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粮油仓储
【民间仓储】建国后,农户主要以土仓、围摺、木桶以及少数木板仓库储藏粮食。实行承包责任制后余粮增多,不少农户以砖块水泥为建仓材料储粮。
【集体仓储】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生产队建有队屋、仓库。除分配社员口粮到户外,剩余粮食由生产队集体保管。1974年本县有队屋仓库2100多座,容量3500——4000万斤左右。
【国家仓储】据《皖政辑要》载:光绪二十五年(1899),县设平仓1座,积谷1。1万石;储备仓1座,积谷4000余石,社仓1座,积谷5000余石。民国期间,未建粮仓,积谷储粮都征用祠堂、庙宇或借用民房。城厢地区借用庐和会馆,汤家大屋、徐家大屋、关帝庙等,容量300万斤;三山地区借用邓家大屋,容量5万斤;平铺地区借用王家祠堂,容量40万斤;峨桥地区借用强家祠堂、泊口鲁家祠堂,容量150万斤;旧县地区借用孔家公馆,容量50万斤;荻港地区借用李家公馆,容量50万斤。全县共有区仓5处,县仓1处,总容量595万斤。
1950年,县人民政府拨款修建粮食仓34座,总容量2254万斤。1952——1986年,全县各中心粮站共建各类仓库82幢,容量11393万斤,其中简易仓15幢,基建仓63幢、土圆仓4幢;原有的民房仓、草仓、大部分拆除改建。此外,城关、横山建造储油罐9个,总容量60多万斤。
【粮油保管】50年代粮油保管全赖勤检查、多翻晒;仓库大糠垫底,芦摺靠壁,打洞散热,设置防雀网,建立四邻护仓小组,巡逻放哨。60——70年代,用化学药剂防鼠治虫,建立粮情测报制度,采用机械通风。80年代开展“四无粮仓”(无鼠雀、无虫害、无霉变、无事故)活动,坚持“防重于治、防治并举”的保粮方针,储粮安全程度明显提高。1986年,全县粮食仓库全部实现“四无粮仓”。
二、粮油调运
清代,县设转运局转运军粮。民国时期,田赋征银,官方不予调运粮食。田赋征实后,由田赋管理处和下属粮库调拨,当时主要靠水路转运粮食和旱路肩挑人抬。
1953年起,粮油调拨统归中央。1957年实行集体定期汇编,月度调运计划,组织合理运输。1965年实行跨行政区划交售征购粮,流动收购供应和粮食加工厂、粮仓、粮站三结合办法,直线调拨调运、缩短运程,加快周转。粮食市场开放后,议价粮销往外省,主要经城关储运通过铁路运输,邻县之间,为方便群众可跨界交粮。
1976年,县粮食局购置汽车6辆,成立汽车运输队;1986年8个中心粮站也各自配备汽车1辆,运输粮油。
1953——1986年粮油调拨情况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