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军事防务实施
一、安徽防务实施演变
安徽军事防务设施,随着历代统治集团的政治制度和防务需要而不断变更。历代在安徽的防务设施大凡为二:一是兵力配置,二是工事构筑。清康熙六年(1667年)建省之前的古代防务,属冷兵器时代的防务,皆以郡、州、道、路、府治所为防御支撑点,在关卡要隘配属军队,构筑城池,弹压地方,抵御外侵。历代在安徽的防务配置为:秦设九江郡尉;汉置九江、沛、临淮、丹阳、汝南、汝阴都尉;三国魏在长江以北置扬州、豫州都督,吴在长江沿岸及皖南山区置濡须、芜湖、牛渚督和新都都尉;晋、南北朝置扬州、豫州刺史、总管刺史;隋置庐州、寿州总管刺史,后改州为郡,设都尉;唐置淮南道、江南东道大总管,后改称都督、节度使;五代十国置忠正、保信军节度使,亳、颍州防御使、团练使;宋置淮南东、淮南西,江南东路都监;元置淮南江北行枢密院,后改为淮南等处行中书省大都督;明置宣州中军都督、凤阳中都留守都指挥使。其防务部队历代配属不一,或中央控制,或分权地方。但郡、州、道、路、府治所和县治所在地皆高筑城墙,深挖护城河;并在关卡要隘处构筑堡垒,作为防御阵地。建省之后,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其防务设施基本与前朝相同,在安徽实行巡抚兼提督军政合一制,置寿春镇,后增皖南镇,担负全省具体防务。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新式火炮有了发展,清廷对安徽的防务设施逐渐予以改良。光绪末期,清王朝一改绿营防务旧制,在安徽组建新军,成立督练公所,相应集中部队,配备洋枪洋炮,在城垣和要卡设立炮台进行重点防御。民国期间,国民政府实行军事“驭轨制”,成立安徽省和地区保安司令部,实行城垣与野战防御相结合,形成地方军事防务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指导下,统一了军制,在安徽建立了省军区、军分区等较完整的地方军事防务组织,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战场和防御工事的建设,使全省军事防务成为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近现代安徽防务部队配置
清军占领安徽后,即将投降和归附的明军编为绿营,作为地方防务部队,主要镇压人民的反清斗争。安徽建省之始,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安徽防务由江南提督统辖,在安徽境内设寿春镇、安庆协及直属皖南5营。嘉庆八年(1803年)清廷议准安徽巡抚加提督衔,节制全省营伍:辖1镇(寿春)、1协(安庆)、12营,分防六安、亳州、泗州、庐州、安庆、徽州、宁国、潜山、池州、采石、广德、宿州等地,兵额共8738人。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军兴,全省绿营几被消灭殆尽。同治四年(1865年),始议复兵。至光绪九年(1883年),全省陆续将绿营恢复,辖2镇(寿春、皖南)、1协(安庆)、27营(马、步、战营20营,淮河水师6营,巢湖水师1营),分防寿县、安庆、潜山、六安、颍州、泗州、庐州、亳州、龙山、徽州、池州、采石、广德等地,兵额共2410人。光绪二十九年,清廷全面淘汰绿营,仿效西洋军制,建立新军。光绪三十一年,安徽遵照练兵处规定,编成新军2标8营,分赴全省要地驻防。安徽绿营建立之初,对清廷弹压地方,稳定社会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清廷的腐败,带来了清军的腐败。安徽绿营同全国清军一样,官长贪污腐化,恃功而骄,纪律败坏,士卒因饷无着自谋生路,名充行伍,实属市佣,战斗力完全丧失。因而在太平天国战争和甲午战争中不堪一击。清廷虽对军队几次进行改革,但因腐败不能根除,反而愈演愈烈,终于挽救不了灭亡的命运,最终被辛亥革命所推翻。此乃清廷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宣统三年八月十八日(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兴起,安徽各地在辛亥革命的推动下纷纷举行起义。寿县成立了淮上军。安庆成立了青年军。庐州、颍州、芜湖成立了国民军。柏文蔚主皖时,将安徽各地起义军编成北伐军第一军第一、第四师,分驻安庆、芜湖、合肥、寿县一带,执行北伐和安徽地方防务任务。后因南北议和,袁世凯窃国当政,“二次革命”失败,辛亥革命中在安徽建立起来的部队全部瓦解。
民国2年(1913年)8月,倪嗣冲攻占安徽后,北洋政府在安徽设立安徽都督及皖北、皖南镇守使,武力统治安徽。倪嗣冲所率之武卫右军改为安徽省军,易名为安武军。始为6路,后扩编2路,共8路40营,分驻皖南、皖北各要隘防地。民国5年,张勋督理安徽军务,所率定武军全部入皖,共8路60营,会同安武军担任安徽防务。次年10月,段祺瑞统一军制,安武军改编为5个混成旅,定武军改为新安武军。民国11年10月,马联甲督理安徽军务,选新安武军精干补充安武军,余部新安武军皆遣散。民国16年4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入皖,安武军体系全部瓦解,各部易帜为国民革命军“北路军”参加北伐。袁世凯当国及北洋政府期间,中央及各省军队皆为私人军队,但都托名国军和省军,惟倪嗣冲所部安武军则为彰明较著的私人军队。初能以帮派体系统治和指挥军队争地盘,夺权利,但靠派系维系的军队其内部必然产生残酷的派系斗争,统治的血腥,最终必然四分五裂。倪嗣冲统治安徽期间,军事首脑多驻蚌埠,民政首脑则驻安庆,名曰“军政分治”,实际上民政首脑无不仰承军阀鼻息,由军事首脑主宰一切。倪嗣冲及以后的安徽军阀首脑张勋、张文生、马联甲、王普、吴炳湘、陈调元等,无不互相排挤,争权夺利,各拉帮派,明争暗斗。军中各级军官,亦无不滥报冒领,空缺吞饷,欺压人民,腐败透顶。此乃国民革命军北伐军一进入安徽,各地北洋军不战而降的原因。
民国16年(1927年)4月北伐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及革命人民,建立其反动独裁统治。从次年起,安徽遵照蒋介石所建立的国民政府对军队实行“双轨制”的旨意,建立以镇压革命人民为对象的安徽地方防务体系。民国17年4月,按照国民党中央规定,成立国民党安徽省警卫团。民国19年3月,成立安徽省保安处和10个区保安司令部以及警备师。民国21年,按照国民党《民团整理条例》的规定,将各县庞杂之警备队、商团、民团等一切有供给的部队,一律改为保安队,由县指挥。民国23年秋,根据国民党中央军委南昌行营颁布的《各省保安制度改进大纲》,安徽省保安处改设为保安司令部,将县保安队改编为保安团,由区保安司令部统一调遣。民国24年7月,将区保安团统一于省,共成立12个保安团。民国25年,国民党为实施警察制度,安徽省将10个保安团拨还各县,改为保安警察队。民国26年,复将各县警察队改编为保安团,统一于省,将全省保安团改编为5个总队,官兵共2.8万人。民国27年2月,为加强领导和指挥,将保安总队改编为保安团,先后成立5个保安旅。民国38年春,安徽保安部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歼。
民国16年(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在安徽组建革命武装,创立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皖西大别山区,成功地领导了商南(今金寨)、六霍、请水寨起义,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第三十二、第三十三师和潜山独立师,创建了东起淠河,西接商南,南抵金家铺、水吼岭、北至西塔畈、丁家集,南北长100余公里,东西宽50余公里,人口约40余万的皖西革命根据地,与鄂豫革命根据地联成了一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第二、第四、第七师和第八路军,在安徽创建了三大抗日民主根据地。皖江抗日民主根据地,东起江浦,当涂,西至怀宁、彭泽,北临滁河、合肥,南抵宣城、南陵,面积约3万余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余万。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东起运河,西至淮南铁路、北临淮河,南濒长江,面积约2万余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余万。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东临运河,西达商(丘)亳(县)公路,南濒淮河,北抵陇海铁路,面积约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余万。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反攻后,中原和华东野战军相继在长江以北恢复和建立了皖西和江淮革命根据地。淮海战役以后,除安庆及江北沿江少数孤立的国民党军据点外,皖北地区大部获得解放,解放区扩大到与国民党统治区隔江相望。红军、新四军、八路军、人民解放军在革命根据地中,实行主力军、地方武装、民兵相结合,游击战、运动战、正规战相结合,军事斗争、政治瓦解、统一战线相结合,广泛进行人民战争,开展全民性防务活动,不断扩大根据地和解放区,把艰难困苦的人民革命战争不断推向前进。经过20余年的努力,在全国革命形势的推动下,民国38年(1949年)4月终于推翻了国民党在安徽的统治。安徽全境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在原革命根据地、解放区军事组织的基础上,成立皖北、皖南军区。皖北军区设宿县、阜阳、滁县、六安、巢湖、安庆军分区,配属1个独立师,2个警备旅,10个警备团;皖南军区设徽州、宣城、池州、芜当军分区,配属4个警备团,以剿匪、维护社会治安为主要任务,实施安徽军事防务。1952年1月,随着地方行政区划的变更,皖南、皖北军区合并,成立安徽军区,设阜阳、宿县、滁县、六安、安庆、徽州、芜湖军分区,配属1个步兵师,4个内卫团,以防御台湾当局蒋军反攻大陆和帝国主义入侵以及维护治安为主要任务,实施安徽军事防务。1958年之后,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安徽防务部队实行了精简整编。兵额时多时少,据1976年统计,安徽省军区设阜阳、宿县、滁县、六安、安庆、巢湖、池州、芜湖、徽州军分区和合肥警备区,配属1个独立师,3个独立团,4个独立营。建国后的安徽军事防务,除在安徽防区内配备必要的防务部队外,认真贯彻野战军、地方军、民兵预备役三结合的武装力量防务体系,实行全民防御,构筑了一道强大的铜墙铁壁。民国38年(1949年)4月,成立皖南、皖北军区时,即继承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民兵传统制度,成立民兵组织。1949年底,皖南、皖北两防区有民兵23万余人。1951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指示,对民兵组织进行调整、精干、提高工作,使民兵组织进一步完善,在皖南、皖北防区建立民兵乡中队8091个,共有民兵90余万人。1952年12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在全省各县建立民兵基干团71个。1958年8月,台湾当局叫嚣反攻大陆,美帝国主义直接向台湾海峡增兵,对中国进行军事挑衅和战争威胁。9月,全省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关于“大办民兵师”的号召,实行全民皆兵,全省共建立民兵师103个。198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针对民兵组织长期存在的年龄规定过宽,组织范围过大,编组复杂,组织庞大等问题,决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对现有民兵组织进行适当调整。根据中央这一指示,全省本着实事求是精神,于1982年6月,将民兵组织调整完毕。凡有民兵组织的地方,把民兵制度和预备役结合起来,按照兵役法规定,除应征服现役者外,均编入民兵组织服预备役。调整后,全省民兵更为精干,战斗力更为加强,配有现代化装备的诸兵种组成的民兵、预备役武装,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建国前那种民众毫无组织,国防观念薄弱,防御外来侵略能力甚差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三、近现代安徽防区工事构成
安徽近现代防御工事构成,是随着作战对象的变化而变化,武器的发展而发展。安徽建省之后,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前,清军、北洋军、国民党军以镇压农民起义和人民革命为防御作战对象,一方面进行野战“清剿”,另一方面进行城垣防御。在县城以上,沿用历代以来所构筑的城池抵抗农民起义军、人民革命军的进攻。而农民起义军、人民革命军占领县城后,也利用坚固的城池作防御阵地,抵御敌方的进攻。清代,火药炮已经出现。清军在拦江矶、前江口、东梁山、西梁山建筑炮台工事,在长江择要进行防御。在冷兵器和轻武器时代,城垣防御起了重要作用。清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争夺安庆,太平军利用安庆城垣和护城河作防御工事,据城固守,与清军相持一年多时间,最后清军以地雷轰塌北城,安庆城始破。民国16年4月,在北伐战争中,直鲁联军以10万兵力进攻合肥时,防守合肥的国民革命军第五师仅有兵力万余人。师长马祥斌利用坚固的城墙进行固守,与直鲁联军相持1个多月时间。由于合肥牢牢掌握在国民革命军手中,直鲁联军虽占领长江以北许多地区,但终不能操控长江以北江淮战场的主动权,最后,在国民革命军北伐军第三路李宗仁部的支援下,终于将直鲁联军击败,为取得北伐战争全面胜利创造了条件。
由于国民党军以镇压人民革命为目的,将作战要求放在对付大刀长矛和步枪手榴弹上,无视国际上飞机、坦克和重型火炮的发展,只强调“安内”,不加强“攘外”,因而对防御帝国主义侵略缺乏准备。民国26年11月,日军由杭州湾登陆,长驱直入,国民党军不堪一击,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国民党军没有坚固的防御工事,经不起日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国民党军原所恃的旧城垣防御工事,在抗日战争中,不仅不能抵御日军的飞机大炮的轰击,反而妨碍空袭时人员疏散,一时间,各地城垣拆毁殆尽。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初期,遭到日军沉重打击后,开始认识到建设防御工事的重要性,在安庆、六安、蚌埠、阜阳等地号召人民群众挖防空壕和防空洞。这些防空壕洞在防空袭中曾起了一些作用,但它仅是为了应付日机轰炸,只能防不能打,仍不能抵御日军的进攻。此乃有庞大数量的国民党军不敌数量比自己少得多的日本侵略军的一个重要的物质原因,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和全省经济的发展,在居安思危的思想指导下,安徽的军事防务设施不断得到加强。安徽属祖国内陆省分,陆防根据中央军委和南京军区确定的战略防御方向,在防御要道上,构筑了永久性的防御工事,在大山区构筑了坚固的后方基地工事。做到在现代战争条件下,能防原子、防化学、防空袭,能隐蔽、能坚守、能进攻,能吃、能住、能生产、能打持久战,初步建成了一个强大的陆地防御网。空防,除军委空军建有军用机场外,安徽地方建有合肥骆岗、安庆、阜阳、黄山等民用机场,战时可起降大型轰炸机和战斗机,以掌握制空权。1970年以来,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加强人民防空指示,在战略城市之合肥、淮南、蚌埠、马鞍山、淮北、芜湖、铜陵等7城市共编制实施永久性、半永久性人民防空干道工事156条,总长300余公里,并配有现代装备的民兵高炮基干团,形成了地面、空中立体防御体系,成为国防体系的组成部分。一旦发生侵略战争,外国侵略军必将陷入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