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科技成果
一、“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试验推广历史上,本省“四大家鱼”种苗一直依赖长江天然资源,每年要组织大批人员和车、船赴安庆、枞阳、东至、贵池、无为等沿江采运鱼苗。60年代后期,鱼苗天然资源严重下降,长江鱼苗已不适应水产生产发展的需要。1960年水产研究人员,在佛子岭水库首次引进广东、浙江省草、鲢鱼苗人工繁殖新技术试验成功。在嗣后几年中,又相继引进鳙、青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并迅速推广普及。这是安徽省淡水养鱼生产上的重大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了依赖长江鱼苗的被动局面,使淡水养殖在全省范围内全面铺开。70年代中期,怀远荆山湖渔场逐渐成为全省鱼苗人工繁殖的中心,出现北鱼南调现象。现在本省绝大多数县、市,甚至农村乡镇的个体鱼户都能做到自繁、自育、自养。二、人工半咸水工业化河蟹育苗技术研究与推广
滁县水产科学研究所于1974年至1981年进行了人工半咸水工业化河蟹育苗的试验研究。1977年通过小试鉴定,并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经1979年至1981年3年的试验,成功地进行了人工半咸水配方的选优,育成了蟹并再繁殖,形成了一套以工厂化育苗为特点的技术工艺。并同时解决了人工半咸水的净化和再利用的问题。1981年国家科委委托安徽省科委进行鉴定,省内外专家认为此项科研已达到国际领先地位,为发展内陆水域河蟹生产开辟了新的途径。1982年开始进行生产性试验。1983年农牧渔业部在滁县投资扩建河蟹生产基地,并举办了有新疆、内蒙、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福建等省、区参加的全国第一期河蟹人工繁殖技术训练班,培育专业人员34名,开始向全国推广。1983年湖南、福建等省从安徽引进技术,当年育苗成功。
该项技术研究的主持人赵乃刚副总工程师,于1984年12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985年2月胡耀邦总书记等中央领导人接见国家6位科技工作者,赵乃刚受邀赴中南海作客。1986年,赵乃刚这项发明被选送日内瓦参加第十四届国际科技展览会,获金牌。
三、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蟹苗放流]
70年代初,安徽从上海崇明具购回蟹苗,分别放流于天长县沂湖和五河县沦湖,取得了较好效果。为了推广这一成果,1974年召开了全省养蟹会议,并统一组织地、市水产局前往长江口采运蟹苗,截止1982年,全省共投放蟹苗30170公斤,放流水域面积达200余万亩(包括全省58个大中型湖泊、水库),平均每年产成蟹175吨。此项工作,1982年获得国家水产总局水产技术推广成果奖。
[优良鱼种引进]
从1962年起,省水产研究所先后从江西、湖北等省引进和驯养荷色红鲤、兴国红鲤、镜鲤、鳞鲤、白鲫、团头鲂、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异育银鲫和罗氏沼虾等优良养殖品种成功,并向全省各地推广。其中白鲫一种,1978年至1984年共推广苗种150万尾,投放水面约8万余亩;
[罗非鱼保种繁殖]
1978年合肥郊区种场与省水产研究所协作,利用合肥电厂的余热水,建造罗非鱼越冬保种繁殖试验基地,1979年引进莫桑比克和尼罗罗非鱼进行保种繁殖,效果良好。在全省进行推广获得较好的效益,为全省新增年水产品2~3.5万吨。
[池塘养鱼高产试验]
1977年至1979年,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在合肥郊区杏花乡养殖场进行池塘养鱼高产试验获得成功。有45.5亩面积平均亩净产达583.5公斤。一号试验场每亩达850多公斤。
[大水面增产措施]
1984年起,省水产所在的洪甸水库进行大面积增产措施,初见成效。据1985年鉴定,响洪甸水库由于采取综合增殖资源措施,鱼产量比1980年增产60%。
[水产区划研究]
从1980年开始,在全省进行了渔业自然资源调查和水产区划研究工作,对全省31个重



点水域的资源状况,开发利用,写出了有价值的调查报告,为今后发展渔业、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提供了科学数据。此项成果,在1986年获得省农业区划办公室的二等奖励。
此外,在安徽境内的新安江流域鱼类品种资源调查,巢湖鱼类资源增殖,河蟹生殖生理,山区流水养鱼,稻田养鱼,网箱养鱼,湖泊围网养鱼技术的推广应用,鱼类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成果。附全省主要水产著作目录表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