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集镇建设
【荻港镇建设】荻港镇濒临长江,黄浒河穿镇而过。三国时即为商埠。明清两代历为官署驻地和兵防重地,镇内房屋多数建筑古朴,砖木结构,粉墙灰瓦,有骑楼、翘角、马头墙,除居民住宅和商店门铺,尚有庵观寺庙祠堂20余座。民国时期,商业贸易繁荣,抗日战争时期,屡遭日军破坏。1986年,镇区面积1.917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717平方公里。1985年房屋普查,镇属房屋建筑面积210553平方米,其中公产房19030平方米,全民产房33049平方米,集体产房69309平方米,私有产房89077平方米,其他产权房88平方米。用于住宅、工业交通、商业、教育、卫生、文娱、办公和其它用房的房屋,分别占房屋建筑总面积的57%、23%、12%、4%、1%、2%和1%。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1911平方米,砖混结构60981平方米,砖木结构144845平方米,其它结构2816平方米;2至3层楼房56845平方米,4至6层楼房2615平方米。
1986年,荻港镇实有房屋建筑面积221353平方米,其中房管部门直管房19030平方米,各单位自管房102446平方米,私有房屋99877平方米。年末实有住宅建筑面积131608平方米,新建房屋竣工建筑面积10800平方米,人均住宅使用面积11。83平方米,居住面积6。29平方米。
民国时期,主要街道有德远、下街、中街、上街、南桥街。街道石板条铺设,宽3~5米左右,路面坎坷,机动车辆不能入市。1972年,整理翻修主要街道,石板路改为混凝土路,全长1公里。1973年,凤凰山路由3米拓宽到6米,1981年,将凤凰山路荷花塘段路基裁弯取直;1985年再次拓宽凤凰山路至7米,全长570米,混凝土路面。1973至1977年,发动全镇居民,填平德胜河,建设新街道,共填充土石方12万立方米;1981年5月整修路基;1983年冬铺筑混凝土路面,次年7月竣工,新街道全长600米,宽40米,名为“渡江路”。至1986年,渡江路两侧已建成3层以上楼房十数幢。1973年,新建黄山路,当年完工720米,与荻(港)繁(昌)公路衔接,路宽7米,砂石路面,1984年5月续建,延长路线,拓宽路面,八月竣工,全线混凝土路面。新路全长1470米,宽14米。至1986年,荻港镇街道12条,道路长度6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道路5。5公里,巷道8条,全长700米。
1957年,从桃冲铁矿江边码头延伸6。3千伏输电线路至红星剧场,开荻港电灯照明之始。1964年在主要道路安装路灯,1986年路灯40盏。
居民历来饮用江水。1963年,镇合作商店在下街头江岸建水泵房,装机容量1。7千瓦,安装水管500米,供饮食和水作业生产用。同时在中街设一售水站,无过滤澄清设备。1975年,镇电管所和城建会合资筹建自来水站,次年铺设自来水管,街道设8个售水站,水源由上海海运局荻港修船厂凤凰山水厂供给。1981年该厂设备全部移交荻港镇使用。1986年,自来水主管道长2。5公里,年供水量17万吨,人均日生活用水量40升。
镇区老街道有阴沟、窨井等排水设施,下水道结构为砖砌和石砌,排水系统雨污合流,排入荷花塘、黄浒河和长江。1972年,整修老街道下水道;新建渡江路,同时铺筑长600米,高1。25米,宽1米的下水道,底壁俱为砖石水泥砌成,水柜13个。1986年,镇内下水道总长度2公里,日排污水400吨,其中生活污水240吨。
镇区江岸线1800米,汛期水位若达12。5米,街道便有水淹之患。1900至1969年汛期,街道上水31次。1971年,街道群众投资献工,自黄坝至石料矿码头,筑长1700米、高5米、宽3米的荻浦圩堤;自石料矿码头至德远桥下街头,筑长400米、高4米的水泥青石防洪墙。1983年7月,各单位划段承包土方任务,在原有圩堤及防洪墙基础上加建1。5米高于墙,使镇内在荻港长江水位15米下安然无虞。1986年,镇防洪堤长度2。2公里。
镇内公厕,除各单位自建,环卫部门建9座。1986年,环卫工人14人,日清运垃圾10余吨。
1983年,新街16个街心花圃种上绿化树,1985年,栽插樟木、法梧、冬青等树木2000余棵。园林绿地面积2。3公顷,道路绿化覆盖面积4。1公顷,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1。54平方米。
荻港自古即得舟楫之利。1918年,芜湖泰昌轮船公司客班小轮往返芜湖安庆之间,中途停靠荻港,是年桃冲裕繁铁矿在下街建矿石专用码头,开繁昌水上轮船客货运输之始。1983年,集资5。5万元,建造渡轮一艘,供荻港与对江无为县村民往来渡江之用。建国后至1986年,江边共修筑建客货运码头15座。黄浒河可季节性通航。公路交通始于1939年,荻港至望江垄的简易公路,分别长7。5公里和7公里,主要用于军事运输。建国后,修建荻港至繁昌、荻港至新港两条公路,分别长25公里和12。3公里,沥青路面,并可与芜青、芜铜干线相通。1986年,荻港镇公共交通每天有往返客运班车30余班次。
荻港至桃冲,有专用铁路,主要运输铁精粉。
【新港镇建设】新港镇濒临长江,南唐升元元年(937)至明朝天顺元年(1457)为县治。古县城建筑曾初具规模,县治迁徙后几经兴衰。1986年,集镇面积1。29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0。35平方公里。
1985年房屋普查,新港镇属各类房屋建筑总面积140166平方米,其中公产房10352平方米,全民产房55407平方米,集体产房35767平方米,私有产房38640平方米。用于住宅、工业交通、商业、教育卫生、文娱、办公的房屋分别占房屋建筑总面积的52。5%、34%、7%、4%、1%、1。5%。房屋建成年份,1949年以前24355平方米,50年代8458平方米,60年代14624平方米,70年代58783平方米,80年代34306平方米。房屋结构:砖混结构61199平方米,砖木结构76137平方米,其它结构2830平方米。平房126895平方米,楼房13271平方米。
1986年,实有房屋建筑面积141286平方米,其中房管部门直管房10352平方米,各单位自管房91174平方米,私有房39763平方米。年末实有住宅建筑面积76457平方米,其中房管部门直管5250平方米,各单位自管32574平方米,私有住宅38633平方米。是年新建房屋建筑面积1123平方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2。32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6。79平方米。
民国时期,街路4条,巷弄1条:正大街、南后街、南横街、西横街、沈家巷,街宽4米,青石路面,巷宽1。5米,泥沙路面。1950年,南后街和正大街分别改名解放路和鹊江路。1958年“大办钢铁”时,将街道青石条挖起破碎后作为炼铁用料,4条街成泥土路。1973年1月,鹊江路铺设混凝土路面,1984年3月,鹊江路向东延长115米,路面拓宽到5米;是年新建沿江路,东起同和祥锅厂,西至小河口接繁新公路,全长600米,宽5米。1980年,翻修解放路、东横街、西横街,干部群众参加筑路劳动,4个月将3条路改建成混凝土路面。1986年,解放路东端新建街道,长45米,宽17米,混凝土路面,此外新建车站路(汽车站至白骨坟)、河沿路(小河口至老油坊)。1986年,镇内道路长度3。75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道路2。25公里。
1959年12月,马坝至新港35千伏输电线架通,镇内遂通电照明,至1986年,街道路灯30盏。
居民饮用江水和井水,1982年以江水为水源建自来水厂。1986年,供水管道长度3。76公里,供水量14万吨,人均日生活用水量50升。
民国时期,街道下水道通向长江。1976年修建鹊江路,同时筑建高50厘米、宽40厘米砖石结构下水道,1980年修建解放路、东西横街,同时在3条路左侧建高40厘米、宽50厘米下水道。1986年建解放路东段新街道,同时沿街路右侧建宽100厘米、高50厘米下水道。1986年,下水道总长度2公里,日排污水350吨,其中生活污水160吨,排水系统系雨污合流,就近排入长江,镇区防洪堤长度O。7公里。
对外交通以长江水运为主,1986年,每日有轮船航班通往安庆芜湖等地,江边客货运码头10座。1949年,始建简易公路通往繁昌,1958年12月,新建繁(昌)新(港)公路,次年2月通车。1969年增加新港至芜湖长途往返班车。1976年,建新(港)、荻(港)公路,当年通车。1976年,建新(港)横(山)公路,当年通车。
1986年修建公共厕所4座,有环卫工人4人,清扫面积4800平方米,日清运垃圾10余吨。
【三山镇建设】三山镇北依小江,成镇较早。明代曾有人用“日有千人作揖,夜有万盏明灯”的诗句来描述三山码头热闹景象。1986年镇区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0。7平方公里。
1985年房屋普查,镇属各类房屋建筑面积132479平方米,其中公产房8529平方米,全民产房33379平方米,集体产房48799平方米,私有产房41772平方米;用于住宅、工业交通、商业、教育卫生、文娱、办公的房屋分别占总建筑面积的50%、32%、10%、4%、2%、2%。房屋建成年份:1949年以前12026平方米,50年代6614平方米,60年代16018平方米,70年代38280平方米,80年代59541平方米。房屋结构:砖混结构31857平方米,砖木结构96725平方米,其他结构3897平方米;平房101484平方米,楼房27098平方米。
1986年,实有房屋建筑面积141714平方米,其中房管部门直管房8529平方米,各单位自管房82178平方米,私有房屋51007平方米。年末实有住宅建筑面积62448平方米,其中房管部门直管4601平方米,各单位自管16662平方米,私有住宅41185平方米,是年新建房屋竣工面积9235平方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2。51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6。85平方米。
明朝,三山镇只有老街,清朝始有新街,民国时期,增建兴隆街。建国后,芜青公路将三山街道分为南北两部分,北为兴隆街、新街、新后街、下街、鸡窝街,南为老街,街道宽3~4米,总长2公里。建国前,新街由麻石条铺成,其余街道皆泥土碎石路面。街上多平房,少数店面楼房,鸡窝街和下街多草房。1938年,日军侵占三山,拆去部分平房和其它建筑,用以造碉堡、筑工事。抗战胜利后,虽经修缮,未复旧观。1958年拓宽兴隆街,1978年铺筑沥青路面,是年新建新后街通保定大桥。1985年老街铺筑水泥路面,并拓宽老街头一段公路。1986年,新后街长200米,宽10米,沥青路面;兴隆街长270米,宽10米,沥青路面;新街长180米,宽3米,麻石条路面;老街长340米,宽4米,水泥路面;公路长1320米,宽14米,沥青路面;沿河路长820米,宽3米,泥土路面;鸡窝街长350米,宽4米,泥土路面;下街长300米,宽4米,西段水泥、东段碎石路面;三华路长1000米,宽7米,石子路面,其中公路、新后街、兴隆街成为主要商业街道,老街和新街已趋冷落。1986年,镇内道路长度3。94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道路3。12公里。
1962年,街道通电照明,1966年始在新街桥头安装路灯,至1986年,主要街道安装高压汞灯30盏。
新街居民饮用小江水,老街居民饮用池塘水,兴隆街居民饮用大田水。1976年,以小江为水源建自来水厂,水塔建于矶头山上,1978年正式供水。1986年,供水主管道长度3公里,供水量24万吨,日人均生活用水量30升。
街道主要下水道8条:老菜市场经小学至后塘长120米;影剧院经采购站至大田长250米;小学经兴隆街至大田80米;桥头经新街至马头口200米;供销社经桥头至新街20米;新后街中段至新街60米;老弄口至新街40米;兴隆街至后塘50米,后3条已半淤塞和淤塞。此外老街排水为明沟。排水系统为雨污合流,排入小江。1986年,下水道总长度1公里,日排污水160吨,其中生活污水75吨。
集镇防洪堤自油坊沟至隐矶山北麓,全长1公里,堤面宽4米,堤顶高13至13。5米。
清朝和民国时期,镇北小江可通长江,时航运发达,新街小江边为水码头。1958年磅蟹矶拦江造坝,小江航运阻绝,对外交通赖芜青公路干线,1985年,县交通部门增开繁昌、芜湖客运班车,芜湖至繁昌新增22路公共汽车,三山镇为繁昌~芜湖公路大站。本县最大蔬菜批发市场,位于镇西公路边。
1986年建造公厕2座,有环卫工人2人,日清运垃圾10余吨。
【横山镇建设】横山镇横山河穿街而过。1986年镇区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0。72平方公里。
1985年房屋普查,镇内各类房屋建筑面积104808平方米,其中公产房11476平方米,全民产房24687平方米,集体产房17231平方米,私有产房51394平方米,其它产房20平方米;用于住宅、工业交通、商业、教育卫生、文娱和办公的房屋,分别占建筑总面积的64%、10%、18%、4%、2%和2%。
房屋建成年份:1949年以前23997平方米,50年代5929平方米,60年代7034平方米,70年代35605平方米,80年代32243平方米。房屋结构:砖混结构17574平方米,砖木结构79424平方米,其它结构7810平方米,平房89697平方米,楼房15111平方米。
1986年,实有房屋建筑面积105998平方米,其中房管部门直管房11476平方米,各单位自管房41938平方米,私有房屋52584平方米。年末实有住宅建筑面积67766平方米,其中房管部门直管4953平方米,各单位自管11459平方米,私有住宅51354平方米。年内新建房屋竣工建筑面积1190平方米。是年,人均住宅使用面积12。12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6。24平方米。
民国时期,东西走向一条街,横山桥东为东街,桥西为西街,全长700米,街宽3~4米。1958年“大办钢铁”,东西街道石板被撬开用作炼铁原料。1960年在东街头芜青公路两侧陆续建房,至1986年,该路长近100米,路宽14米,沥青路面,两旁多为营业用房。1972年,东西街南侧新建一条与之平行道路,长1000米,宽10米,土石路面。1978年拆除东街部分房屋,拓宽东街,东西街同时铺筑沥青路面。1980年,东街继续延长拓宽。1986年东西街全长900米,东街宽7米,西街宽5米,是年镇内道路长度2。1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道路1。1公里。
1961年通电照明,1965年安装路灯,至1986年路灯38盏。
居民饮用横山河水。1980年,街道两户居民集资办小自来水厂,于横山桥东建机井1口。至1986年,供水管道长度1。8公里,供水量2万吨,日人均生活用水量30升。
老街道阴沟通向横山河。1978年拓宽改造东街,对下水道清淤、翻修。排水系统为雨污合流,就近排入横山河及周围池塘。1986年,下水道长度1公里,日排污水188吨,其中生活污水88吨。
1986年建公厕4座,有环卫工人4人,日清垃圾9吨。
明、清时,横山河通长江,交通主要依赖水运,营防嘴筑坝后水运遂废。今对外交通主要为芜青公路、新(港)横(山)公路。
二、乡村建设
本县农民住宅因地理历史条件不同而各具特色。民国时期,圩区以草房为主,间有少数砖木小瓦平房;山区则以砖木平房为主,间有少数草房。形式通常是三开间,中间堂屋,两边卧房,前(或后)披屋做灶屋和牲畜、柴草间。少数殷实人家,有规格较高的正房、厢房、照壁、天井等组成的8间瓦屋。洲区绝大多数是草房,沿江一带则全是草房,草房结构比圩区还简陋。草房构造形式一般有“跨落”、“马屁股”、“一把伞”之别。“跨落”中间堂屋,两边卧房和厨房;“马屁股”为两开间,大门开于山墙,内为卧室,外间堂屋兼灶间:“一把伞”中间仅一根立柱,似撑开的雨伞,最为简易。圩区居住集中,山区居住较分散,洲区聚居垄(又叫“埂”)上,成一条线。
50年代初,居住状况基本如故。60年代中期,乡村建房日增,居住条件亦渐改善。小洲、保定等棉产区率先兴建平房。1979年后,乡村建房发展迅速,建房标准亦不断提高。60年代大都建土墙(土坯)平瓦房,主要为节省稻草;70年代多以砖木建三开间的穿方屋;80年代初,始兴建两层楼房。1984年,已有砖混、多层、带阳台和晒场(水泥平顶)的新型住宅出现,民国时期那种满眼敝庐败舍的穷因现象已经改变。50年代乡村人均住房面积8平方米,60年代10平方米,70年代12平方米,80年代增加到14平方米,1986年据抽样调查测算,乡村人均住房面积约18。3平方米,96%农户住平房和楼房。
民国时期,乡村农户建房在私有宅基地上各行其是,无统一规划管理。建国后,乡村建设较有计划地进行。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实行土地田园化,有的小村并大村。70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实行生产队统一安排宅基地的制度,在环城戴店、荻港蔡村、新港磕里等村庄先后进行住宅建设和中心村的试点。在住宅建设发展的同时,农村公共建筑和道路交通相应改善。60年代后期部分村庄道路修筑机耕路,至1986年,全部村委会都有机耕路或公路通往乡(镇)政府,旧有石桥和木桥多已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平桥,电网遍布乡村每个角落。1982年,农村私人建房投资710万元,建房1。3万间,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1986年,私人建房投资1800万元,建房1。4万间,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
民国时期,农村饮用水取之于江河塘沟,有的人畜共饮,水源污染。建国后,政府加强饮水管理,改善饮水卫生。1956年,部分村庄挖掘水井,提倡分塘分段饮用水,并结合开展以“两管(管水、管粪)一灭(消灭钉螺)”为中心的农村卫生运动。少数山区农村,利用天然水资源,装置土自来水。1984年,脊岭村200户村民集资2万元,建15立方米水塔,用水泵引水上塔,输入管道,供村民生活用水,多数农村仍以饮用河塘水为主。
乡人民政府所在地,70%左右为小集镇,均有公路相通,设有工厂、学校、文化站、卫生院、供销社、粮站、邮电所、汽车站、百货商店、影剧院等:另有30%的中心村,也已成为附近乡村农副产品贸易集市,形成小集镇雏型。各乡政府所在地是该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公共设施日趋完善。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