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五节 职业教育
一、师资教育
【师范传习所】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县推广学堂,师资奇缺,遂于高等小学堂附设师范传习所,培养教员,以应急需。宣统元年毕业1个班。民国12年续办,更名为师范讲习所。学生30余人,多半是高小毕业生和塾师。学制两年,课程设国文、算学、公民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普通教育法、教学实习等。
【简易师范】民国35年,全县小学恢复不久,师资不足,乃于县初中附设一年制简易师范班,招学生50名。翌年毕业后,续招四年制1班48人,1949年8月,并入当涂师范。
【初级师范学校】建立于1958年,地址在南门外(现进修学校),开3个班,招生177人。1960年迁柳墩新址,已发展到7个班,学生345人,教职员工35名,学制三年,其中两个班为一年。1960年,58届两个班103人提前毕业,分配到农村小学任教,其中周秀珍任教后,荣获省优秀教师光荣称号。1961年,该校撤销。
【小学教师进修学校】1961年,初师撤销后,即在原址举办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学生37人。他们是从原初师58届提前分配和59届留下的学生中抽调的。经过一年集训,达到初师毕业水平,能胜任低年级的教学工作。1962年秋,结业分配后停办。
【教师进修学校】1978年,撤销“五·七”大学,成立县教师进修学校(1980年宣城行署批准)。1979年秋,受芜湖地区教育局委托,代培三年制普通中师2个班,100人。翌年,再培中师6个班,100人。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学生待遇均同中等师范。1982年秋,4个班同时毕业,毕业生由芜湖地区教育局统一分配到各县任教。1983年,迁城关南门外,建教学楼一幢。1985年,从在职公、民办小学教师中招两年制脱产进修班54人,四年制业余面授班37人。1985年,续招72人(脱产37人,业余35人)。该校已成为县内师资培训中心。
二、技术教育
【初级农业学校】民国9年,在孙村创办“乙种农业学校”。民国25年,以城隍庙为校舍,办初级农业学校,招生40名,专业课设作物学、园艺学、造林学、防治病虫学、乡村社会学等。水西门外设农场,供学生学习之用。不久,因抗日战争停办。
【初级农校】1958年创办,校址在今繁昌二中,当年设林业一班,农业三班,学生共238名。1960年,增设畜牧专业,总计12班,学生576名,学制三年。校内设农场、苗圃、猪场,土地最多时达600亩。1960年总收入11964元,学生生活费原为自理,随着勤工俭学的收入增多,逐步转为半自给、全自给。1961年毕业一届,同年撤销。
【农业中学】1958年,全县各社、队创办农业中学29所,吸收未升学的高小毕业生入学,实行半工半读,以培养初级农业技术干部为目标。1961年,因各厂矿缺少劳力,从农中招工,致使农中学生减少,直至停办。1960年,又兴办峨山、孙村、荻港、新港、三山、横山、浮山、新林八所农业中学,总计8个班,学生306名,教师15人,专职校长5人,后相继停办。
【农业技术学校】1966年,全县试办6所农垦学校,学校分别附设在农技学校、荻港农中、县园艺场、县苗圃、浮山林业工作站、狮子山药材种植场。实行半工半读制。计招收城镇闲散知识青年460名,11个班,教职工17人。专业课由各校按所在地的专业自定,同年冬停办。
【县五·七大学】1970年,在县苗圃建立,1971年,迁芦滩建校,新建校舍百余间。共举办六届培训班,各专业学员490人,包括民办初中理化教师30名,民办小学教师50名,大队“赤脚医生”222名,大队植保员188人,皖南大学教革实践队、皖南医学院分别担任中师培训和第一期“赤脚医生”的教学工作。安徽农学院、安徽劳动大学派出应届毕业生协助植保专业课的教学,培训一年、半年不等。毕业分配实行“社来社去”,1978年撤销。
【高级职业中学】1983年,将黄浒完中改制为黄浒高级职业中学。1985年,改新港完中为新港高级职业中学,并在繁昌二中附设自费中专走读班。1986年,共设农技、水产、农村机电、会计、统计、乡镇企业管理等6个专业,在校学生468名。同年,黄浒职中毕业96人,毕业生多在乡镇企业工作。
【繁昌工业学校】1959年,中共繁昌县委宣传部在乌山铁矿创办,从小学毕业生中招收108名,分两班,学制四年。一面读书,一面采矿。1960年春,迁至戴家店,增设一年制初速师1班,学生30余名。另有财政局委托代办财务人员短训班1班,学生30余名。1961年撤销,少数速师班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
【师范传习所】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县推广学堂,师资奇缺,遂于高等小学堂附设师范传习所,培养教员,以应急需。宣统元年毕业1个班。民国12年续办,更名为师范讲习所。学生30余人,多半是高小毕业生和塾师。学制两年,课程设国文、算学、公民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普通教育法、教学实习等。
【简易师范】民国35年,全县小学恢复不久,师资不足,乃于县初中附设一年制简易师范班,招学生50名。翌年毕业后,续招四年制1班48人,1949年8月,并入当涂师范。
【初级师范学校】建立于1958年,地址在南门外(现进修学校),开3个班,招生177人。1960年迁柳墩新址,已发展到7个班,学生345人,教职员工35名,学制三年,其中两个班为一年。1960年,58届两个班103人提前毕业,分配到农村小学任教,其中周秀珍任教后,荣获省优秀教师光荣称号。1961年,该校撤销。
【小学教师进修学校】1961年,初师撤销后,即在原址举办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学生37人。他们是从原初师58届提前分配和59届留下的学生中抽调的。经过一年集训,达到初师毕业水平,能胜任低年级的教学工作。1962年秋,结业分配后停办。
【教师进修学校】1978年,撤销“五·七”大学,成立县教师进修学校(1980年宣城行署批准)。1979年秋,受芜湖地区教育局委托,代培三年制普通中师2个班,100人。翌年,再培中师6个班,100人。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学生待遇均同中等师范。1982年秋,4个班同时毕业,毕业生由芜湖地区教育局统一分配到各县任教。1983年,迁城关南门外,建教学楼一幢。1985年,从在职公、民办小学教师中招两年制脱产进修班54人,四年制业余面授班37人。1985年,续招72人(脱产37人,业余35人)。该校已成为县内师资培训中心。
二、技术教育
【初级农业学校】民国9年,在孙村创办“乙种农业学校”。民国25年,以城隍庙为校舍,办初级农业学校,招生40名,专业课设作物学、园艺学、造林学、防治病虫学、乡村社会学等。水西门外设农场,供学生学习之用。不久,因抗日战争停办。
【初级农校】1958年创办,校址在今繁昌二中,当年设林业一班,农业三班,学生共238名。1960年,增设畜牧专业,总计12班,学生576名,学制三年。校内设农场、苗圃、猪场,土地最多时达600亩。1960年总收入11964元,学生生活费原为自理,随着勤工俭学的收入增多,逐步转为半自给、全自给。1961年毕业一届,同年撤销。
【农业中学】1958年,全县各社、队创办农业中学29所,吸收未升学的高小毕业生入学,实行半工半读,以培养初级农业技术干部为目标。1961年,因各厂矿缺少劳力,从农中招工,致使农中学生减少,直至停办。1960年,又兴办峨山、孙村、荻港、新港、三山、横山、浮山、新林八所农业中学,总计8个班,学生306名,教师15人,专职校长5人,后相继停办。
【农业技术学校】1966年,全县试办6所农垦学校,学校分别附设在农技学校、荻港农中、县园艺场、县苗圃、浮山林业工作站、狮子山药材种植场。实行半工半读制。计招收城镇闲散知识青年460名,11个班,教职工17人。专业课由各校按所在地的专业自定,同年冬停办。
【县五·七大学】1970年,在县苗圃建立,1971年,迁芦滩建校,新建校舍百余间。共举办六届培训班,各专业学员490人,包括民办初中理化教师30名,民办小学教师50名,大队“赤脚医生”222名,大队植保员188人,皖南大学教革实践队、皖南医学院分别担任中师培训和第一期“赤脚医生”的教学工作。安徽农学院、安徽劳动大学派出应届毕业生协助植保专业课的教学,培训一年、半年不等。毕业分配实行“社来社去”,1978年撤销。
【高级职业中学】1983年,将黄浒完中改制为黄浒高级职业中学。1985年,改新港完中为新港高级职业中学,并在繁昌二中附设自费中专走读班。1986年,共设农技、水产、农村机电、会计、统计、乡镇企业管理等6个专业,在校学生468名。同年,黄浒职中毕业96人,毕业生多在乡镇企业工作。
【繁昌工业学校】1959年,中共繁昌县委宣传部在乌山铁矿创办,从小学毕业生中招收108名,分两班,学制四年。一面读书,一面采矿。1960年春,迁至戴家店,增设一年制初速师1班,学生30余名。另有财政局委托代办财务人员短训班1班,学生30余名。1961年撤销,少数速师班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