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存 款
本县各项存款不含信用社,1951年至1954年,由县人民银行独家经营,年均余额60.08万元折成新人民币下同。1955年至1989年先后有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经营。1989年末余额为10008.5万元,包括债券其中:人行占10.9%,工行占34.8%,农行占43.4%,建行占10.9%。渠道有,企业存款占21%,储蓄存款占45.5%,财政存款占9.9%,农村存款占15.7%,其他存款占7.9%,储蓄存款1955年增加1380倍,成为信贷资金来源的主要主流。
一企业存款
1951年始有企业存款,有国营、合营、合作、私营企业四大类,是年末余额2000元折新币。1955年未有20.9万元。公私合营后,企业存款仅包括国营和集体工商企业两类,至1957年末存款余额18.9万元。1966年至1976年,企业存款年均余额222.3万元。1978年后,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各专业银行改进结算制度,大力组织存款,1980年末余额501.3万元。1985年实行多存多贷的信贷政策,年末各行存款总余额为1809.8万元,较1980年增加2.6倍,占总存款余额的34.8%。1988年,物价上涨,各项存款出现“滑坡”。1989年银根紧缩,信贷倾斜,强化银企联谊,大抓存款,控制了“滑坡”。期末企业存款达2099.5万元其中,单位定期存款42.2万元,占总额的21%,较1985年末增长了16%,缓解了信贷资金紧缺的局面。
二储蓄存款
建国前后,本县开展过三次较大规模的储蓄运动。民国31年1942设“劝储大队”,各乡镇设分队,发动全国节约建国储蓄运动;1958年为适应工业大跃进运动,号令全县公民发动支持钢铁工业建设定期投资:1989年各专业银行举办形式多样的中华女子爱国储蓄运动。
储蓄业务1951,由县人行独家经营。1954年后由信用社、农业银行办理。1984年又有工行、建行、邮电经办。至1989年全县有工、农、建三行及信用社、邮电等5大主体组织经办,年末全县城镇储蓄存款余额为4557.4万元。工行占45.8%,农行占42.8%,建行占9.3%,邮电占2.1%。农户储蓄存款2254万元,两项总余额为6811.4万元,全县人均存储额130.9元。
储蓄种类有活期、有奖定期、定额三个储种。至1989年未有,定期、活期、定额、定活两便、保值定期6大种类。
储蓄利率建国初期,物价动荡,储蓄利率起伏较大。1952年起,人民银行统一利率。1978年后,人行曾五次1979、1980、1982、1985年二次调整储蓄利率。1986年至1989年又调四次,规定自1988年9月10日起对三年以上定期储蓄实行保值贴补。
储蓄网点1956年始设储蓄股,另设储蓄所及代办所设于县利丰窑厂内。60年代初并入计划信贷业务股,配有专业人员经办。1979年县支行恢复储蓄股。后经扩展至1986年计有50个储蓄网点。1987年工、农、建三行及邮电局先后在清水河、万春、延安路、杨毛埂、延安东路、芜屯路、商场部、长江水泥厂等增设8个网点及邮电储蓄所。1989年,工、农、建三行各设一个储蓄股。全县计有储蓄网点62个。其中工行7个,建行4个,农行16个,农村信用社34个,邮政储蓄所1个。
开停办储种1951年开办定期有奖储蓄和定期储蓄,是年揽储1.7万元,年末停办保本保值储蓄,次年停办定期有奖储蓄,开办农村定额储蓄,于1955年8月停办。1953年办理农民优待售粮储蓄,1954年初停办,年末尚存余额253元。10月,停办定额储蓄,年未有余额0.4万元。1956年复办。1957年增办零存整取有奖定期储蓄,1961年停办。1958年9月增办支援钢铁工业建设定期储蓄。5年期,于1962年停办。同年停办的有定期有奖储蓄。1965年1月,取消零整定期三个月存期档次,改为6个月与一年两个档次。1979年增办三年、五年两存期。1982年4月增办8年期。1981年5月开办半年期有奖储蓄,每户20元,一次存入。定期半年、一年两期,奖息结合。1984年县工行开办集体零整小额有奖有息储蓄,每张5元,按月存入,一次性开奖。1985年,农行始发行定活两便储蓄存单,有10、20、50、100、200元5种,试办定活两便储蓄,后工行开办;试办存本取息定期储蓄;开办独生子女专项储蓄,约定存期三个五年,执行零整、整整5年期利息,计复息;试办定额储蓄、粮食预付利息储蓄。1988年9月,县建行试办住宅储蓄存款,分:活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三种。同年10、11、12月先后由农、工、建三行及联社、邮政储蓄举办摸奖储蓄,定期一般为一年,以奖代息。此项储种全县共揽储约400万元左右。9月10日起,对城乡居民个人储蓄,定期三年以上定期储蓄实行保值补贴。1989年5月,农行开办存期累进储蓄存款,6月停办。7月各专业银行增设整存整取三个月、九个月存期档次。
1984年5月,在工行城关储蓄所试办个人消费性贷款,其对象主要是城关的职工和居民,形式有“存1贷3”或“存1贷4”,最高限额为1000元、4000元,利率执行个体工商业贷款利率,次年4月停办。
历年银行存款简表
一企业存款
1951年始有企业存款,有国营、合营、合作、私营企业四大类,是年末余额2000元折新币。1955年未有20.9万元。公私合营后,企业存款仅包括国营和集体工商企业两类,至1957年末存款余额18.9万元。1966年至1976年,企业存款年均余额222.3万元。1978年后,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各专业银行改进结算制度,大力组织存款,1980年末余额501.3万元。1985年实行多存多贷的信贷政策,年末各行存款总余额为1809.8万元,较1980年增加2.6倍,占总存款余额的34.8%。1988年,物价上涨,各项存款出现“滑坡”。1989年银根紧缩,信贷倾斜,强化银企联谊,大抓存款,控制了“滑坡”。期末企业存款达2099.5万元其中,单位定期存款42.2万元,占总额的21%,较1985年末增长了16%,缓解了信贷资金紧缺的局面。
二储蓄存款
建国前后,本县开展过三次较大规模的储蓄运动。民国31年1942设“劝储大队”,各乡镇设分队,发动全国节约建国储蓄运动;1958年为适应工业大跃进运动,号令全县公民发动支持钢铁工业建设定期投资:1989年各专业银行举办形式多样的中华女子爱国储蓄运动。
储蓄业务1951,由县人行独家经营。1954年后由信用社、农业银行办理。1984年又有工行、建行、邮电经办。至1989年全县有工、农、建三行及信用社、邮电等5大主体组织经办,年末全县城镇储蓄存款余额为4557.4万元。工行占45.8%,农行占42.8%,建行占9.3%,邮电占2.1%。农户储蓄存款2254万元,两项总余额为6811.4万元,全县人均存储额130.9元。
储蓄种类有活期、有奖定期、定额三个储种。至1989年未有,定期、活期、定额、定活两便、保值定期6大种类。
储蓄利率建国初期,物价动荡,储蓄利率起伏较大。1952年起,人民银行统一利率。1978年后,人行曾五次1979、1980、1982、1985年二次调整储蓄利率。1986年至1989年又调四次,规定自1988年9月10日起对三年以上定期储蓄实行保值贴补。
储蓄网点1956年始设储蓄股,另设储蓄所及代办所设于县利丰窑厂内。60年代初并入计划信贷业务股,配有专业人员经办。1979年县支行恢复储蓄股。后经扩展至1986年计有50个储蓄网点。1987年工、农、建三行及邮电局先后在清水河、万春、延安路、杨毛埂、延安东路、芜屯路、商场部、长江水泥厂等增设8个网点及邮电储蓄所。1989年,工、农、建三行各设一个储蓄股。全县计有储蓄网点62个。其中工行7个,建行4个,农行16个,农村信用社34个,邮政储蓄所1个。
开停办储种1951年开办定期有奖储蓄和定期储蓄,是年揽储1.7万元,年末停办保本保值储蓄,次年停办定期有奖储蓄,开办农村定额储蓄,于1955年8月停办。1953年办理农民优待售粮储蓄,1954年初停办,年末尚存余额253元。10月,停办定额储蓄,年未有余额0.4万元。1956年复办。1957年增办零存整取有奖定期储蓄,1961年停办。1958年9月增办支援钢铁工业建设定期储蓄。5年期,于1962年停办。同年停办的有定期有奖储蓄。1965年1月,取消零整定期三个月存期档次,改为6个月与一年两个档次。1979年增办三年、五年两存期。1982年4月增办8年期。1981年5月开办半年期有奖储蓄,每户20元,一次存入。定期半年、一年两期,奖息结合。1984年县工行开办集体零整小额有奖有息储蓄,每张5元,按月存入,一次性开奖。1985年,农行始发行定活两便储蓄存单,有10、20、50、100、200元5种,试办定活两便储蓄,后工行开办;试办存本取息定期储蓄;开办独生子女专项储蓄,约定存期三个五年,执行零整、整整5年期利息,计复息;试办定额储蓄、粮食预付利息储蓄。1988年9月,县建行试办住宅储蓄存款,分:活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三种。同年10、11、12月先后由农、工、建三行及联社、邮政储蓄举办摸奖储蓄,定期一般为一年,以奖代息。此项储种全县共揽储约400万元左右。9月10日起,对城乡居民个人储蓄,定期三年以上定期储蓄实行保值补贴。1989年5月,农行开办存期累进储蓄存款,6月停办。7月各专业银行增设整存整取三个月、九个月存期档次。
1984年5月,在工行城关储蓄所试办个人消费性贷款,其对象主要是城关的职工和居民,形式有“存1贷3”或“存1贷4”,最高限额为1000元、4000元,利率执行个体工商业贷款利率,次年4月停办。
历年银行存款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