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三国吴赤乌年间,孙权置督农校尉招流民筑行春、咸保等圩,后又垦筑白沙,保富保丰、周皋、永定等圩。南唐时筑秦家圩万春圩,因圩身单薄,不久而废。北宋时期筑陶辛、政和、易太和重修万春圩。明代又先后垦筑靠近长江岸边的麻浦、凤林、水等圩,时全县有成熟圩田22万余亩。清代末年又陆续围垦一些小圩,至民国初年,境内有大小圩口102个,圩田60余万亩。
建国前,全县92个圩口不包括划入芜湖市郊区,均是堤身低矮单薄。长江大堤堤顶高程11.5至12米,顶宽7米左右,三大圩的麻凤圩内河堤防海拔高11.5米左右,顶宽2.8——3米,万春圩圩堤顶高也在11.5米左右,顶宽4至5米。其它中、小圩口圩堤顶高程虽有上、下游高低之差,但顶宽一般都低于三大圩。
1949年夏汛,全县破大、小圩37个,因刚刚解放,经费困难,堵口复堤费用,政府采取“长江大堤国办,内河堤防民办公助,灾区以工代赈”的办法。1949年冬至1950年春,全县共完成修圩土方239.5万立方米,灾区按土方发放赈原粮稻谷600万斤。1954年特大洪灾后,县成立堵口复堤总队部,区、乡也相应成立堤口复堤大队部、分队部。直至1957年,每年完成修圩土方约120至344万立方米之间。其中1954至1955年冬春堵口复堤完成土方344.62万立方米。施工质量要求做到清淤、清杂、放样施工,新老土交错结合,碎土平铺,尺土层,包边包,一眼三,压花套打,不留死角,坚持用十人举过头顶夯打,夯实后用铁扦扦洞灌水不渗,修后植上草皮。全县圩堤经过连续大培修,防洪标准普遍提高,万亩以上圩堤,堤顶高程海拔吴淞口加到12米上下,顶宽加到5米左右。麻凤圩长江大堤堤顶高程由原来11.5米加高到13米。麻凤、万春、十三连三大圩堤顶高程也由11.5——12米加高到12——12.5米,是年冬春修共挖压田亩1999亩。
1958年下半年至1960年,因农村青壮劳力大批抽调去大办钢铁,修圩大都依靠半劳动力妇女和不满18岁的少年,因受“高指标、浮夸风、瞎指挥”的影响,水利工程也出现浮夸、蛮干不求质量的现象,在人力物力上造成不少浪费。其中1959至1962年间,因受饥饿影响,修圩工程形成半停或全停状态。
1963年,农村经济形势好转,圩堤修培得到重视。是年完成土石方恢复到188.45万立方。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农村基层政权虽受冲击,但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下,冬、春修圩尚能继续进行,是年完成土石方达430万方。1968年冬因精简机构、干部不稳定,放松领导,失去冬修时机。1970年至1971年春,全县抽调5万多青壮劳力投入皖赣铁路建设,共挑筑路基土方160余万立方米,1971至1975年连年抽调万余名青壮民工赴泾县黄村、纪村开挖青弋江综合利用工程总干渠近10公里,开挖土、石方240余万立方米,使各圩冬修都由妇女和半劳力承担,每年完成修圩土方15万立方米左右。此间有些公社致力于围湖造田、灭螺和联圩工程。1979年为让农民休养生息,冬修只要求“力所能及,量力而行”,是年冬春修只完成土方70余万立方米,是建国后最少的年份之一。1983年内涝成灾,是年冬至1984年春,全面掀起以堵口复堤、除险加固为重点的水利兴修热潮,共完成土石方354万余立方米,堵复决堤118处,长1965米;护岸19处,长2976米,修涵闸陡门44座。是年省、市、县共拨水利经费182.12万元省拨156.12万元,市拨11万元,县拨15万元,安排堵口复堤,维修站、桥、闸、塘坝、撇洪、护坡、基建9类工程183项,此后连年完成修圩土方300余万立方米。圩堤全面加高培厚。1987年至1989年连续三年冬春修,获市级评比第一名,得水利奖励资金3万元,获省三等奖和荣誉奖,得水利奖励资金10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