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褐稻虱迁飞规律的阐明及其在预测预报中的应用该项目系1978年全国协作课题,属重点农业攻关项目。本县植保站是该项目参加单位。1980年完成,1981年获国家农业部“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良种肉鸭的大群配套繁育推广该项目由湾沚乡芜湖种鸭场承担完成。总投资75万元,饲养良种肉鸭“樱桃谷”和“芙蓉鸭”父母代5000只,1987年出售种蛋12.7万枚,自孵36万枚,产苗鸭21万只,提供商品鸭36.6吨,商品蛋25.5吨,年产值65.32万元,利润11.4万元。其种蛋、种鸭远销粤、桂、赣、川、苏、浙、冀、鲁及本省各地,被誉为皖南最大的种鸭繁育推广基地。1989年10月在西安“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交易会”上获铜奖,同年获“安徽省星火科技奖”相当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被定为安徽省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薪炭林树种选择及营造技术研究该项目1983年由安徽省林业厅造林经营处和本县林业局共同在和平乡林场组织实施,1984年被中国林科院列入国家攻关项目,1987年完成。经专家认定,该成果具有地域性强、规模较大、试验内容丰富等特点,处省内领先水平,对我国长江中下游相似生态类型地区发展薪炭林生产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该成果1988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被定为安徽省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
黑尾叶蝉虫量、虫带毒率与水稻黄矮病、普矮病流行的关系该项目由本县植保站与安徽省农学院植保系联合完成。主要揭示黑尾叶蝉虫量、虫带毒与水稻黄矮病、普矮病流行之间存有的数量关系,为防治水稻的该种病害提供理论依据,获安徽省1978—1980年重要科技成果四等奖。
青鱼人工繁殖1978年,本县保丰、政和两公社渔苗场,对三组青鱼进行人工催产获得成功,生产鱼苗111万尾,首次突破青鱼人工繁殖技术难关。该成果1980年获芜湖市科技成果一等奖。
早稻早熟品种——青密早3号该水稻新品种为本县农科所培育。1979年参加本省与芜湖地区早稻早中熟组区域试验,产量居首位,省区试验比对照组增产8.7%,地区区域试验比对照组增产13.9%。该品种适应性广,抗病能力强,获芜湖市1980年科技成果三等奖。
褐稻虱发生消长及测报该成果由本县植保站于1975年开始,1979年完成。历时5年。掌握了褐稻虱不能以任何虫态形式在本地区越冬的规律,并揭示了每年8月的气温条件是当年7月迁飞入境的褐稻虱发生危害与否的关键因素。该成果获芜湖市1980年科技成果三等奖。
地方名茶珩琅翠芽创制及技术开发1983年,本县经济作物站聘请安徽省农学院茶叶系陈椽教授为指导,在和平乡林场创制了地方名茶,定名“珩琅翠芽”。其形若雀舌,碧绿显毫,汤色清澈,滋味醇和,1985年在芜湖市第一届地方名茶评审会上获一等奖,1987年获芜湖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此外,由方村区农技站参加完成的“甘兰型油菜品种的鉴定、繁殖和推广”,县植保站参加完成的“农作物害虫天敌资源调查研究”,分别获安徽省农牧渔业厅1982年科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县土壤肥料工作站的“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于1986年2月获安徽省农牧渔业厅、省土壤普查办公室的科技成果四等奖;县农技推广所完成的“优质稻米的开发与推广”成果获安徽省农牧渔业厅1989年农牧渔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