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医 疗
一中医
明万历元年1573,休宁人汪一龙在芜创办“正田药房。”慎选药材,虔制丸散,对症取药,应效神速,远近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2,本县瘟疫流行,中医甘昌琳携带药囊,出入农家茅屋,为民治病始终不倦,救活无数老百姓,并且分文不收。道光三十年,江苏溧水人张文金,在芜湖金马门开设“张恒春”药店,有职工80余人。自设中药加工厂、自制丸、散、膏、丹中成药30余种。其中六神丸、恒制半夏、安宫牛黄丸等,久负盛名,远销省内外。名医顾世澄三世业医,著有《疡医大全》40卷,影响深远。清朝末年,本县先后开业的规模较大的中药店有10家,从事中药业的有170余人。其中朴同康、陶仁和、王天成、同太昌、天聚国、王春生等中药店国药号都较著名。民国期间,本县先后开业的中药店50余家,从事中药业人员400余人,中医226人。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满江春、满香春、王太和、同遇春等药店。建国初,县境有药店18家,医生79人。单纯行医的有丁修身、汪栋臣、徐西意、朱亭、葛季宣、施海涛、陶惠生、朱寿山、董成章、吴大彬、周化南、吴臣等。独立中药店有万春药号、成春药店、孙回春、回春堂、长生堂、孙复康、同德堂、倪春和等药店。行医兼开中药店的有张拐的徐家剑,窑头的王济生,清水的张复康、杨青山,强湾的许存仁、周小栋。方村的王森柏、丁禹堂、梅文轩、王瑞呈等。1960年,全县有20余名西医脱产系统学习中医,形成中医西医结合型医生。1962年,中医减少到5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提倡“一把草、一根针”中医治疗法。从事中医人员增加到81人。1983年,减少到57人。1989年,全县有中药师15人,中医士39人,中药剂士30人,其他中医人员65人。全县有18名中西医结合医生,1名副主任医师。
方村伤骨科始于建国前,主要由丁氏一家几代人承传。最有影响的人物是丁禹堂,其事迹见“人物传记”。方村伤骨科的特色是利用推拿、针刺、拔火、膏药、中药、小夹板等中医手段治疗各种伤痛、脱臼和骨折,效果甚佳。其名声远扬大江南北,求医者纷至沓来。方村卫生院因此成为以伤骨科为支柱的区级中心卫生院。该科收入占卫生院总收入50%以上。
内科方面明代名医王字大仪,“能隔垣察病,虚实、生死判然,称名于时。为医主理中气,不袭古方,时或遇奇疾,置刀圭苓术不用,而以盐泥簪饵投之,辄神效”。另一名医胡邦旦,字还初,其医主补益元气,刀圭所至,沉疴立起,著有《元气论及诸医方》行世。清代名医沈省,字曾三,能“神明古方,诊视能立断死生寿夭,求治者填门,时称为国医”,著有《集验等方》行世。宋筠,字秋荪,“通太素脉,切之知人寿夭,专以经方治病”,著有诗集和《医学正宗》,稿未付梓。朱恩,字心农,精究灵素,考察运气,于温热杂症尤得奥秘,夏秋之间,活人无算,著有《困学随笔》。清道光二十三年1842,芜湖瘟疫流行,名医甘昌琳“日携青囊,往茅檐诊治,始终不倦,活人无算。有酬之者,却不受”。民国时期,李竹溪、苏玉田均受朱恩之传,于温热杂症颇有心得,名盛一时,滕松如及其子滕脉华,亦长于瘟病及时令杂症。崔皎如长于内科杂病,对肾病颇有研究。朱涛如长于瘟病,遗有《朱涛如临床治验》一书问世。
外科方面明代刘继芳,号养元,精治外症,及华佗肘后之术,长于治疗疑难怪症,著有《发挥十二动经脉图解》和《怪症表里因集》。清代梁琦,字企韩,得异术,善接骨。颐世澄,字练江,全家三世业医,本人行医40年,著有《疡医大全》40卷,影响深远。徐氏家传外科享誉百余年,由徐文田传其子徐云山,再传其孙徐少鳌,被群众誉为“红郎中”。
妇科方面民国年间,唐济田专业妇科50年,盛誉不衰。“山杨妇科”,由杨注之传其子杨芳田,再传杨芳田之侄杨伯重及杨仲书,经带胎产,调经种子,经验独特,誉及三代凡百余年。
中医针灸、儿科、喉科,历代也都高手济济,各擅其长。
二西医
民国16年1927弋矶山医院在全省最早设x光室。医院的一位美国医师,一次为一女病人胆囊取石280余粒,民国37年10月4日芜湖《火炬日报》特作了专题报道。弋矶山医院以其较高的医疗技术水平,驰名长江中下游。
1951年全县门诊15546人次,住院202人,治愈180人。占99.4%,死亡1人,占0.6%,平均住院日期13.8日。1954年门诊23175人次,其中出诊109人,住院14人。1957年门诊18736人次,其中出诊544人,住院509人,治愈475人,治愈率占97.5%,死亡12人,占2.5%,平均住院12.1天。1960年全县门诊21354人次,其中出诊421人,住院1200人,治愈997人,占94.1%,死亡11人,占1.7%。1961年门诊24112人次,住院1010人,治愈662人,占66%,死亡55人,占5.5%。1966年门诊22514人次,住院人数363人,治愈119人,占38.0%,死亡4人,占1.2%。1976年门诊人数46420人,住院3010人,治愈2069人,占70%,死亡39人,占1.2%。1989年门诊162871人,住院6674人,治愈4364人,占71%,死亡68人,占1.05%。
县人民医院,1963年前无外科手术室,内科也只诊断治疗常见病。1971年后通过送出进修,请省内外名医来院指导等方法培养大批人材。1989年成为初具规模的综合性医院。内科可接收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内科、传染科、儿科等病人,外科可收治普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脑外科等病人。内科对肾病综合症、有机磷农药中毒等治疗成功率较高,外科能进行肝破裂修补和胆、胃、脾切除手术;骨科可做股骨头、骨结核治疗;泌尿外科可做肾切除、肾盂取石、前列腺摘除等手术;胸外科可做食道癌切除术;妇产科能进行阴腹式子宫全切、子宫次全根治术等手术;检验科可做生化及细菌培养等项目。
县中医院,1962年前,只能切脓疱。在外院医生的指导下,1964年做了首例阑尾炎手术。自1983年建院以来,中医科室由1个增至8个。中医治愈率从15%增至40%,中药品从不到100种,增加到520种,中医内科和妇科较有影响。西医也有较大发展。1989年已能做胆囊、胆管、胃切除、膀胱和肾取石等手术。对各型休克、心衰、肾衰、呼吸衰竭、脑血管意外、农药中毒等抢救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能开展卵巢囊肿摘除、子宫次全切除和剖腹产等手术。
明万历元年1573,休宁人汪一龙在芜创办“正田药房。”慎选药材,虔制丸散,对症取药,应效神速,远近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2,本县瘟疫流行,中医甘昌琳携带药囊,出入农家茅屋,为民治病始终不倦,救活无数老百姓,并且分文不收。道光三十年,江苏溧水人张文金,在芜湖金马门开设“张恒春”药店,有职工80余人。自设中药加工厂、自制丸、散、膏、丹中成药30余种。其中六神丸、恒制半夏、安宫牛黄丸等,久负盛名,远销省内外。名医顾世澄三世业医,著有《疡医大全》40卷,影响深远。清朝末年,本县先后开业的规模较大的中药店有10家,从事中药业的有170余人。其中朴同康、陶仁和、王天成、同太昌、天聚国、王春生等中药店国药号都较著名。民国期间,本县先后开业的中药店50余家,从事中药业人员400余人,中医226人。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满江春、满香春、王太和、同遇春等药店。建国初,县境有药店18家,医生79人。单纯行医的有丁修身、汪栋臣、徐西意、朱亭、葛季宣、施海涛、陶惠生、朱寿山、董成章、吴大彬、周化南、吴臣等。独立中药店有万春药号、成春药店、孙回春、回春堂、长生堂、孙复康、同德堂、倪春和等药店。行医兼开中药店的有张拐的徐家剑,窑头的王济生,清水的张复康、杨青山,强湾的许存仁、周小栋。方村的王森柏、丁禹堂、梅文轩、王瑞呈等。1960年,全县有20余名西医脱产系统学习中医,形成中医西医结合型医生。1962年,中医减少到5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提倡“一把草、一根针”中医治疗法。从事中医人员增加到81人。1983年,减少到57人。1989年,全县有中药师15人,中医士39人,中药剂士30人,其他中医人员65人。全县有18名中西医结合医生,1名副主任医师。
方村伤骨科始于建国前,主要由丁氏一家几代人承传。最有影响的人物是丁禹堂,其事迹见“人物传记”。方村伤骨科的特色是利用推拿、针刺、拔火、膏药、中药、小夹板等中医手段治疗各种伤痛、脱臼和骨折,效果甚佳。其名声远扬大江南北,求医者纷至沓来。方村卫生院因此成为以伤骨科为支柱的区级中心卫生院。该科收入占卫生院总收入50%以上。
内科方面明代名医王字大仪,“能隔垣察病,虚实、生死判然,称名于时。为医主理中气,不袭古方,时或遇奇疾,置刀圭苓术不用,而以盐泥簪饵投之,辄神效”。另一名医胡邦旦,字还初,其医主补益元气,刀圭所至,沉疴立起,著有《元气论及诸医方》行世。清代名医沈省,字曾三,能“神明古方,诊视能立断死生寿夭,求治者填门,时称为国医”,著有《集验等方》行世。宋筠,字秋荪,“通太素脉,切之知人寿夭,专以经方治病”,著有诗集和《医学正宗》,稿未付梓。朱恩,字心农,精究灵素,考察运气,于温热杂症尤得奥秘,夏秋之间,活人无算,著有《困学随笔》。清道光二十三年1842,芜湖瘟疫流行,名医甘昌琳“日携青囊,往茅檐诊治,始终不倦,活人无算。有酬之者,却不受”。民国时期,李竹溪、苏玉田均受朱恩之传,于温热杂症颇有心得,名盛一时,滕松如及其子滕脉华,亦长于瘟病及时令杂症。崔皎如长于内科杂病,对肾病颇有研究。朱涛如长于瘟病,遗有《朱涛如临床治验》一书问世。
外科方面明代刘继芳,号养元,精治外症,及华佗肘后之术,长于治疗疑难怪症,著有《发挥十二动经脉图解》和《怪症表里因集》。清代梁琦,字企韩,得异术,善接骨。颐世澄,字练江,全家三世业医,本人行医40年,著有《疡医大全》40卷,影响深远。徐氏家传外科享誉百余年,由徐文田传其子徐云山,再传其孙徐少鳌,被群众誉为“红郎中”。
妇科方面民国年间,唐济田专业妇科50年,盛誉不衰。“山杨妇科”,由杨注之传其子杨芳田,再传杨芳田之侄杨伯重及杨仲书,经带胎产,调经种子,经验独特,誉及三代凡百余年。
中医针灸、儿科、喉科,历代也都高手济济,各擅其长。
二西医
民国16年1927弋矶山医院在全省最早设x光室。医院的一位美国医师,一次为一女病人胆囊取石280余粒,民国37年10月4日芜湖《火炬日报》特作了专题报道。弋矶山医院以其较高的医疗技术水平,驰名长江中下游。
1951年全县门诊15546人次,住院202人,治愈180人。占99.4%,死亡1人,占0.6%,平均住院日期13.8日。1954年门诊23175人次,其中出诊109人,住院14人。1957年门诊18736人次,其中出诊544人,住院509人,治愈475人,治愈率占97.5%,死亡12人,占2.5%,平均住院12.1天。1960年全县门诊21354人次,其中出诊421人,住院1200人,治愈997人,占94.1%,死亡11人,占1.7%。1961年门诊24112人次,住院1010人,治愈662人,占66%,死亡55人,占5.5%。1966年门诊22514人次,住院人数363人,治愈119人,占38.0%,死亡4人,占1.2%。1976年门诊人数46420人,住院3010人,治愈2069人,占70%,死亡39人,占1.2%。1989年门诊162871人,住院6674人,治愈4364人,占71%,死亡68人,占1.05%。
县人民医院,1963年前无外科手术室,内科也只诊断治疗常见病。1971年后通过送出进修,请省内外名医来院指导等方法培养大批人材。1989年成为初具规模的综合性医院。内科可接收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内科、传染科、儿科等病人,外科可收治普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脑外科等病人。内科对肾病综合症、有机磷农药中毒等治疗成功率较高,外科能进行肝破裂修补和胆、胃、脾切除手术;骨科可做股骨头、骨结核治疗;泌尿外科可做肾切除、肾盂取石、前列腺摘除等手术;胸外科可做食道癌切除术;妇产科能进行阴腹式子宫全切、子宫次全根治术等手术;检验科可做生化及细菌培养等项目。
县中医院,1962年前,只能切脓疱。在外院医生的指导下,1964年做了首例阑尾炎手术。自1983年建院以来,中医科室由1个增至8个。中医治愈率从15%增至40%,中药品从不到100种,增加到520种,中医内科和妇科较有影响。西医也有较大发展。1989年已能做胆囊、胆管、胃切除、膀胱和肾取石等手术。对各型休克、心衰、肾衰、呼吸衰竭、脑血管意外、农药中毒等抢救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能开展卵巢囊肿摘除、子宫次全切除和剖腹产等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