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二节 地方性疾病
一疟疾病
清光绪十七年1891秋,疟疾疫病流行本县,有8个村居民全部死亡。光绪三十三年八月,瘟疫疟疾盛行,朝病午死,死约千余人。
建国前本县疟疾疫情较重。建国后根据病案记录,全县1949年有疟疾病人3000人,1952年有4253人,1955年有5518人,1963年有8834人,1966年有2138人,1976年有1894人,1989年有153人。
1956年全县开展对疟疾病人的防治工作,是年治愈790人。此后每年进行免费治疗,1958年治愈685人,1961年治愈933人,1963年对8834人全部进行治疗。1962年保沙、十连两个公社的16个大队发生疟疾暴发流行,16381人中,1622人发病,发病率9.9%,其中恶性患者835人,占发病总人数的51.48%;间日疟781人,三日疟6人,死亡12人。三元、黄池等公社也为高疟区。为加强疟防力量,卫生防疫部门多期培训基层疟防员,按卫生部统一要求,认真开展疟疾疫情登记报告工作,重点抓好现症病人治疗和根治,抓好休止期根治,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服药。经防治,疟疾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66年根治9619人,抗复发治疗19.9万人次。1976年治疗17878人,1989年治疗153人。发病率从1973年的9.78%下降到1989年的0.03%。
二丝虫病
建国前全县丝虫病十分多见。人们俗称“流火”或“粗腿病”。1959年根据病案记录,全县有丝虫病人11304人。1963年起开始丝虫病血检工作。是年检查3258人,微丝蚴阳性379人,阳性率11.62%。1971年、1972年和1977年又进行大规模血检工作。
1957年对丝虫病进行治疗,全县治疗人数705人,1961年治疗950人,1985年此病由卫生防疫站交给血防站防治。1986年血防站对全县34个乡镇进行整群抽样调查,50万人口中血检62963人,占12.59%。微丝蚴阳性745人,全县平均阳性率为1.18%,平均微丝蚴密度为6.91条/60立方毫米。虫种鉴定结果为单一的斑氏丝虫。调查结果表明,经多年防治,微丝蚴阳性率下降,疫情减轻。但除县城湾沚镇调查中未发现阳性者,其余33个乡镇阳性率均在卫生部部颁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之上。1988年,血防站对33个乡镇采用海群生药粉掺拌食盐的复盖性疗法,让群众食用这些药盐。每人药物的总剂量根据各乡疫情程度有所区别,分别为2克、3克、4.5克,疗程分别为2个月和3个月。即将2克或3克药粉均匀掺拌进2斤盐中,将4.5克药粉掺入3斤盐中,药盐送到群众户上销售。群众将药盐在2个月或3个月内食用完。累计全县用去海群生药粉1.75吨,掺拌食盐706吨,总服用药盐人数49.9万人。后到农户中监测药盐到户率,共抽测112个村,3536户,药盐到户3378家,到户率95.53%。
1989年本县自行组织药盐疗效考核。抽查79个行政村,定点血检37044人,微丝蚴阳性30人,平均阳性率0.08%,最高的是善瑞万胜村0.59%,全县微丝蚴密度3.93条/60立方毫米。10岁以下无阳性。已达卫生部部颁基本消灭标准部颁标准,微丝蚴阳性率1%以下,平均微丝蚴密度5条/60立方毫米,10岁以下无阳性。
丝虫病调查和海群生药盐疗效对照
三头癣病
建国前本县头癣病很常见。建国后即开始调查防治。1956年治疗人数810人。1957年至1961年调查治疗1000余人。1982、1983年经调查结合拔发检验,累计头癣病人1936人。由于坚持抓“服药、理发、搽药、洗头、消毒”五字方针,效果显著。1984年县防疫站全力以赴,分头到各乡镇抓头癣防治,同年11月经芜湖市考核验收,全县已达基本消灭头癣病标准。1985年此病交由血防站防治。
四麻疯病
病情1961年全县发现麻疯病人6人,1963年发现13人,1966年发现75人,入院治疗6人,其余69人就地治疗。1967年对麻疯病情进行调查摸底登记,计发现病人105人。同时召开乡村干部群众、卫生工作人员会议,进行宣传。1974年起建立病员登记卡,此后每年通过乡镇卫生院,县市医院皮肤科调查发病情况。1989年止,本县累计有麻疯病病人18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36%。,在全省属中度流行县,占全省病例数的2.75%。病人呈散住性和簇聚性分布。其流行特点是沿青弋江和水阳江流域分布。其中万春区52例、湾沚区32例、方村区30例、澛港区30例、易太区28例、红杨区9例。王、太闸、澛港、火龙岗、保丰、方村、陶辛、黄池、赵桥9乡镇为高流行区;张镇、咸保、埭南、湾沚、西河等乡镇为中流行区。181例病人中男性142人,女性39人,男女比3.6∶1。14岁14例,占7.73%,少菌型132例,多菌型49例。家庭内接触而发病的16例,一家两人发病的10例,3人发病的6例。
防治本县主要采取住院治疗和家庭内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1969年本县开始自己收治麻疯病人。是年收治住院病人82例。不准病人离开病区,实行严格隔离制度。病人使用自制货币代用券。工作人员上班穿隔离衣、鞋。治疗药物由病人自服或由从病员中培训出来的病区卫生员发药。对有特殊困难无法入院的78名患者,实行家庭内保密治疗。由县麻防医生每半年或1年送药上门一次,或者病人来院取药。治疗药物和方案不断改进。1970年前以氨苯砜单一疗法为主,1977——1982年采用氨苯砜加利福平治疗,1983~1985年采用氨苯砜加利福平加乙硫异烟胺联合化疗。1986年起采用氨苯砜加利福平加氯苯吩噻联合疗法。
1987年后,因住院病人大量减少,由以往住院治疗为主,改为院外社会防治为主。对少数住院治疗的病人取消某些不合里的隔离方式。为巩固治疗成果,防止治愈者复发,保护易感人群,对历年治愈出院的病人坚持每年上门送药1~2次,并每年给予体检和查菌1次。对患者家属子女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在疫情较重的自然村建立防治网,请乡村医生送药和体检。对畸形比较严重者、相貌丑陋者、功能障碍者,特请省新河麻疯医院的医师予以外科矫正或矫形,共手术5例。
为全面及早发现病人,对芜湖市综合医院皮肤科医生实行报病奖励的办法。经他们日常门诊初诊为此病的人转红山医院复查并经病理学检查和皮肤查菌确诊的,每一病例奖励20元。1986年以来通过市医院报病确诊25名患者,占县总病例的13%。
科研与防治成果1974年成立皖南安庆麻防协作区,负责皖南和安庆4个地区、5个市、29个县的麻疯病防治技术指导和科研工作。协作区中心设在本县红山医院。红山医院选派医生提任技术组长。该院自制的“九二0”使1例毛发全脱的多菌型患者毛发再生,用“五枝膏”治疗足底溃疡,用雷公藤煎剂、雷公藤片剂治疗银屑病,效果较好。1986年红山医院在全省率先开展联合化疗,其撰写的《芜湖县麻疯病联合化疗》一文,在省麻防联合会上宣读,后在全省推广。
通过多年防治,疫情明显下降。到1989年治愈123人。现症病人从1974年的104人,减少到15人,下降率为82.25%。患病率从1974年的0.23‰,下降到0.03‰。1970年发病13例,1988年2例,下降84.67%。五年平均发病率也明显下降。自1972年后,每年新发现病人均控制在2例左右。
1987年全省麻防工作大检查,红山医院被评为全省第二名。
清光绪十七年1891秋,疟疾疫病流行本县,有8个村居民全部死亡。光绪三十三年八月,瘟疫疟疾盛行,朝病午死,死约千余人。
建国前本县疟疾疫情较重。建国后根据病案记录,全县1949年有疟疾病人3000人,1952年有4253人,1955年有5518人,1963年有8834人,1966年有2138人,1976年有1894人,1989年有153人。
1956年全县开展对疟疾病人的防治工作,是年治愈790人。此后每年进行免费治疗,1958年治愈685人,1961年治愈933人,1963年对8834人全部进行治疗。1962年保沙、十连两个公社的16个大队发生疟疾暴发流行,16381人中,1622人发病,发病率9.9%,其中恶性患者835人,占发病总人数的51.48%;间日疟781人,三日疟6人,死亡12人。三元、黄池等公社也为高疟区。为加强疟防力量,卫生防疫部门多期培训基层疟防员,按卫生部统一要求,认真开展疟疾疫情登记报告工作,重点抓好现症病人治疗和根治,抓好休止期根治,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服药。经防治,疟疾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66年根治9619人,抗复发治疗19.9万人次。1976年治疗17878人,1989年治疗153人。发病率从1973年的9.78%下降到1989年的0.03%。
二丝虫病
建国前全县丝虫病十分多见。人们俗称“流火”或“粗腿病”。1959年根据病案记录,全县有丝虫病人11304人。1963年起开始丝虫病血检工作。是年检查3258人,微丝蚴阳性379人,阳性率11.62%。1971年、1972年和1977年又进行大规模血检工作。
1957年对丝虫病进行治疗,全县治疗人数705人,1961年治疗950人,1985年此病由卫生防疫站交给血防站防治。1986年血防站对全县34个乡镇进行整群抽样调查,50万人口中血检62963人,占12.59%。微丝蚴阳性745人,全县平均阳性率为1.18%,平均微丝蚴密度为6.91条/60立方毫米。虫种鉴定结果为单一的斑氏丝虫。调查结果表明,经多年防治,微丝蚴阳性率下降,疫情减轻。但除县城湾沚镇调查中未发现阳性者,其余33个乡镇阳性率均在卫生部部颁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之上。1988年,血防站对33个乡镇采用海群生药粉掺拌食盐的复盖性疗法,让群众食用这些药盐。每人药物的总剂量根据各乡疫情程度有所区别,分别为2克、3克、4.5克,疗程分别为2个月和3个月。即将2克或3克药粉均匀掺拌进2斤盐中,将4.5克药粉掺入3斤盐中,药盐送到群众户上销售。群众将药盐在2个月或3个月内食用完。累计全县用去海群生药粉1.75吨,掺拌食盐706吨,总服用药盐人数49.9万人。后到农户中监测药盐到户率,共抽测112个村,3536户,药盐到户3378家,到户率95.53%。
1989年本县自行组织药盐疗效考核。抽查79个行政村,定点血检37044人,微丝蚴阳性30人,平均阳性率0.08%,最高的是善瑞万胜村0.59%,全县微丝蚴密度3.93条/60立方毫米。10岁以下无阳性。已达卫生部部颁基本消灭标准部颁标准,微丝蚴阳性率1%以下,平均微丝蚴密度5条/60立方毫米,10岁以下无阳性。
丝虫病调查和海群生药盐疗效对照
三头癣病
建国前本县头癣病很常见。建国后即开始调查防治。1956年治疗人数810人。1957年至1961年调查治疗1000余人。1982、1983年经调查结合拔发检验,累计头癣病人1936人。由于坚持抓“服药、理发、搽药、洗头、消毒”五字方针,效果显著。1984年县防疫站全力以赴,分头到各乡镇抓头癣防治,同年11月经芜湖市考核验收,全县已达基本消灭头癣病标准。1985年此病交由血防站防治。
四麻疯病
病情1961年全县发现麻疯病人6人,1963年发现13人,1966年发现75人,入院治疗6人,其余69人就地治疗。1967年对麻疯病情进行调查摸底登记,计发现病人105人。同时召开乡村干部群众、卫生工作人员会议,进行宣传。1974年起建立病员登记卡,此后每年通过乡镇卫生院,县市医院皮肤科调查发病情况。1989年止,本县累计有麻疯病病人18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36%。,在全省属中度流行县,占全省病例数的2.75%。病人呈散住性和簇聚性分布。其流行特点是沿青弋江和水阳江流域分布。其中万春区52例、湾沚区32例、方村区30例、澛港区30例、易太区28例、红杨区9例。王、太闸、澛港、火龙岗、保丰、方村、陶辛、黄池、赵桥9乡镇为高流行区;张镇、咸保、埭南、湾沚、西河等乡镇为中流行区。181例病人中男性142人,女性39人,男女比3.6∶1。14岁14例,占7.73%,少菌型132例,多菌型49例。家庭内接触而发病的16例,一家两人发病的10例,3人发病的6例。
防治本县主要采取住院治疗和家庭内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1969年本县开始自己收治麻疯病人。是年收治住院病人82例。不准病人离开病区,实行严格隔离制度。病人使用自制货币代用券。工作人员上班穿隔离衣、鞋。治疗药物由病人自服或由从病员中培训出来的病区卫生员发药。对有特殊困难无法入院的78名患者,实行家庭内保密治疗。由县麻防医生每半年或1年送药上门一次,或者病人来院取药。治疗药物和方案不断改进。1970年前以氨苯砜单一疗法为主,1977——1982年采用氨苯砜加利福平治疗,1983~1985年采用氨苯砜加利福平加乙硫异烟胺联合化疗。1986年起采用氨苯砜加利福平加氯苯吩噻联合疗法。
1987年后,因住院病人大量减少,由以往住院治疗为主,改为院外社会防治为主。对少数住院治疗的病人取消某些不合里的隔离方式。为巩固治疗成果,防止治愈者复发,保护易感人群,对历年治愈出院的病人坚持每年上门送药1~2次,并每年给予体检和查菌1次。对患者家属子女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在疫情较重的自然村建立防治网,请乡村医生送药和体检。对畸形比较严重者、相貌丑陋者、功能障碍者,特请省新河麻疯医院的医师予以外科矫正或矫形,共手术5例。
为全面及早发现病人,对芜湖市综合医院皮肤科医生实行报病奖励的办法。经他们日常门诊初诊为此病的人转红山医院复查并经病理学检查和皮肤查菌确诊的,每一病例奖励20元。1986年以来通过市医院报病确诊25名患者,占县总病例的13%。
科研与防治成果1974年成立皖南安庆麻防协作区,负责皖南和安庆4个地区、5个市、29个县的麻疯病防治技术指导和科研工作。协作区中心设在本县红山医院。红山医院选派医生提任技术组长。该院自制的“九二0”使1例毛发全脱的多菌型患者毛发再生,用“五枝膏”治疗足底溃疡,用雷公藤煎剂、雷公藤片剂治疗银屑病,效果较好。1986年红山医院在全省率先开展联合化疗,其撰写的《芜湖县麻疯病联合化疗》一文,在省麻防联合会上宣读,后在全省推广。
通过多年防治,疫情明显下降。到1989年治愈123人。现症病人从1974年的104人,减少到15人,下降率为82.25%。患病率从1974年的0.23‰,下降到0.03‰。1970年发病13例,1988年2例,下降84.67%。五年平均发病率也明显下降。自1972年后,每年新发现病人均控制在2例左右。
1987年全省麻防工作大检查,红山医院被评为全省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