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乙巳年三月(庚辰月)十五日(辛亥日)已亥时

目录

一、耕地
民国初年,实有耕地210278亩,后沿江外滩洲地渐被围垦,耕地面积逐步扩大。1944年,登记册亩为238545亩,水田占三分之二,旱地占三分之一。1949年为370000亩,其中:水田304800亩,占82。4%,旱地65200亩,占17。6%,时人均耕地1。6亩。建国后,鼓励农民开荒垦种。1954年耕地392702亩,其中水田312402亩,占80%,旱地80300亩,占20%。1955年以后,经济建设用地增多,农民居民点扩大,农田水利兴修及公路修筑、铁路挖压,耕地日趋减少。1975年耕地面积为355415亩,比1954年减少37287亩。1986年,耕地面积335415亩,其中水田261578亩,占78%,旱地73837亩,占22%。人均耕地0。98亩,为全省平均水平60%。
耕地五分之四以上集中于沿江平原、中部的丘陵区及其以北的水网圩区。低山丘陵区耕地少,仅占耕地面积的16。6%。
二、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
本县系综合农业区,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大小麦、棉花、油菜等,大体分布如下
①西部和南部低山丘陵区,主要种植水稻、大小麦、油菜和旱杂粮;
②中部和西南部丘陵岗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大小麦、油菜和旱杂粮;
③东部和西北部沿江一线及西南部黄浒河以北的洲区、圩区,主要种植水稻、油菜,其中洲区的保定、小洲两乡以种植棉花为主。
【粮食】以水稻为最,麦类次之,薯豆等旱杂粮较少。
民国8年,粮食播种面积198687亩,总产量45290吨;民国25年,播种37。6万亩,总产59035吨;1945年,总产22885吨;1949年播种41。7万亩,总产47505吨;1952年播种47。2万亩,总产71782吨,与1949年比较,粮食总产量平均递增率14。8%;1953——1957年(除1954年水灾)年均粮食总产8万吨以上,其中1955年粮食总产97316吨,创历史最高记录。1958年,粮食产量以12。3%的幅度递减。1960年,总产56534吨,比1950年减少923吨。翌年实行“责任田”,产量回升。1963年经济调整,推广水稻矮杆良种、合理密植、增加双季稻面积,粮食产量增加较快。1965年总产98368吨,比1962年增长58。8%。1966——1977年,年均总产117045吨,其中1976年总产156313吨。1978年后,农业生产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对一些不适宜种棉、种双季稻的耕地实行改制,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1978——1986年,年均总产137750吨,比1966——1976年年均总产增长17。7%,其中1982、1985、1986年三年超过15万吨。1949——1986年的三十八年间,粮食总产和亩产分别增长2。4倍和2。7倍。
1986年,市场价格体系变化,种粮成本相对偏高,粮食价格相对偏低,部分农民对粮食生产投入较少,播种面积(尤其是双季稻)减少,种粮积极性有所降低。
【油料】主要是油菜籽。民国时期,年种植面积近4万亩,常年产菜籽1500吨。1949年种植37360亩,总产1158吨,亩产31公斤。建国后直到70年代中期,政府几度号召扩种油菜,但由于缺乏有力措施,加之油料比价不合理,油菜生产一直上不去,至1978年为止的29年中,亩产过百(市)斤的只有8个年头,总产在2000——2500吨仅5个年头。50年代年均种植3。6万亩,单产38公斤,总产1365吨;60年代年均种植2。70万亩,亩产42公斤,总产1140吨;70年代中期种植面积与产量略有上升。1979年,国家提高油菜籽收购价格,全县推行午季作物联户承包责任制,油菜面积与产量猛增。1986年,种植141143亩,单产96公斤,总产13588吨。1949——1986年的三十八年间,油菜籽亩产和总产分别增长2倍和10倍。
【棉花】民国初年零星种植。民国8年种植560亩,民国22年种植2000余亩,民国37年种植9480亩。皮棉(下同)单产一般在10公斤以下,高产田15公斤左右。建国初期,播种面积5000亩左右,单产10公斤左右。以后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产量逐步提高。1958年,植棉10610亩,单产22。5公斤,总产238吨。1968年,种棉30700亩,单产65。5公斤,总产2010吨,创本县第一个高产年。70年代,种植面积一直在4万亩以上。1982年,政府对棉花生产制定一系列经济政策,实行超产奖励。1986年,植棉42643亩,单产75公斤,总产3215。9吨,创历史最高水平。1949——1986年的三十八年间,棉花亩产和总产分别增长11。5倍和128倍。
三、主要农作物品种
【水稻】民国初期,有天生稻、湖南籼、慈菇晚、柳枝糯、珍珠糯等品种。民国时期,籼稻早稻主要品种有50子、60子、江西早;中稻有湖南籼、杨柳籼、天生稻、一扎齐、胜利籼、中农4号、中农34、两节稻、安南稻、荷花稻;晚稻有麻壳籼、小红稻、白冬稻。糯稻有柳枝糯、淮河糯、乌嘴糯、白壳糯。
50年代,早稻品种有早尖、503、南特号、大叶早、矮大、双季早、长粒早、矮脚黄、麻壳早、莲塘早、三朝齐、农林一号,有芒早粳、北京粳稻(后三种属粳稻);中稻399(又名南京1号,属籼稻)、桂花球、黄壳早廿日、银坊粳稻(均属粳稻);晚稻老来青、红须粳、猪毛簇、853、浙粳10509、浙大生青(后一种属籼稻)。60年代中期,逐步淘汰老品种,高杆改矮杆,早稻有矮南早1号、莲塘早、芜农1号、陆才号、矮脚南特号、团粒矮(均属籼稻)、芒早粳;中稻珍珠矮、广场矮、29矮、399、农垦57(粳稻);晚稻农垦58、武农早、沪选19、苏粳1号(均属粳稻)、小红稻、麻壳籼。1972年,基本实现水稻良种化,栽培品种124个,其中早稻69个,中稻13个,晚稻27个,糯稻15个。主要栽培品种,早稻特早熟品种有朝阳2号、2961、29南2,早熟品种有朝阳1号、29南1号、矮南早1号、29青,中熟品种有圭陆矮3号及8号、青小金早、广解607、矮南珍14、珍籼51、29圭、651、广陆银、矮南39、芜科1号、竹莲矮、湘矮早8号、元丰早、芜湖71号、孙村1号,迟熟品种有先锋1号、团粒矮、矮脚南特号、文选1号、广陆矮4号、孙育9号。中稻品种有爱武、691、国际26、南京1l号;晚稻迟熟品种有农垦58、农虎6号、矮落、安庆晚2号;早熟品种有武农早、沪选19、嘉农15、当选晚2号、双丰4号、中粳402、南粳34、桂花黄、籼稻白冬稻、麻壳籼、三系杂交稻3号、南优6号、威优3号、威优6号;糯稻虹稻、白壳糯、红壳糯、乌嘴糯、湘农糯、武糯、香港糯、江丰3号、桂花糯、杨糯3号、京引15、74——24、复虹糯6号,柳枝糯仍有少量种植。1980年以来,引进早稻品种主要有浙幅802、竹系26、二九丰;中稻BG90——2、BG910、密阳23;晚稻宇晚选、鄂宜105、庆丰1号(糯稻);杂交稻汕优6号、威优64、汕优64。
【油菜】民国年间,白菜型地方品种,主要有大花子、大乌子、大黄子;50年代中、后期推广甘蓝型品种胜利油菜、325;60年代推广甘蓝型品种川油2号、胜利青梗、363及白菜型品种芜湖104;70年代,品种趋向早熟、高产、抗病,淘汰老地方品种迟熟甘蓝型品种,主要种植白菜型芜湖104、油冬儿,甘蓝型皖油早、川油2号、202——23、胜利青梗;80年代推广甘蓝型当油早1号、821及铜陵白菜型地方品种矮脚黄。
【棉花】清代和民国时种植中棉(小子棉、小乌子)为主,少量种植德字棉531。建国初以本地棉为主,1957年引入推广岱字棉15号,1966年引入鄂光棉,70年代初试种肖县107,1974年引入802,1981年引入鲁棉1号,1985年引入泗棉2号和徐州514,引进无毒棉(低酚棉)112系试种。
几个年份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

几个年份粮食分类播种面积、产量

几个年份水稻分类播种面积、产量

【良种繁育】民国时,沿袭“家家种田、户户留种”的传统习惯。建国后,建立国营农场,开始良种生产、试验、示范,不断引进优良品种,试种繁育,建立种子基地。一般更新一代品种,可增产10%以上。1965年,97%的生产队建立种子田,贯彻“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必要调剂”的方针,解决了良种不足和杂乱的问题,建立4级(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农作物良种繁育体系。每个时期突出一、二个当家品种,并不断更新。1982年度,粮、油、棉良(原)种普通繁(原)殖面积4290亩,繁育良种722吨。1986年,县良种繁殖专业户225户,县、乡、村三级种子基地8处;良种繁育体系有两种类型:棉种、杂交稻种生产采取国营良(原)种场与乡、村特约种子基地相结合,实行“集中成片繁殖制种,统一收购销售”;利用县水稻良种场、农业技术推广站(所)和乡、村办农场及良种繁殖专业户,采取“预约收购”的方法生产良、原种。
四、耕作制度与栽培技术
【耕作制度】民国时期,水田主要一季稻连作耕作,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中稻——再生稻、冬沤”占稻田的60%;“中稻——泥豆、麦类、油菜”占30%;“单晚——绿肥、(休)闲”占8%;“早稻、中单晚秧田——荸荠、荞麦、萝卜”占2%。旱地主要采取轮作复种制,以一年两熟为主,少量的两年三熟。“麦类、油菜、蚕豌豆——大豆、玉米、山芋、棉花”占旱地的90%;“棉花、花生、大豆、麻类、烟草——麦类、油菜、(休)闲——大豆、山芋、棉花、玉米、高梁、芝麻”占10%。种植方式有混种、间种、套种。一般混种有:小麦与豌豆、大豆与芝麻、油菜与绿肥。间种有:小麦与蚕豆、玉米与大豆、山芋;套种有:棉花与小麦、麦类与玉米。复种指数一般在120%左右。
50年代初,沿袭传统耕作制度。1955年3月,推广中共安徽省委提出的“扩大午季和晚秋作物面积,提高夏季和晚秋收成比重,实行一年三熟连作制;改种高产作物和耐水耐旱作物以及水改旱、旱改水;改变广种薄收习惯,提倡精耕细作”的农业“三改”办法,减少中稻和冬沤田面积,开始种植双季稻,逐年增加单晚稻面积,以一年两熟为主,少部分一年一熟和一年三熟,复种方式是:中稻——再生稻、泥豆——油菜、绿肥、大小麦;中稻——冬沤,单晚稻——大小麦、绿肥、油菜;早稻——双晚——绿肥、冬沤。1955年首次大面积种植双季稻,扩大春马铃薯及胜利百号山芋和种植面积,复种指数达155。5%。旱地复种方式是:麦类、油菜、蚕豌豆、春马铃薯——大豆、玉米、山芋、棉花、花生、红绿豆、芝麻。1958年,沿江洲地辟为棉区,“麦棉”、“油棉”套种的两熟制的比重也随之增大。
60年代中期,推行“两改(改沤水田种绿肥,改一季中稻为双季稻)”。1966年,双季稻已占水稻播种面积的55%,形成以一年两熟为主,辅之以一年三熟、一年一熟的轮作复种耕作制。水田复种方式是中稻——绿肥、麦类、油菜;早稻——双晚、荞麦、荸荠——绿肥、大麦、蚕豌豆;单晚——麦类、绿肥、油菜、蚕豌豆。部分低洼圩田,仍采取中稻、单晚——冬沤。以棉花为主的旱地作物,大都一年两熟,少量一年三熟,绝少混种,普遍套种,推广预留棉行套种冬播作物,群众称为“单垄靠”,旱地复种方式是:麦类、油菜、蚕豆、豌豆、春马铃薯——棉花、大豆、玉米、山芋;洋葱、大蒜、蔬菜——棉花、花生、小杂粮;麦类——玉米、山芋,复种指数,在180——190%左右。
70年代,推行“两扩大(扩大复种面积、扩大双季稻),一缩小(缩小单晚),消灭老中稻”,形成“绿肥——双季稻”连作复种制,辅以“油菜、绿肥留种、大麦——早稻——双晚”轮作复种制,复种指数235%左右,旱地粮棉套种面积逐渐减少,“油棉”、“葱蒜棉”套种成为主体,零星旱地仍以“麦类——山芋、芝麻、旱杂粮”为主。
1979年以后,水田以“肥稻稻”为主要形式的连作复种制逐渐被“油稻稻”所取代,“一肥一稻”、“一油一稻”也占一定比重,还有“油瓜稻”、“麦瓜稻”、“一稻一渔”等形式,复种指数调减到230%左右。1986年与1978年相比,绿肥种植面积减少50%,“肥稻稻”占水田面积由56%下降到30%,“油稻稻”面积由10%上升到40%;“一油一稻”、“红花草留种——单季稻”面积由12%上升到23%。棉田的复、套种以“油菜、洋葱、大蒜、马铃薯、早辣椒、菠菜留种——棉花,棉花——大白菜、菠菜”为主。
【栽培技术】水稻:传统催芽用“稻种包”。生产队集体生产用禾桶、稻囤、地窖催芽。1978年后,农户对传统方法加以改良,用箩筐、编织袋、塑料桶,辅之以保温措施进行催芽。
秧田播种量,民国时一般每亩200公斤左右,50年代推广“落谷稀”,播种量稍少。60年代推广稀播壮秧,不同熟制与类型播种量亦有区别。今早稻每亩秧田播种125公斤(地膜育秧100公斤);中稻、单晚低于100公斤;双晚70——90公斤,作关门秧60公斤上下;杂交稻每亩秧田播种10公斤左右。
民国时期,早稻水育秧,晚稻有旱育秧和水直播,1952年推广合式秧田,60年代推广湿润育秧,1964年推广塑料薄膜覆盖早稻秧苗(拱架式)。70年代推行温室无土育秧,80年代,晚稻推行两段育秧。1982年,在薄膜育秧基础上,推广早稻地膜育秧。
70年代推行过小苗带土移栽和壮苗带土移栽,1978年推广壮苗少本插。传统插秧密度是“老六棵,顺手拖,一尺跨两棵”,每亩栽近万穴。50年代中期推广小棵密植,60年代中期每亩两万穴左右,70年代以来栽插密度加大,一般早稻和双晚亩栽3——4万穴,中单晚栽3万穴左右。
田间管理前期浅水栽秧,深水活棵,活棵晾脚(放水轻晒),浅水勤灌促分蘖;中期采取适时烤田,深水孕穗;后期足水抽穗,干干湿湿到收割。
稻田施肥,传统以基肥为主,耘二交田酌施人畜粪,60年代推广化学氮肥打“耖口”,早追肥,70年代以来,耖口肥中增加磷、钾肥,抽穗期使用“穗肥”,并推广叶面喷肥。
油菜:50年代后期推广高产抗病甘蓝型(俗称老毛乌)油菜,70年代推行秋种“六改一栽”;窄墒改宽墒,宽沟浅沟改窄沟深沟,稀播改合理密植,浅耕改深耕,老品种改优良品种,白地下种改多施基肥,点播改为育苗移栽。1982年以来,基肥中增加磷肥、复合肥,花期喷施硼肥。
棉花:建国后以早熟优质高产为目标,推广下列栽培新技术:
改革播种方法。60年代在麦棵内点播或撒播,后期推广麦棉条播与摆播,80年代普及营养钵育苗移栽新技术,1986年育苗移栽面积达2。2万亩,占棉花面积的52%,单产较直播的增长15%以上。
改稀植为合理密植。60年代初,每亩密度2000株左右,后期逐渐增加到3000——4000株,70年代后期,密度逐渐下降,1986年每亩2500株左右。
改浅沟平墒为深沟高墒。50年代多采取平沟宽垄双行种植和无沟无垄等行距种植,60年代改为双垄靠种植,70年代改为深沟高垄,宽窄行相间配置,沟垄轮番调换。
改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60年代重施基肥,轻施蕾肥,重施花桃肥,推广去公枝,摸赘芽,打顶心,摘老叶等整枝技术,80年代,氮、磷、钾三种化肥配合施用,并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硼肥及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矮壮素。
改迟播为适当早播。60年代将播种期由传统的“谷雨”到“芒种”之间改为“清明”到“谷雨”之间。1980年始,采用地膜覆盖育苗。
五、土壤肥料
【土壤】1959年,第一次土壤普查共13个土种。水田10个土种,面积分别以马肝土、白泥土、黑泥土居一、二、三位;旱地7个土种,面积以马肝土居首,沙土次之,黄土再次之。
1985年底完成第二次土壤普查,6个土类:红壤、黄棕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其中水稻土是主要耕种土壤,覆域广泛,分布各乡镇,占耕地的78%;潮土(俗称夜潮土),是主要旱作土壤,分布在中沟芦滩至荻港大庆圩的沿江冲积平原,赤沙、马坝河流沿岸亦有零星分布;红壤耕地2。50万亩;石灰土耕地6843亩;紫色土和黄棕壤耕地极少。
土壤养分含量大体为有机质,含氮较丰富,钾量中等,磷量不足。
低产土壤有三类:(1)潜育型水稻土,多分布山丘沟谷或平原低洼地段,经常处于渍水状态,质地粘重,耕性差,适耕期短,面积20。4万亩,占水稻土类的49%;(2)淀浆板结型水稻土,共2。3万亩,占水田的5。7%,主要分布在黄浒、孙村、新港、峨山、环城、马坝、新林、浮山、荻港等地岗畔及上冲田,有机质少,粉砂含量高,淀浆板结,保肥能力差,作物根系难以生长;(3)漏肥沙质土,共2。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5%,小洲、保定、高安、三山、孙村分布较多,土体结构不良,砂砾含量高,保肥性差,肥力低。
传统方法用挑塘泥,增施土杂肥改良低产土壤。60年代推行种绿肥、种午季,增施暖性肥料,改造沤水田、冷浸田;对淀板白泥田采取深耕、增施有机肥料、防止水土流失等方法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对质地粘重的死马肚与飞砂土采用搀客土、施人畜粪、秸杆还田和压青等方法,增加有机质,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造潜育土与农田基本建设结合,逐步建立完整的排灌系统,降低地下水位,使之脱潜脱沼,对长期“肥稻稻”的种植方式进行调整改制,推广午季粮油下圩田,水旱轮作,科学管理,合理施肥,改良土壤,综合治理,今已有高产稳产土壤2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5。5%,其中高产肥沃的水稻土12。2万亩。
第一次土壤普查情况

【肥料】农家肥料:人粪尿、厩肥、土杂肥、塘泥、沼气发酵沤肥、农作物秸杆、熏土、垃圾、草木灰、饼肥;
绿肥:红花草(紫云英)、泥豆、蚕豆、大麦、柽麻及各种青蒿类野生绿肥;
化学肥料:碳酸氢铵、过磷酸钙、复合肥、氨水、尿素。
其它肥料:石灰、泥碳、酿酒废水、生活污水等。
民国时期使用农家肥。50年代开展小规模积肥运动,推广秧田烧牛粪包子,进行“家土换野土”、“旧灶换新灶”、铲草皮、挑塘泥等积肥造肥运动。1958年推行土法生产细菌肥料、颗粒肥和土化肥,70年代推广稻草还田、田头窖、积制草塘泥,其中稻草还田效益较好,沿用至今,1986年稻草还田面积占双晚稻面积的60%。
50年代绿肥种植面积不足2万亩,多为红花草,鲜草一般亩产1500公斤左右,群众多在春季砍割绿肥,俗称“打秧草”。60年代后期,扩大以红花草为主的绿肥种植面积,年均种10万亩以上。1975年种植17。8万亩,鲜草产量每亩2000公斤。70年代3次推广红(绿)萍养殖作肥料。1978年后,采集野生绿肥逐渐减少,绿肥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86年种植绿肥7。8万亩。
1947年,进口美国产硝酸铵20吨在县内推广使用。1951年始用硫酸铵,1958年始用磷矿粉。50年代亩均施化肥1公斤。1963年使用氨水,1965年使用过磷酸钙,60年代年均亩施化肥7公斤,70年代化肥种类增多,氮肥有碳酸氢铵、硫酸铵、尿素、硝酸铵、石灰氮、氨水,磷肥有过磷酸钙,钾肥有氯化钾,氮肥改单一追肥为基肥、追肥并用,并推广化肥深施技术,磷肥改撒施为与农家肥混合堆制后施用。年均亩施27公斤,多数生产队以化肥为主,辅之以农家肥和绿肥;化肥中习惯以氮肥为主,农田中氮、磷、钾养分不协调现象渐为突出。80年代初,高含量、多元素化肥需求增加,年均亩施75公斤,微量元素肥料开始使用。农业部门推广配方施肥,改变土壤缺磷少钾,氮、磷、钾肥施用比例失调状况,提高肥料经济效益。1985年,多点、多作物试验配方施肥,其结果较普通施肥方法,水稻亩增产41。1公斤,棉花亩增产16。3公斤。
50年代中后期,推广在豆科作物中应用根瘤菌播种,70年代初推广“5406”菌肥、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920)、亚硫酸氢钠、卅烷醇等。
1986年,合计施用化肥30849。6吨,其中氮肥21416。5吨(氨水12。2吨,碳铵18903。3吨,尿素2491吨),磷肥7316。7吨,钾肥171。6吨,复合肥1944。8吨。
六、植物保护
【主要病虫害】民国时发现有白叶枯病、稻瘟病、麦类黑穗病以及蝗虫、螟虫、稻苞虫等。
50年代发现有白叶枯病、麦锈病、螟虫、稻苞虫、麦粘虫、棉蚜、红铃虫等。60年代发现病虫种类增多,除上述病虫外,尚有小麦赤霉病、棉花枯萎病、稻纵卷叶螟、棉铃虫、红蜘蛛。70年代,蝗虫、麦粘虫减少,其它病虫增多。80年代水稻有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三化螟、二化螟、褐稻虱、白背飞虱、稻蓟马、稻苞虫、稻叶蝉、稻纵卷叶螟;麦类有赤霉病、白粉病、腥黑穗病、毒麦(检疫性草害)、麦蚜虫、线虫;棉花有炭疽病、立枯病、棉枯萎病、红叶茎枯病、棉蚜、棉铃虫、红蜘蛛、棉叶蝉、盲椿象、小地老虎、斜纹夜蛾;油菜有霜霉病、菌核病、菜蚜、菜青虫。
【植保措施】病虫测报:建国后,农业部门定人专管植保工作,多次组织大规模防治农作物病虫害。1962年建立县病虫测报站,1970年改测报站为县植保植检站,先后建立县、乡、村三级病虫测报防治网,开展植物检疫,发布病虫预报,并指导防治。
人工防治:民国时就有烧田塝、铲田埂、冬耕灭茬及轮作换茬等习惯,可抑制病虫危害;50年代推行挖稻茬、铲田埂,实行田埂“三面光”;70年代调整作物布局,推迟单季稻播种、栽插时间,推广棉花整枝打老叶,选用抗菌抗病品种。同时采用人工捕捉害虫,1973年,小洲公社插柳条38。5万把,捕杀蛾子43。5万只,人工捕捉幼虫650万只。今人工防治主要是摘除水稻螟虫卵块与棉花的虫花,捕捉小地老虎、棉铃虫、稻苞虫、蜗牛,拔病株,除病叶,打捞菌核等,年人工防治面积10万亩。
化学防治:50年代初使用石硫合剂、波尔多液、西力生、赛力散等药剂,稍后使用“666”、“223”等有机氯杀虫剂。60年代使用“1059”、“1605”等高效有机磷广谱杀虫剂。70年代使用农药为防治病虫害主要手段,农药品种达数十种。
生物防治:1974年使用杀蝗杆菌防治稻苞虫,防治面积7000亩。1977——1979年,推行稻田养鸭,放鸭食虫面积10余万亩。1979年,保定农科站饲养瓢虫、草蛉、螳螂等害虫天敌,释放于棉田捕捉害虫。80年代推广以菌治菌,用井岗霉素防治稻纹枯病,1986年,销售井岗霉素11吨,防治面积9万亩。
物理机械防治:民国时期有晒种、风选等。建国后推行泥、盐水(政府低价计划供应浸种用盐)浸种,开水烫种,“三开一凉”浸种。50年代末,采用煤油灯、桅灯诱蛾,70年代使用白炽灯、黑光灯、晶体黑光灯、高压灭蛾灯等点灯蛾灭蛾。
综合防治:70年代以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落实农业、药剂等多种防治相结合的技术措施(如选用抗性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放宽防治指标、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有效地降低病虫的危害程度。综合防治,每年增产粮食约5500吨,减少农药成本约13。8万元,并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农产品污染和人畜中毒事故。1986年,水稻、棉花综合防治面积20万亩。
几个年份化学农药销售使用情况

七、其它作物
【蔬菜】民国时,蔬菜品种较少,种植面积不大。建国后,尤以70年代以后引进较多。至1986年,蔬菜品种已有10个类型,计百余种。
白菜类:结球白菜、普通白菜、结球甘蓝、芥菜、花椰菜、春白菜、苤蓝、菜苔、菊花心;
直根类:萝卜、胡萝卜、芜菁;
茄果类:茄子、辣椒、西红柿;
瓜类:黄瓜、南瓜、冬瓜、丝瓜、瓠瓜、笋瓜、苦瓜、菜瓜、地瓜等;
豆类:四季豆、豇豆、扁豆、毛豆、豌豆、蚕豆、刀豆;
葱蒜类:韭菜、大葱、蒜苗、洋葱;
薯芋类:马铃薯、生姜、芋艿;
绿叶菜类:菠菜、芹菜、苋菜、莴苣、茼蒿、芫荽;
水生菜类:藕、菱角、荸荠、茭白、菱角菜、鸡头菜;
多年生菜类:金针、竹笋、香椿;
此外尚有食用菌类和野生蔬菜蘑菇、稆蒿、荠菜等。
50年代政府组织菜农生产蔬菜,并发动农民利用自留地生产蔬菜,做到自给有余。60年代后期,强调粮食生产,蔬菜面积减少,年均4万亩,总产5万吨。70年代初,视自留地生产蔬菜为“资本主义尾巴”,予以抑制,年种植不足4万亩,年产6万吨左右。1978年,发展商品蔬菜,年种植5万亩以上,总产10万吨以上。
蔬菜种植主要分布在城关、环城、保定、小洲、高安、三山、峨山、中沟等地。1980年,保定、小洲因地制宜,应用科学技术,发展蔬菜生产,成为本县商品蔬菜生产基地,通过三山蔬菜批发市场,外销洋葱、大蒜、马铃薯、西红柿、辣椒、冬瓜、大白菜等3万吨以上。1986年,国有蔬菜基地786亩,分布在城关、荻港、峨山、环城、园艺场五处,专业菜农2500余人。因城镇建设占用菜地较多,今城关附近蔬菜地面积比1978年减少近三分之一,部分菜农改事其它产业。
【瓜果】瓜类有西瓜、香瓜。西瓜原为地方品种,60年代引入“华东24”,70年代引入“密宝”,80年代引入新澄、密光两个杂交组合,1986年引入新澄。沿江洲区和丘陵区种植较多,主要分布在中沟、小洲、三山、平铺、横山、峨山、马坝等地。1979年种植1057亩;1986年种植5464亩,总产7318吨。香瓜多属本地土种,按皮色分青、黄、灰、白四种,零星种植,1986年种植935亩,总产1152吨。
水果:民国时,果树多分布在丘陵低山区,50年代,国营林场、社队林场成片栽植果树,1957年引入明月梨,为当家品种,1982年引入康拜尔早生葡萄,1984年引入巨峰葡萄,1985年引入浙江黄桃和温州蜜桔,今品种有梨、枣、桃、李、杏、柿、苹果、葡萄、石榴、樱桃及少量花红、枇杷、山楂、无花果等。1952年,种植600余亩,产量437吨,1954年产量343吨,桃枣为大宗,杏、柿、李次之。1958年,建集体园艺场8个,果园面积4000亩,1962年130亩。1971年大办林场,次年果园6071亩,1975年1968亩。1979年后,农户亦成片栽植果树,发展果品生产。1986年,果园和零星果树面积1600余亩,年产水果274吨,其中梨子产量为最,枣、桃、李、柿次之。
【茶叶】民国时,茶园主要分布芦南、浮山、孙村、旧县、荻港,品种为槠叶种。民国8年,茶园213亩,产茶21.3担;民国19年,产80担;1950年,茶园1393亩,产17。5吨。1955年产54吨。70年代,54处茶园分布于15个公社的51个大队及县园艺场。1970年茶园2323亩;1974年5400亩,1976年产72。5吨;1980年产101吨;1982年,县园艺场、枫墩新辟一批福鼎大白茶茶园。1986年茶园7104亩,产量130。4吨。
【蚕桑】植桑:为湖桑类型,多湖桑、青阳桑,少量泾县大叶辫。民国8年,桑园95亩。建国后,政府贷放桑苗,1955年辟桑园100多亩,1958年增至1173亩,其中浮山公社桑园约占40%。60年代初毁桑种粮,1963年桑园30亩。1966年引入湖桑良种苗175株,是年桑园2143亩,1972——1977年,年有桑园仅百亩左右。1976——1979年,在马坝、库山等林场育桑苗120万株。1981——1982年栽桑58万株,引入200株大叶辫。1986年,桑园面积365亩。
蚕茧:民国时期,自制自养“浙新园”、“苏新园”、“三黄”和“金黄”等蚕种。今有华九×瀛翰、东34×603、合成×754(均为正反交)等蚕种。民国元年,范冲(今环城乡)凤正泰创办丝织业,年制丝22。5公斤,销往南京等地。民国8年,全县总产8吨,民国15年为8。50吨,民国17年11。5吨,民国26年后产茧渐少。1954年产茧800公斤,1968年产茧11吨,为历史最高水平;70至80年代,年均茧产量2~2。50吨左右,最少为650公斤(1972年),1986年蚕茧产量1。20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