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85年县第二次土壤普查确定全县土壤划分为铁铝、淋溶、半淋溶、初育、水成、半水成以及人为等七个土纲,十个土类,十七个亚类,四十三个土属,七十九个土种。
一土类
红壤土类属铁铝土纲,是地带性土壤,面积18万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16.8%。主要分布于红杨、湾沚及澛港区。
黄棕壤土类属淋溶土纲,是地带性土壤,面积34286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3.2%。主要分布于三元、红杨、新丰、和平等乡,呈点、片状镶嵌在红壤区域内。
红色石灰土土类属半淋溶土纲、土壤厚度不等,一般30~100厘米,面积5831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0.6%。分布于白马山、荆山及三元乡豹山等残丘地带。
黑色石灰土土类属初育土纲,面积3940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0.37%。主要分布火龙岗、新义等残丘四周。
紫色土土类属初育土纲,是非地带性土壤,面积2830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0.3%。零星分布于火龙岗、荆山、三元、和平乡山地,地块面积不大。
红粘土土类属初育土纲,面积1088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0.1%,零星分布于赵桥、红杨、三元、白马、和平等乡高岗地带。
石质土土类属初育土纲,该土壤立地较高,土层薄,石质性强,均为荒山秃岭。面积4003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0.4%。零星分布在三元、和平、花桥、新丰、红杨、西河、白马等乡高岗陡坡处。
沼泽土土类属水成土纲,积水期较长,喜湿作物蔓生,地下水位高,土质粘重,通透性差,土壤呈潜育状。面积1177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0.1%,主要分布于保沙、花桥乡圩内湖滩地。
潮土土类属半水成土纲,是非地带性土壤,发育于河湖相冲积湖积母质,受季节性淹水和地下水双重影响的成土过程。潮土具有明显的分选性,沉积层次明显,质地均一,色泽为棕灰色。面积31510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2.9%。主要分布于本县水阳江、裘公河、漳河、青弋江及其支流沿岸滩地。
水稻土土类属人为土纲,是由各种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土壤在长期人为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土壤。由于土壤中状况不同和土壤结构差异,可分为渗育型、潴育型、脱潜型、潜育型以及漂洗型五个水稻土亚类。全县水稻土面积最大,有803854亩,占县域土壤总播种面积的75.3%,广泛分布于平原圩区及丘岗冲畈地带。
二土壤区域分布
平原圩区耕作土壤同心分布其特点是以居民点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呈同心圆分布。村镇居民点四周为高肥力的鳝血田向远处依次为鳝血沙泥土→沙泥土→泥骨土。
低山丘陵土壤环状分布一般自山顶向山麓依次为石质或砾石→粗骨泥砾→壤质土,绕山环抱形分布。适种性差,多为人造用材林或薪炭林,但长势差。
岗地斑状分布因为水土流失作用,高坡风化层被搬运再分配至下坡段或岗脚。高坡第四纪红土裸露,坡度愈大,剥蚀愈烈,因而第四纪红土与下蜀黄土,呈斑状不规则分布,土壤质地由石质、粗骨、泥砾向壤质推进。
三土壤微域分布
冲积平原土壤微域分布冲积平原因微地貌差异,低洼处沉积物较为粘重,地下水位高,分布有潜育型水稻土或湿壤土。较高处沉积物渐粗,地下水较低,土壤分布有泥骨土、沙土或泥沙土。
岗谷土壤树技状分布丘岗地带因流水剥蚀作用,地形破碎。土壤分布特点是水稻土在谷底,沿谷地向岗顶分布为潴育型、漂洗型或渗育型水稻土,再向上为旱作土壤或地带性土壤,这种分布状况随岗谷伸延而推进呈树枝状分布。
土壤条带状与扇状分布这类土壤分布均在沿河两侧,并与河流平行,由于水流速度不同,沉积物呈带状分布,近河床的河漫滩地为麻沙土即飞沙土、砾泥土、沙土;汛期因堤埂溃决,洪水呈扇状漫溢,携带泥沙,按颗粒大小渐次沉积,土壤质地遂由粗变细成扇形分布。
土壤碟形分布圩区地势呈碟形中低周高,自圩堤向圩心土壤依次为沙土→沙泥→泥骨土→湖泥土→潜育型水稻土。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