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古建筑
一万佛塔
位于花桥乡东门渡宝塔山顶,为六面七层楼阁式塔,砖木结构。因塔壁有砖雕佛像千余尊,故称万佛塔。建于北宋熙宁间一说建于崇宁间,以后历代迭有修建。民国34年1945,当地人赵辅臣领首募修。塔身毁于1966年,塔基至今未动。山腰及山下遍地散落塔砖,塔砖分大砖、小砖和佛像砖。大砖长42.5厘米,宽18厘米,厚17厘米;小砖长41厘米,宽15厘米,厚7厘米。佛像砖长21.5厘米,宽1.6厘米,厚4.5厘米,为坐佛像,下为莲花宝坐。有的佛像造型丰满,端庄典雅,师承唐代遗风,为初建时所雕;有的佛像造型偏瘦,五官不匀,为后代修葺所刻。有的塔砖刻有捐者姓氏及居住地名。
二行廊塔
位于西河乡行廊山西南峰塔子岗,旧称竹院,始建于南宋德祐元年1275,大修于明。塔为六面七层楼阁式砖木结构,底层直径6.4米,塔高约24米,塔壁厚1.12米。第一层为方形转角倚柱,第二层以上每层塔顶各有四层砖沿叠出,作菱角牙子形。平座有木梁挑出。各层塔沿均有风化现象,内部楼层结构均毁于抗战时期,三层以上尚留有少量楼板梁柱残迹。顶部塔刹相轮七层,宝瓶莲花覆钵。塔刹向西北方向倾斜,传为日军炮弹所击。塔刹在塔内第六层与第七层交接部位折断。塔内二层以上门内顶部均有方形藻井,顺第五层的东南、南、西南三面无藻井,在此位置上均各有碑一块。现仅存东南方的一块碑,碑文尚不详,其余两块碑早年被撬,已不知去向。现塔底层多处裂缝,三面塔外壁剥蚀60厘米,内壁内裂15~20厘米,其余各层均有裂缝。
行廊山古建筑布局俨如九华山,有二圣殿、万年台、晏公殿、十王殿、塔、月身殿、法云寺等。现仅存塔。塔旁十王殿和月身殿,抗日战争时期,初为国民党陆军108师占领,后被日军占领,并据为制高点,设炮台,控制弋江镇、西河镇。现在塔身附近可寻见古建筑基础及滴水瓦檐等物。
1985年9月5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九十殿
位于九十殿乡镇绍村,古称敏灵观,为一组古建筑。有前殿、后殿又称娘娘殿、偏殿又称光火殿、火帝庙、两层戏楼等,总面积706平方米。前殿三开间,双步梁架、袱、座斗、雀替、廊梁均完好,法月仍见。后殿三开间,梁枋完好,板瓦依旧,梁上绘有葫芦纹样。偏殿二开间,戏楼三开间,前殿与戏楼的梁上原刻有历史人物、花鸟草虫等图案木雕,均毁于“扫四旧”时期。整个建筑群的木结构基本保存完好,由于年久失修,摇摇欲坠。
殿内现存清代碑刻九块,殿外散见清代和民国碑刻3块。按碑文所勒时间先后,计有1乾隆年间碑3块,乾隆廿五年1760《重装圣像修理戏楼碑记》,乾隆癸未年1763《□山碑记》,乾隆乙酉年1765《永远碑记——增修道院并置祀冈碑记》。2嘉庆年间碑2块:嘉庆十年1805《修复九十殿敏灵观碑记》,嘉庆廿一年1816《捐输碑记》,3道光年间碑2块:道光四年1824《灯油碑记》;道光廿六年1846《敏灵观复捐检修碑记》。4光绪至民国年间碑4块:光绪十三年1887《丁美全捐田碑记》,光绪十六年1890《重建大帝殿碑记》,光绪三十二年1906《灯油会碑记》,民国已未年1919《南正会碑记》。
九十殿始建自南唐年间,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相继迭修。乾隆三年1738建造戏楼一座,是全省现存古戏楼之一。
殿内供奉神祗是“祠山大帝”。大庙菩萨即张渤神像,为清代咸丰年间一位木匠所雕,毁于1966年。
1985年9月,芜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其他古建筑
泽及堂:位于西河镇幸福街。堂为清道光年间建造,内存清代碑文5块。竹塘桥:位于三元乡豹山村。桥始造年代不详,清光绪九年1883、民国初年先后重修。宋兴桥:位于赵桥乡杨老村。其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桥拱中央有碑一块,清光绪乙未年1895重造。凤林桥:位于赵桥乡蟠龙村。桥始建年代已不可考,现存嘉庆十年1805、民国元年重建碑记各一块。东门渡水井:位于花桥乡,明代建筑。西河镇古井:为汤氏家井,建于清初,有200余年历史。胡氏宗祠:位于保沙乡胡湾行政村,面积465平方米,始建清乾隆年,清咸丰年间重造。
位于花桥乡东门渡宝塔山顶,为六面七层楼阁式塔,砖木结构。因塔壁有砖雕佛像千余尊,故称万佛塔。建于北宋熙宁间一说建于崇宁间,以后历代迭有修建。民国34年1945,当地人赵辅臣领首募修。塔身毁于1966年,塔基至今未动。山腰及山下遍地散落塔砖,塔砖分大砖、小砖和佛像砖。大砖长42.5厘米,宽18厘米,厚17厘米;小砖长41厘米,宽15厘米,厚7厘米。佛像砖长21.5厘米,宽1.6厘米,厚4.5厘米,为坐佛像,下为莲花宝坐。有的佛像造型丰满,端庄典雅,师承唐代遗风,为初建时所雕;有的佛像造型偏瘦,五官不匀,为后代修葺所刻。有的塔砖刻有捐者姓氏及居住地名。
二行廊塔
位于西河乡行廊山西南峰塔子岗,旧称竹院,始建于南宋德祐元年1275,大修于明。塔为六面七层楼阁式砖木结构,底层直径6.4米,塔高约24米,塔壁厚1.12米。第一层为方形转角倚柱,第二层以上每层塔顶各有四层砖沿叠出,作菱角牙子形。平座有木梁挑出。各层塔沿均有风化现象,内部楼层结构均毁于抗战时期,三层以上尚留有少量楼板梁柱残迹。顶部塔刹相轮七层,宝瓶莲花覆钵。塔刹向西北方向倾斜,传为日军炮弹所击。塔刹在塔内第六层与第七层交接部位折断。塔内二层以上门内顶部均有方形藻井,顺第五层的东南、南、西南三面无藻井,在此位置上均各有碑一块。现仅存东南方的一块碑,碑文尚不详,其余两块碑早年被撬,已不知去向。现塔底层多处裂缝,三面塔外壁剥蚀60厘米,内壁内裂15~20厘米,其余各层均有裂缝。
行廊山古建筑布局俨如九华山,有二圣殿、万年台、晏公殿、十王殿、塔、月身殿、法云寺等。现仅存塔。塔旁十王殿和月身殿,抗日战争时期,初为国民党陆军108师占领,后被日军占领,并据为制高点,设炮台,控制弋江镇、西河镇。现在塔身附近可寻见古建筑基础及滴水瓦檐等物。
1985年9月5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九十殿
位于九十殿乡镇绍村,古称敏灵观,为一组古建筑。有前殿、后殿又称娘娘殿、偏殿又称光火殿、火帝庙、两层戏楼等,总面积706平方米。前殿三开间,双步梁架、袱、座斗、雀替、廊梁均完好,法月仍见。后殿三开间,梁枋完好,板瓦依旧,梁上绘有葫芦纹样。偏殿二开间,戏楼三开间,前殿与戏楼的梁上原刻有历史人物、花鸟草虫等图案木雕,均毁于“扫四旧”时期。整个建筑群的木结构基本保存完好,由于年久失修,摇摇欲坠。
殿内现存清代碑刻九块,殿外散见清代和民国碑刻3块。按碑文所勒时间先后,计有1乾隆年间碑3块,乾隆廿五年1760《重装圣像修理戏楼碑记》,乾隆癸未年1763《□山碑记》,乾隆乙酉年1765《永远碑记——增修道院并置祀冈碑记》。2嘉庆年间碑2块:嘉庆十年1805《修复九十殿敏灵观碑记》,嘉庆廿一年1816《捐输碑记》,3道光年间碑2块:道光四年1824《灯油碑记》;道光廿六年1846《敏灵观复捐检修碑记》。4光绪至民国年间碑4块:光绪十三年1887《丁美全捐田碑记》,光绪十六年1890《重建大帝殿碑记》,光绪三十二年1906《灯油会碑记》,民国已未年1919《南正会碑记》。
九十殿始建自南唐年间,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相继迭修。乾隆三年1738建造戏楼一座,是全省现存古戏楼之一。
殿内供奉神祗是“祠山大帝”。大庙菩萨即张渤神像,为清代咸丰年间一位木匠所雕,毁于1966年。
1985年9月,芜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其他古建筑
泽及堂:位于西河镇幸福街。堂为清道光年间建造,内存清代碑文5块。竹塘桥:位于三元乡豹山村。桥始造年代不详,清光绪九年1883、民国初年先后重修。宋兴桥:位于赵桥乡杨老村。其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桥拱中央有碑一块,清光绪乙未年1895重造。凤林桥:位于赵桥乡蟠龙村。桥始建年代已不可考,现存嘉庆十年1805、民国元年重建碑记各一块。东门渡水井:位于花桥乡,明代建筑。西河镇古井:为汤氏家井,建于清初,有200余年历史。胡氏宗祠:位于保沙乡胡湾行政村,面积465平方米,始建清乾隆年,清咸丰年间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