575县城再次重建,新县城周长739丈,高3丈,比宋城收缩甚多。明城不仅把东西两大片城地放弃,而且西门又内缩。后人把西门内称西内街,西门外叫长街。城有4门,后又于城东南建金马门。5道城门上筑有箭楼,县署居中偏北。清咸丰年间,城池及房屋大半又毁于太平天国之战。光绪二年1876,拆除残破城墙,拓为环城马路。1949年市县分治,县治迁市河南兴国寺,至1971年前无县城。
三新芜湖县城湾沚镇
湾沚镇地处青弋江东岸,原属宣城县首镇。古时,因河道弯曲,得名“湾沚”。又因上下分设“蟹南”、“关王”二津渡,亦名“沚津”。城区面积4.02平方公里。辖居委会4个、村委会2个、自然村4个、11065户、27623人。其中城镇居民22211人。
湾沚镇,古为盐埠,“盐艘鳞集,商贾辐辏”,后为芜湖米市重要基地之一。街道沿江创建,呈狭长带状,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建国前夕1948,有居民965户、6967人,其中集镇居民1504人。1971年3月,芜湖县治由芜湖市河南兴国寺迁此。此后新城区沿旧镇街道向东南丘陵延伸。规划区面积8.07平方公里。1978年至1985年建成贯穿南北长1470米、宽28米的芜湖路。1979年至1981年建成横连老街和芜屯路长1010米、宽22米的延安路。1980年至1985年建成与延安路平行的长1188米、宽32米的荆江路。至1989年,新建、扩建街道路巷48条,26.5万平方米。房屋3168幢、52.5万平方米,建沚津公园及道路绿地9.5公顷,公共绿地0.2公顷,环境绿地18.7公顷,绿化覆盖率25.2%。
中共芜湖县委、县人大、县政协驻延安东路北侧。芜湖县政府和湾沚镇政府驻荆江路。县直局及公司等机构大多设在延安路和荆江路两侧,计有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700余家,各类商户1245家。中学3所、小学4所,中、西医院,防疫、保健、血防站各1所,有商业综合大楼、饭店、旅社、影剧院、图书馆、体育场和广播电视差转台等。工业有化工、机械、粮油食品、棉毛纺织、服装、印刷造纸、仪表、建材等。皖赣铁路、芜屯公路穿越境内,青弋江湾沚港岸线长2公里,丰水期可通航千吨级船队。
四集镇
本县有乡集镇27个。其中古集镇有澛港、石硊、方村河东、大闸、新丰、东门渡、黄池河南、红杨树等8个。集镇多为乡政府驻地,处于公路两侧或沿江岸畔,交通较为便利。一般建有中小学、卫生院、影剧院、基层供销社,乡或村办贸易货栈、商店、工厂,以及个体店铺、旅社、饭店、理发等服务行业。多数集镇有简短街道。
乡集镇表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