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三节 引水工程
一、山河
1950——1986年,全县陆续开挖撇洪山河26条,总长113公里,撇洪面积达254平方公里。因工程质量多未能达到设计标准,故撇洪效益不甚显著,尚待续修。
①万里山河属黄浒乡五联圩撇洪工程,1958年开挖,1966年续建,1970年竣工,全长6200米。河床底宽10米,埂高4米,最大过水深3。4米,撇洪面积11。63平方公里。1983年汛期,在日降雨量150毫米的情况下安全渡汛。
②象山山河属黄浒乡五联圩撇洪工程,撇洪面积4平方公里,1970年建,全长6000米,河床底宽3。5米。该工程除撇洪外,兼作王坝、旧树站的抗旱引水渠。1983年汛期安全渡汛。
③新平山河属大有、永庆两圩的撇洪工程,横跨新林、平铺两乡。撇洪面积38。3平方公里,上起新林铺,下至平铺乡叶家坝,流入漳河,全长6500米。1950年始建时,自平铺新牌楼至分界山,长仅600米,由永庆圩单独承建;1956、1958年先后延伸到朱家坝和新林金家村,由新林、平铺两乡共同开挖,共完成土方23万方。竣工后,基本上疏通了永庆、大有圩的部分山水入圩,但因工程缺乏整体规划,施工时又未达到设计标准,1983、1984年汛期山河埂均溃口,造成大有、永庆两圩严重内涝,苏伍滩农场涝情尤甚。
④芦南山河属芦南圩撇洪工程,上自和岭桥,下至小龙口,河长7200米,流入长江,撇洪面积18。36平方公里,河底宽6。5米。始建于民国15年,由南圩地主雇工开挖,自徐圩
至小龙口,长仅500米;1955年友联农业社续建,延伸2500米至周冲;1958年又续伸到和岭桥。从此该山河既能撇山洪,又能沿山冲筑坝,拦蓄山水,灌溉农田。因堤埂单薄,汛期多处出险。山河上有杨梅冲、和尚岭两座水库,容水量约一百万立方米。
⑤桂港山河属保大圩主要撇洪工程,跨横山、峨桥两个乡镇。起源于茨园山脚,流经峨桥乡的梅山、桂港、茶亭等村,过周家大滩入峨溪河。撇洪面积4。61平方公里,全长6400米,河底宽4米。1958年由峨桥公社的茶亭、梅山、桂港等部分生产队合挖,1965年向上游延伸,增开枣园山河,长3900米;1975年横山公社又增开南山山河,长1800米,两条山河与桂港山河汇流。因多处未达到设计标准,1979、1983年汛期,洪水漫堤溃口,造成圩内大片内涝。后经几年整修,仍未根除隐患。
⑥西山河起自新港镇磕山村,至芦南乡徐圩蜈蚣山出口,流入长江,全长7800米。河底宽18米,撇洪面积19。52平方公里。1976年冬,由高安、新港、芦南、马坝、保定、横山、三山、小洲8个公社合建。历时两个冬春,共完成石方110万方。同时兴建地下涵1座,公路桥2座,农拖桥3座,国家总投资28。7万元。十多年来,这一工程在撇洪方面虽起了一定作用,但因马塘山脊一带土质松软,加上施工时未按计划断面开挖,每逢汛期,山洪暴发,塌方严重,河床易于淤塞,难以充分发挥应有效益。
⑦东山河位于县城东部山丘区,起自新林乡官塘村荷花岭,流经浮山,至新淮乡崔山村出口入漳河。河长5000米,河底宽5——16米,撇洪面积114.22平方公里。1976年冬,由新林、浮山、新淮3个公社合挖,累计完成土方67万方,同时兴建地下涵5座,人行桥2座,农拖桥3座,国家总投资36。7万元。因切岭工程艰巨,河道多处梗阻,于1979年停工。
其他12道小型山河列表如下:

二、斗门涵闸
民国年间,全县共有斗门涵闸233座,其过水流量一般仅1——10立方米/秒,多为条石圬工涵闸,木板闸门结构,主要用于圩区排灌引水。由于年久失修,漏水较多,极易出险。建国后,在联圩、并圩中,拆除了部分老斗门,更新和兴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涵闸斗门186座,其中过水量在100——1000立方米/秒的有峨桥闸、焦湾闸两座,10——100立方米/秒的有高安闸、螃蟹矶闸、小龙口闸、上江坝闸、亮斗门闸、泊口闸和叶家坝闸7座。
①都斗门位于中沟乡铁塔村漳河大堤。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清雍正三年(1725)被洪水冲毁,经乾隆十年(1745)、道光三年(1823)两次重修。后因迭遭大水、仓内梁断,闸板难上,咸丰五年(1855)大修。1966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闸孔宽2米,高2。2米,闸身长40米,用5吨启闭机、手电两种方式启闭闸门。受益农田0。55万亩,利及三山、中沟、峨桥3个乡镇,为保大圩重点涵闸之一。
②亮斗门位于新林乡大有圩和漳河大堤上渡口。始建于清代末年。1954年大水后重修,为圬工老式斗门,孔径高2。6米,宽1。6米。1970年改建为闸孔径4×3米的涵洞式水闸,钢筋混凝土结构,闸身长24米。防洪控制面积14。96平方公里,排灌效益1。43万亩,其中排涝0。78万亩,灌溉0。45万亩。1983年汛期,因山洪暴发,外河水顶托,曾发生闸门关闭失误,导致内涝。当年冬修时,改建闸门,并延长闸身,总造价8。9万元。
③江斗门位于荻港镇庆大圩江堤。1969年兴建,孔径1。6×1。6米,闸身长50米,闸底高程5。5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安装5吨启闭式启闭机1台,总造价5。1万元,受益面积0。38万亩。
④峨桥闸位于峨桥乡漳河大堤之上,为峨溪河防洪控制工程。1970年冬兴建,1971年夏竣工。闸有4孔,单孔宽5米,高6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卷扬式启闭机。单孔流量189立方米/秒,总造价40万元。工程效益联接了保大圩与丰裕圩的漳河大堤,成为浮山、新淮两乡通往县城的公路桥梁,控制了峨溪河流域169。3平方公里的防洪面积。既能防止漳河倒灌,又能引漳河水灌溉,还可蓄峨溪河水养鱼、行船,经济效益显著。
⑤泊口闸位于浮山乡门楼圩漳河大堤的泊口河出口处,为泊口河控制闸。民国11年建,闸身长6。5米,因年久失修,闸底淘空,1952年重修。196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闸身为18。5米,孔高为5。5米,宽3米,后随圩堤培宽加高,1974年将闸身延长至15米,安装10吨手电两用启闭机一台,防洪控制面积为33。75平方公里。
⑥高安闸位于高安圩长江大堤之上,为高安河控制工程,始建于1945年,条石圬工结构,因工程质量低劣,建成后仅使用10年,闸身就损坏不堪。1960年重建为条石拱形结构,闸底板高程5。5米,孔径5。1×3。3米,闸身长30米,安装10吨手电两用启闭机1台,随着江堤加高培厚。1983年将闸身增长至24米,总投资19万元,防洪控制面积为24平方公里,旱年还可引江水灌溉农田。
⑦螃蟹矶闸位于中沟乡螃蟹矶大堤,为龙窝湖排灌控制工程。1961年兴建,闸体为二孔,单孔宽3米,高4。2米;进口底板高程5。5米,闸身长22米,钢筋混凝土结构。随着螃蟹矶大堤的培宽,1979年将闸身增长至30米,安装15吨手电两用启闭机2台,工程造价17。1万元。
⑧上江坝闸位于保定、高安两圩江堤交界处,1979年秋建成,闸孔二孔,单孔径2。5×2。5米,闸底板高程5。5米,闸身长6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装配10吨手电两用启闭机2台,总造价19。85万元。旱时可直接引江水入横山河和龙窝湖,汛期可引洪入江,防洪灌溉面积8。4万亩。
⑨焦湾闸位于保定乡焦湾,横山河与小江交界处,为上江坝闸的“姐妹工程”,1982年10月兴建,次年冬竣工,闸体三孔,单孔径5×5米,经水流量152。6立方米/秒,闸底高程5。5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总造价为42。52万元。这一工程对于拦截江水入河,排泄横山河洪水入江,减轻龙窝湖堤岸防洪压力,拦蓄横山河水解决马坝、横山、高安等乡镇的抗旱用水都有显著效益。
⑩中沟闸位于芜青路中沟乡地段,距三山镇4公里,属保大圩排水控制闸,始建于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遭日军炮击,闸墙震裂,1955年重修,孔径2。5×2。4米,闸身长17米,底板高程6。4米,钢筋混凝土结构,造价3。36万元,排灌面积0。5万亩。
裕民闸位于高安乡谷河出口处,为高安圩排灌控制工程。1952年建成,闸孔径2×2米,闸身长19。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总造价5。21万元,排灌面积2万亩。
保定坝闸位于黄浒乡五联圩堤上,属五联圩排灌控制工程。1953年建,为重力式圬工结构闸,孔径3×1。6米,排涝面积0。8万亩,灌溉面积1万亩,造价4。33万元。
联圩闸位于永庆、大有两圩的漳河堤交界处。1959年冬初建,为直径1米涵管,1964年改建为单孔圬工结构控制闸,孔径3×1。8米。该工程建成后,大有、永庆两圩的漳河堤联成一体,缩短了防洪堤线,控制住圩内沟港水位。
叶家坝闸位于平铺乡永庆圩、漳河圩首端,属新平山河控制闸,1962年兴建,八孔圬工结构,单孔宽2米,高2。8米,底板高程12。4米,闸门为葫芦启闭,防洪面积为28.9平方公里。
1950——1986年,全县陆续开挖撇洪山河26条,总长113公里,撇洪面积达254平方公里。因工程质量多未能达到设计标准,故撇洪效益不甚显著,尚待续修。
①万里山河属黄浒乡五联圩撇洪工程,1958年开挖,1966年续建,1970年竣工,全长6200米。河床底宽10米,埂高4米,最大过水深3。4米,撇洪面积11。63平方公里。1983年汛期,在日降雨量150毫米的情况下安全渡汛。
②象山山河属黄浒乡五联圩撇洪工程,撇洪面积4平方公里,1970年建,全长6000米,河床底宽3。5米。该工程除撇洪外,兼作王坝、旧树站的抗旱引水渠。1983年汛期安全渡汛。
③新平山河属大有、永庆两圩的撇洪工程,横跨新林、平铺两乡。撇洪面积38。3平方公里,上起新林铺,下至平铺乡叶家坝,流入漳河,全长6500米。1950年始建时,自平铺新牌楼至分界山,长仅600米,由永庆圩单独承建;1956、1958年先后延伸到朱家坝和新林金家村,由新林、平铺两乡共同开挖,共完成土方23万方。竣工后,基本上疏通了永庆、大有圩的部分山水入圩,但因工程缺乏整体规划,施工时又未达到设计标准,1983、1984年汛期山河埂均溃口,造成大有、永庆两圩严重内涝,苏伍滩农场涝情尤甚。
④芦南山河属芦南圩撇洪工程,上自和岭桥,下至小龙口,河长7200米,流入长江,撇洪面积18。36平方公里,河底宽6。5米。始建于民国15年,由南圩地主雇工开挖,自徐圩

⑤桂港山河属保大圩主要撇洪工程,跨横山、峨桥两个乡镇。起源于茨园山脚,流经峨桥乡的梅山、桂港、茶亭等村,过周家大滩入峨溪河。撇洪面积4。61平方公里,全长6400米,河底宽4米。1958年由峨桥公社的茶亭、梅山、桂港等部分生产队合挖,1965年向上游延伸,增开枣园山河,长3900米;1975年横山公社又增开南山山河,长1800米,两条山河与桂港山河汇流。因多处未达到设计标准,1979、1983年汛期,洪水漫堤溃口,造成圩内大片内涝。后经几年整修,仍未根除隐患。
⑥西山河起自新港镇磕山村,至芦南乡徐圩蜈蚣山出口,流入长江,全长7800米。河底宽18米,撇洪面积19。52平方公里。1976年冬,由高安、新港、芦南、马坝、保定、横山、三山、小洲8个公社合建。历时两个冬春,共完成石方110万方。同时兴建地下涵1座,公路桥2座,农拖桥3座,国家总投资28。7万元。十多年来,这一工程在撇洪方面虽起了一定作用,但因马塘山脊一带土质松软,加上施工时未按计划断面开挖,每逢汛期,山洪暴发,塌方严重,河床易于淤塞,难以充分发挥应有效益。
⑦东山河位于县城东部山丘区,起自新林乡官塘村荷花岭,流经浮山,至新淮乡崔山村出口入漳河。河长5000米,河底宽5——16米,撇洪面积114.22平方公里。1976年冬,由新林、浮山、新淮3个公社合挖,累计完成土方67万方,同时兴建地下涵5座,人行桥2座,农拖桥3座,国家总投资36。7万元。因切岭工程艰巨,河道多处梗阻,于1979年停工。
其他12道小型山河列表如下:

二、斗门涵闸
民国年间,全县共有斗门涵闸233座,其过水流量一般仅1——10立方米/秒,多为条石圬工涵闸,木板闸门结构,主要用于圩区排灌引水。由于年久失修,漏水较多,极易出险。建国后,在联圩、并圩中,拆除了部分老斗门,更新和兴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涵闸斗门186座,其中过水量在100——1000立方米/秒的有峨桥闸、焦湾闸两座,10——100立方米/秒的有高安闸、螃蟹矶闸、小龙口闸、上江坝闸、亮斗门闸、泊口闸和叶家坝闸7座。
①都斗门位于中沟乡铁塔村漳河大堤。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清雍正三年(1725)被洪水冲毁,经乾隆十年(1745)、道光三年(1823)两次重修。后因迭遭大水、仓内梁断,闸板难上,咸丰五年(1855)大修。1966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闸孔宽2米,高2。2米,闸身长40米,用5吨启闭机、手电两种方式启闭闸门。受益农田0。55万亩,利及三山、中沟、峨桥3个乡镇,为保大圩重点涵闸之一。
②亮斗门位于新林乡大有圩和漳河大堤上渡口。始建于清代末年。1954年大水后重修,为圬工老式斗门,孔径高2。6米,宽1。6米。1970年改建为闸孔径4×3米的涵洞式水闸,钢筋混凝土结构,闸身长24米。防洪控制面积14。96平方公里,排灌效益1。43万亩,其中排涝0。78万亩,灌溉0。45万亩。1983年汛期,因山洪暴发,外河水顶托,曾发生闸门关闭失误,导致内涝。当年冬修时,改建闸门,并延长闸身,总造价8。9万元。
③江斗门位于荻港镇庆大圩江堤。1969年兴建,孔径1。6×1。6米,闸身长50米,闸底高程5。5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安装5吨启闭式启闭机1台,总造价5。1万元,受益面积0。38万亩。
④峨桥闸位于峨桥乡漳河大堤之上,为峨溪河防洪控制工程。1970年冬兴建,1971年夏竣工。闸有4孔,单孔宽5米,高6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卷扬式启闭机。单孔流量189立方米/秒,总造价40万元。工程效益联接了保大圩与丰裕圩的漳河大堤,成为浮山、新淮两乡通往县城的公路桥梁,控制了峨溪河流域169。3平方公里的防洪面积。既能防止漳河倒灌,又能引漳河水灌溉,还可蓄峨溪河水养鱼、行船,经济效益显著。
⑤泊口闸位于浮山乡门楼圩漳河大堤的泊口河出口处,为泊口河控制闸。民国11年建,闸身长6。5米,因年久失修,闸底淘空,1952年重修。196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闸身为18。5米,孔高为5。5米,宽3米,后随圩堤培宽加高,1974年将闸身延长至15米,安装10吨手电两用启闭机一台,防洪控制面积为33。75平方公里。
⑥高安闸位于高安圩长江大堤之上,为高安河控制工程,始建于1945年,条石圬工结构,因工程质量低劣,建成后仅使用10年,闸身就损坏不堪。1960年重建为条石拱形结构,闸底板高程5。5米,孔径5。1×3。3米,闸身长30米,安装10吨手电两用启闭机1台,随着江堤加高培厚。1983年将闸身增长至24米,总投资19万元,防洪控制面积为24平方公里,旱年还可引江水灌溉农田。
⑦螃蟹矶闸位于中沟乡螃蟹矶大堤,为龙窝湖排灌控制工程。1961年兴建,闸体为二孔,单孔宽3米,高4。2米;进口底板高程5。5米,闸身长22米,钢筋混凝土结构。随着螃蟹矶大堤的培宽,1979年将闸身增长至30米,安装15吨手电两用启闭机2台,工程造价17。1万元。
⑧上江坝闸位于保定、高安两圩江堤交界处,1979年秋建成,闸孔二孔,单孔径2。5×2。5米,闸底板高程5。5米,闸身长6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装配10吨手电两用启闭机2台,总造价19。85万元。旱时可直接引江水入横山河和龙窝湖,汛期可引洪入江,防洪灌溉面积8。4万亩。
⑨焦湾闸位于保定乡焦湾,横山河与小江交界处,为上江坝闸的“姐妹工程”,1982年10月兴建,次年冬竣工,闸体三孔,单孔径5×5米,经水流量152。6立方米/秒,闸底高程5。5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总造价为42。52万元。这一工程对于拦截江水入河,排泄横山河洪水入江,减轻龙窝湖堤岸防洪压力,拦蓄横山河水解决马坝、横山、高安等乡镇的抗旱用水都有显著效益。
⑩中沟闸位于芜青路中沟乡地段,距三山镇4公里,属保大圩排水控制闸,始建于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遭日军炮击,闸墙震裂,1955年重修,孔径2。5×2。4米,闸身长17米,底板高程6。4米,钢筋混凝土结构,造价3。36万元,排灌面积0。5万亩。
裕民闸位于高安乡谷河出口处,为高安圩排灌控制工程。1952年建成,闸孔径2×2米,闸身长19。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总造价5。21万元,排灌面积2万亩。
保定坝闸位于黄浒乡五联圩堤上,属五联圩排灌控制工程。1953年建,为重力式圬工结构闸,孔径3×1。6米,排涝面积0。8万亩,灌溉面积1万亩,造价4。33万元。
联圩闸位于永庆、大有两圩的漳河堤交界处。1959年冬初建,为直径1米涵管,1964年改建为单孔圬工结构控制闸,孔径3×1。8米。该工程建成后,大有、永庆两圩的漳河堤联成一体,缩短了防洪堤线,控制住圩内沟港水位。
叶家坝闸位于平铺乡永庆圩、漳河圩首端,属新平山河控制闸,1962年兴建,八孔圬工结构,单孔宽2米,高2。8米,底板高程12。4米,闸门为葫芦启闭,防洪面积为28.9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