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节 科研机构
民国期间,安徽仅有农业改进所,兼顾水产技术工作。建国后,安徽省现有水产科研机构3个,其中省所1个,专业所2个。
一、农业改进所
其前身为农业推广所,建于民国18年(1929)。为当时安徽省政府建设厅下设事业机构,1945年易名为“改进所”,兼顾水产技术,以“自调查而试验,自示范而推广”,“联络农民,实地合作,督导养鱼”为其工作方法和宗旨。由于国民党政府历来不重视安徽水产事业,实验研究工作多随个人所好进行,脱离生产实际,水产科研和推广没有实际效果。
二、安徽省水产研究所
其前身是安徽省水产试验站,建于1955年合肥市西门外,梁余鑫任副站长。1959年迁往巢湖忠庙,归属安徽省农业厅领导。当时该站以鱼苗、鱼种张捕培育和鱼类饵料的研究推广为主要任务,同时还进行了食用藻类和海狸鼠的驯养繁殖。1961年,试验站迁回合肥西郊七里塘,扩建为省水产研究所,归属安徽省农业科学研究院领导,梁余鑫任副所长。这期间该所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协作,进行巢湖渔业资源调查及梅山水库渔业利用的研究,这两个项目的研究报告,曾列入1963年国家科技成果公报。同时进行水库家鱼栓养催产,为解决当时山谷水库自繁苗种开辟新途径。“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彻销,科研人员下放农村“接受再教育”。仪器图书资料,遭到洗劫。1973年复建,归属省农科院领导。在合肥市西郊五里拐,占地120余亩,试验鱼塘50亩,温室1幢,办公室实验楼2000平方米。下设资源、养殖和品种3个研究室。该所的任务是:池塘养鱼优质高产、鱼类优良品种选育、中小型湖泊、水库及大水面的开发利用、渔业机械化和水产品加工及综合利用的研究。1978年以来,该所先后有13个项目获奖。其中获省农科院技术改进奖3等奖1项,4等奖5项,5等奖1项,获安徽省人民政府4等奖2项,省农牧渔业厅技术推广3等奖1项。
1983年,该所领导新老交替,沈菊人接替所长职务,梁余鑫任顾问。
三、滁州市水产研究所
该所是国内第一个人工半咸水河蟹工业化育苗的专业所。其前身是1978年建的滁县水产实验站,1980年易名为滁县水产研究所,1983年改为滁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赵乃刚兼任所长。土地200亩,水面500亩,拥有河蟹育苗厂房1400平方米和相应的水化分析、组织切片、饵料生物培育及净化系统附属设施和设备。
四、巢湖开发公司科研所
建于1979年,属巢湖开发公司下属科研单位,该所以“巢湖水产资源增殖”,巢湖初级生产力和底栖动物,巢湖环保、拦鱼设备和效果等主要研究课题,吴宪成兼任所长。
此外,1957年原安徽科学研究所内设立有渔业生物研究室采石工作站,进行大型绠网拦江张捞鱼苗试验,以及喷水渔船的研制工作,由王千里负责。1959年撤销。
五、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筹建于1986年5月,人员编制15人,其主要职能是从事水产实用新技术及引进推广,管理全省水产科教工作。在此之前,本省已有16个县建立了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