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18年(1929),安徽省政府建设厅创办“农业推广所”,内配少数水产技术人员,并在霍邱县水门圹建立鱼苗养殖示范场。抗战期间中断,战后复业,易名为农业改进所,兼顾水产技术推广和应用,成果甚微。
195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合肥市西郊建立水产试验站,共有职工17人,进行鱼苗、鱼种养殖与张捕技术,鱼池施肥与投饵技术研究与推广。1956年试验站廷往巢湖忠庙,并增加食用藻类及多品种养殖(包括海狸鼠的繁育)研究等项目。同时,进行了“家鱼”产卵场调查。
1961年安徽省水产科研部门,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公布的“科研十四条”,总结本省建国以来水产科技工作的经验教训,在合肥成立省水产研究所,配备76人,其中研究人员31人。科研成果大量增加。
“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徽水产科技部门被撤销,人员下放,损失严重。1973年重新组建安徽省水产研究所,隶属省农科院领导,恢复水产科研。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的人工半咸水河蟹育苗技术的研究,在这一期间取得了重大突破。从1980年起,动员全省水产科技人员,开展水产资源调查及水产区划的研究工作,历时5年,为开发安徽水产资源和制订水产规划提供了依据。
1982年3月,安徽省召开了第一次全省水产科技工作会议,提出今后安徽水产科学发展方向是:水产科学技术为渔业经济建设服务,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紧密结合水产工作的调整重点,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相应加强基础研究,大力开展技术推广和科学普及工作,加速安徽渔业现代化建设。
会后,在池塘养鱼,网箱养鱼,太湖拦网养鱼,湖库资源增殖,良种的引进和推广等方面又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1986年6月,省水产局设立“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在这前后,宿州市、宿县、五河、金寨、宣城、庐江、含山,合肥郊区、淮南郊区也都建立了技术推广站。一个全省范围内的水产技术推广网络逐步形成。
安徽水产教育始于抗战胜利之后。1946年9月,安徽省政府教育厅将省第一农业职业学校迁往望江县华阳镇老鸭滩,改办为安徽省望江高等水产职业学校,此为安徽水产教育之始。
50年代,安徽水产教育重点放在专业培训方面。1958年之后,地、市创办了一批水产中专,1959年省建立安徽水产专科学校,1962年前后多数被调整停办,水产学校教育,几乎中断。
1981年安徽省水产局与安徽大学协议,委托“安大”生物系每年代培水产本科学生20~30名。1982年又托四川省水产学校为本省代培2年制高中中专生20~25名。此外,安庆、宣城、巢湖、六安、滁县、芜湖、淮南、蚌埠等一些地、市中等农校、农业中学增设了水产班。1985年水产部问创办了安徽水产学校。由于安徽水产教育薄弱,加之挫折失误,造成水产人才奇缺,振兴水产教育,加速智力开发,已成为实现安徽水产业现代化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