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六节 卫生防疫
一、公共卫生
【食品卫生】1956年起,县防疫站增设了化验室,开展食品检验工作。采取“出产前送检,定期送检,不定期抽查”办法,对各种食品进行监测;并在开业前由县防疫站对其设备、环境、原料及试产品进行全面检查,合格者由县防疫站发给“卫生合格证”,准予开业,然后定期复查,发现不遵守《食品卫生法》者,轻则批评教育,重则处以销毁食物、罚款、停业整顿,吊销“卫生合格证”直至依法处理。对从事饮食服务行业的操作工人,开业前都要进行健康检查,如有传染病者,不得从事饮食品操作。继后每隔1至两年,进行1次健康复查。1985年在检查从业人员2040人中,发现137人患有传染病,均改从其他行业。
【环境卫生】自1952年起,通过持续的爱国卫生运动,有效地改善了城乡脏、乱、差的环境卫生面貌。为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全县各乡(镇)每逢重大节日都要开展一次卫生突击运动;并组织检查评比。多数集镇都订立了爱国卫生公约,实行“门前三包”(包卫生、包治安、包绿化)。1978年城关镇接收城建局16名清洁工,成立城关地区环境卫生管理所,清洁工人扩充到34人;并增加了机动垃圾车、洒水车,主要街道增建了15个公共厕所和百余个垃圾箱(桶),规定垃圾倒入桶内,统一处理。荻港、新港、三山、横山等主要集镇各有10余名专职清洁工,垃圾车、垃圾箱、公共厕所等卫生设施亦渐臻完备。
【饮水卫生】全县除五镇街道居民已饮用自来水外,农村多已做到饮用水分开。以吃井水、江水、河水为多。1984年3月在全县不同地区选择了11个点进行水质调查,进一步改善饮水卫生,1985年荣获省水质调查先进单位称号。
【劳动卫生】自1972年起,分期对26个采矿、采石,水泥厂进行矽肺摄片,共检查4573人次,查出患有矽肺患者33例,分别送至工业疗养单位进行特殊治疗。1983年对全县73个点进行粉尘测定,其中有3个点符合国家规定的粉尘标准,有70个点超过国家规定粉尘标准,已着手改善。随着农药的广泛应用,导致农药中毒人数剧增。1981年全县农药中毒人数为188例,死亡29例,1982年农药中毒人数111例(含非生产性),死亡11例,(包括非生产性105例)已引起有关方面重视。加强了对农药的管理和科学使用的宣传,以减少中毒事故发生。
【学校卫生】1953年开始对儿童进行健康体检。1976——1979年每年对城关各小学学生进行视力和身高测定。1982——1983年分别对繁昌一中、二中、环城中学、城关一小和二小5所学校在校2848名学生进行视力与屈光调查,发现在1582名男生中因屈光不正,视力下降者253名,下降率为15。9%;在1226名女生中,因屈光不正而引起视力下降者228名,下降率为18。6%。对此,各校均在逐步改善教室采光条件;并推广眼保健操。
二、防疫
1949年县卫生院设防疫股,1956年9月成立县卫生防疫站,时有防疫员6人。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站内组织机构和检查设备已较为齐全,内设办公室:有防疫、卫生、食品卫生和检验4股,防疫人员增加到34人。各乡(镇)卫生院均配有1名专职防疫员,全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和卫协会成员都负担防疫接种任务,形成三级防疫卫生网。建国后38年来,平均每年国家分发近10万元防疫药品,实行免费预防,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发生。
【天花】建国前预防天花,民间医生多采用絮苗插花,俗称“插红苗”,有减轻症状之效,但死亡率仍在1%左右。民国初年,接种牛痘传入,但在民间相信痘苗接种者很少,沿用“插红苗”者仍居多数。1950年始,普种牛痘,迅速消灭天花。
【麻疹】1954——1986年共发生43118例,死亡129例,平均死亡率为0。13%。发病最多的为1958年,发病率1658。36/10万。1960年始,通过采用麻疹活疫苗预防,特别是计划免疫工作的推行,麻疹发病率逐年下降。1984年起全县每年发病率为2。90/10万,已达到《全国计划免疫工作规划》所提出的目标。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近23年共发生40例。1965年始,自使用糖丸疫苗预防,按儿童年龄组送药上门,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有些儿童不能按时服药,故在1971年仍有11例发生。1977年后,按免疫程序服药,自1982年以来未见1例,已达到国家规定的目标。
【白喉】1954年大水后,有百例病人发生。为华东医疗队配合我县医生所扑灭。嗣后三十二年间先后共出现393例病人,死亡50人,平均死亡率占患者12。7%。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发病率控制在0。1/10万标准。
【流脑】近几十年来,一般每隔8——10年流行1次。1960——1986年共发生4279例,死亡158例,平均死亡率占患者3。7%。其中最高峰的1976年发病者1176例,死亡55例,死亡率占患者4。8%。经过预防,60年代后,每年发病人数均不逾6例。自1970年始,采用了我国研制成功的预防流脑疫苗,持续16年控制了疫情的发展。
【乙脑】1956年以来三十年间,共发生812例,死亡32例,总平均死亡率3。9%。以1972年发病105例,死亡5例为最多。经过防蚊灭蚊措施,尤其是1963年后,对儿童普遍接种乙脑疫苗,发病率下降到1985年的38例,比1972年下降36%。
【百日咳】1954——1986年共发生1994例,死亡1例。经过预防,发病率下降。1985年只发生52例,平均发病率已低于国家规定标准30/10万以下。
【病毒性肝炎】1960——1986年共发生8772例,死亡6例,其中最多的是1979年,发病1155例。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发病率虽有下降,但每年发病人数仍不下百例。
【伤寒副伤寒】1954——1986年共发生1408例,死亡10例。以1954年大水后,发病387例为最多的一年,年平均发病率为162。17/10万。近年发病率无明显下降,1985年仍发生51例。
【结核病】此病至今未能根绝,据1976年在峨山乡调查,15岁以下的儿童患病率0。53%,16岁以上成人为4。2%,50岁以上为9。23%;男性为3。01%,女性为1。74%。是年对查出的病人采用紫侧三柏丸配合雷米封、链霉素进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均获显著疗效。1978年后,对儿童采用卡介苗接种,获得最佳免疫效果。
【狂犬病】1951——1957年,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打狗,未见狂犬病人,后养狗者增多。1983、1984两年,有2人死于狂犬病。1984年县人民政府发出《关于灭狗预防狂犬病的通知》,禁养家犬,犬渐少。1981年后全县被狗咬伤者329人,经过及时预防注射,无1例发病,未经注射死亡者2例。
【麻疯病】1966年开展麻疯病的防治工作,1973年组织30名医务人员,对全县所有人口进行专业性、滤过性的普查。查明全县21个乡(镇)中,除环城、新淮、赤沙、横山4个乡(镇)未见此病外,其余17个乡(镇)中的48村有麻疯病患者85例。其中男72例,女性13例;瘤型14例,甲腺类17例,偏瘤型11例、结核样型21例、偏结核型22例。流行的17个乡(镇)中,最多的中沟乡18例,三山镇14例,保定乡10例。足见此病多发生于沿江及内河低洼地。
1971——1986年共收容住院治疗麻疯病患者79人,采取送药上门、院外治疗6人,已治愈出院52人,经治疗好转12人,死亡15人。1986年底尚未出院6人,其中有5人已治愈。此病由国家拨专款给予免费治疗;其生活费用由县民政局供给,不低于一般生活水平。
【其它传染病】感冒历来流行面广,除并发症者外,无一例死亡。1984年发生钩端螺旋体1例。1987年发生猩红热1例,均被治愈。
县内流行的地方病,除血吸虫病归属血防站治疗外,其余均由县防疫站主管防治,严重者则动员到县、乡(镇)两级医院、卫生院治疗。
【疟疾】疟疾俗称“打摆子”,建国前,少有治疗,患者到处奔跑,早出晚归,名曰“闯摆子”。1950年始,国家每年分发大量防治药品,免费防治;卫生部门组织全县防疫人员做到“送药到手,看服在口,不服不走”。并发动群众防蚊灭蚊,使发病率由最高1963年的23164人,降低到1986年的2000人以下,下降8。6%。1980年根据地形不同的特点,在环城、新港、峨桥三乡设立了3个疟疾镜检站,到1985年止,共镜检42923人,其中阳性2720人,平均阳性率2。03%,圩区新港、峨桥乡占3%,高于山区环城乡近三分之一。
【血丝虫病】血丝虫病早在县内流行,俗称“火流”,又名“橡皮腿”。1958——1961年,共血检393472人,查出病人113668人,治疗17280人次。1981年在全县东南西北中5个点抽样调查,血检5250人,阳性21例,阳性率为0。40%,对所查出的病人,绝大多数治疗了3个疗程。1984年对全县21个乡(镇)进行整群抽样调查,血检55747人,阳性187人,阳性率0。34%,这些病人,全部得到治疗。1985年对阳性率大于0。5%的中沟、小洲、保定、三山、横山、高安、新林、荻港、平铺、新淮、浮山11个乡(镇),全面普查,血检140149人,阳性354例,阳性率为0。25%。从五个点抽样普查到整群抽样普查看,其阳性率已下降到1%以下,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基本消灭标准。
【头癣病】头癣病俗称“癞痢头”,历来在县内农村蔓延面广。1958年首次普查出患者7289例,大部分被治愈,1979年进行第2次普查,共查出患者1990例,全已免费治疗。1983年5月经宣城地区地方病防治所验收,未见复发者,被认为基本消灭。
【钩虫病】钩虫病俗称“黄痨病”,1959年进行普查,计查出患者28300人,患病率为10。17%,经过反复治疗和人民生活卫生条件的改善,至1976年复查患者807例,患病率下降到0。29%。
【甲状腺肿】甲状腺肿俗称“粗颈子”。多发生在县内山区,经1959年在山区和丘陵区调查,发现患者1053人。1982年,在全县21个乡(镇)7至14岁在校学生中普查,58952人中有患者4853人,占普查人数的8。23%,其中,最高的患病率,是马坝乡大阳村为16。6%。在查清流行情况后,决定对流行区供应碘盐和海带等含碘食物,并动员患者就医,患者已逐渐稀少。
【血吸虫病】血吸虫病在境内流行,始于何年,无信史可考。据查,清代道光年间,荻港镇杨湾村有百余户人家,大多死于血吸虫病,剩下少数人家迁往他乡,该村仅存孤老1人。民国10年前,马坝乡石门旺村有83人,房屋72间,至1955年仅剩下房屋1间,孤寡老太1人,人称该地为“倒门绝”。浮山乡东山村,1936——1955年,死于血吸虫病47人;环城乡军田村,原有16户人家,有60人被血吸虫病夺去了生命,其中有8户人家绝了代。流行区儿童自幼即得此病,腹部膨胀如鼓,俗称“大肚子病”。当地流传一首民谣:“1岁2岁像米油,7岁8岁像皮猴,15、16低头不见脚趾头”。患者男人居多,人们又称流行血吸虫病的村庄为“罗汉村”、“寡妇村”。因患者散失劳力,造成田园荒芜,贫病交加,苦不胜言。
建国后,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1955年县建立血吸虫病防治站,相继在环城、荻港、新林、马坝、孙村、赤沙、中沟等地成立血防组。血防人员首批由中央派来防疫大队53人,后渐增到73人,工作用房及各科防治器械,渐臻完善。与此同时,县、乡(镇)两级政府均成立防治血吸虫病领导组,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并采取专业队伍与群众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全县有19个乡(镇)、123个行政村、1640个自然村流行血吸虫病,有螺面积为1143万平方米,其中100万至500万平方米的有小洲、新林、中沟、峨山、马坝5个乡;50万至100万平方米的有浮山、荻港、环城、黄浒、三山、孙村、新淮7个乡(镇),其余7个乡(镇)均在10万平方米以下。
预防血吸虫病的措施,主要是开展“两管一灭”(即管理粪便、管理水源、消灭钉螺),辅之以砷酸盐类、石灰氮、茶子饼、五氯酚钠等药物杀灭和人工捕捉。近三十年来。共发动140多万人次,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采取开新沟、填老沟、水田改旱地、机耕机压,挑圩开垦等方法,反复灭螺面积7074万平方米,消灭钉螺面积758万多平方米,占有螺面积的85。18%。城乡群众逐步养成了使用粪缸、粪窖、搭棚加盖,定期封存的良好习惯,并将饮用水分开,减少了感染机会。
各个血吸虫病流行区,都采取党政干部、医务人员和血防专业人员混合编组的办法,设点到乡村,发动群众应检。检查方法:有粪便检查、皮内试验、坏卵试验、病史访问和直肠活组织检查等。在流行区实检人数10。7万多人次,其中阳性7。58万人次,占实检人数7。3%。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最高的有马坝、中沟、新淮3个乡,分别为27。17%、24.15%和22。11%;一般的有三山、小洲、新林、环城、浮山、荻港、黄浒、峨山、峨桥9个乡(镇);其余乡(镇)均不到10%。
早、中期病人,绝大多数都在当地血防组治疗;晚期及兼有其他疑难杂症病人,绝大多数都送至县血防站住院治疗。国家对患者实行免费治疗;有生活困难的,乡、村还给予生活费补贴。自1956年以来,共收治病人73806人次,治愈病人99。95%。1985年,县血防站被评为全国血防工作先进集体,该站站长耿金馥被评为全国血防先进工作者。
【食品卫生】1956年起,县防疫站增设了化验室,开展食品检验工作。采取“出产前送检,定期送检,不定期抽查”办法,对各种食品进行监测;并在开业前由县防疫站对其设备、环境、原料及试产品进行全面检查,合格者由县防疫站发给“卫生合格证”,准予开业,然后定期复查,发现不遵守《食品卫生法》者,轻则批评教育,重则处以销毁食物、罚款、停业整顿,吊销“卫生合格证”直至依法处理。对从事饮食服务行业的操作工人,开业前都要进行健康检查,如有传染病者,不得从事饮食品操作。继后每隔1至两年,进行1次健康复查。1985年在检查从业人员2040人中,发现137人患有传染病,均改从其他行业。
【环境卫生】自1952年起,通过持续的爱国卫生运动,有效地改善了城乡脏、乱、差的环境卫生面貌。为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全县各乡(镇)每逢重大节日都要开展一次卫生突击运动;并组织检查评比。多数集镇都订立了爱国卫生公约,实行“门前三包”(包卫生、包治安、包绿化)。1978年城关镇接收城建局16名清洁工,成立城关地区环境卫生管理所,清洁工人扩充到34人;并增加了机动垃圾车、洒水车,主要街道增建了15个公共厕所和百余个垃圾箱(桶),规定垃圾倒入桶内,统一处理。荻港、新港、三山、横山等主要集镇各有10余名专职清洁工,垃圾车、垃圾箱、公共厕所等卫生设施亦渐臻完备。
【饮水卫生】全县除五镇街道居民已饮用自来水外,农村多已做到饮用水分开。以吃井水、江水、河水为多。1984年3月在全县不同地区选择了11个点进行水质调查,进一步改善饮水卫生,1985年荣获省水质调查先进单位称号。
【劳动卫生】自1972年起,分期对26个采矿、采石,水泥厂进行矽肺摄片,共检查4573人次,查出患有矽肺患者33例,分别送至工业疗养单位进行特殊治疗。1983年对全县73个点进行粉尘测定,其中有3个点符合国家规定的粉尘标准,有70个点超过国家规定粉尘标准,已着手改善。随着农药的广泛应用,导致农药中毒人数剧增。1981年全县农药中毒人数为188例,死亡29例,1982年农药中毒人数111例(含非生产性),死亡11例,(包括非生产性105例)已引起有关方面重视。加强了对农药的管理和科学使用的宣传,以减少中毒事故发生。
【学校卫生】1953年开始对儿童进行健康体检。1976——1979年每年对城关各小学学生进行视力和身高测定。1982——1983年分别对繁昌一中、二中、环城中学、城关一小和二小5所学校在校2848名学生进行视力与屈光调查,发现在1582名男生中因屈光不正,视力下降者253名,下降率为15。9%;在1226名女生中,因屈光不正而引起视力下降者228名,下降率为18。6%。对此,各校均在逐步改善教室采光条件;并推广眼保健操。
二、防疫
1949年县卫生院设防疫股,1956年9月成立县卫生防疫站,时有防疫员6人。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站内组织机构和检查设备已较为齐全,内设办公室:有防疫、卫生、食品卫生和检验4股,防疫人员增加到34人。各乡(镇)卫生院均配有1名专职防疫员,全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和卫协会成员都负担防疫接种任务,形成三级防疫卫生网。建国后38年来,平均每年国家分发近10万元防疫药品,实行免费预防,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发生。
【天花】建国前预防天花,民间医生多采用絮苗插花,俗称“插红苗”,有减轻症状之效,但死亡率仍在1%左右。民国初年,接种牛痘传入,但在民间相信痘苗接种者很少,沿用“插红苗”者仍居多数。1950年始,普种牛痘,迅速消灭天花。
【麻疹】1954——1986年共发生43118例,死亡129例,平均死亡率为0。13%。发病最多的为1958年,发病率1658。36/10万。1960年始,通过采用麻疹活疫苗预防,特别是计划免疫工作的推行,麻疹发病率逐年下降。1984年起全县每年发病率为2。90/10万,已达到《全国计划免疫工作规划》所提出的目标。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近23年共发生40例。1965年始,自使用糖丸疫苗预防,按儿童年龄组送药上门,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有些儿童不能按时服药,故在1971年仍有11例发生。1977年后,按免疫程序服药,自1982年以来未见1例,已达到国家规定的目标。
【白喉】1954年大水后,有百例病人发生。为华东医疗队配合我县医生所扑灭。嗣后三十二年间先后共出现393例病人,死亡50人,平均死亡率占患者12。7%。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发病率控制在0。1/10万标准。
【流脑】近几十年来,一般每隔8——10年流行1次。1960——1986年共发生4279例,死亡158例,平均死亡率占患者3。7%。其中最高峰的1976年发病者1176例,死亡55例,死亡率占患者4。8%。经过预防,60年代后,每年发病人数均不逾6例。自1970年始,采用了我国研制成功的预防流脑疫苗,持续16年控制了疫情的发展。
【乙脑】1956年以来三十年间,共发生812例,死亡32例,总平均死亡率3。9%。以1972年发病105例,死亡5例为最多。经过防蚊灭蚊措施,尤其是1963年后,对儿童普遍接种乙脑疫苗,发病率下降到1985年的38例,比1972年下降36%。
【百日咳】1954——1986年共发生1994例,死亡1例。经过预防,发病率下降。1985年只发生52例,平均发病率已低于国家规定标准30/10万以下。
【病毒性肝炎】1960——1986年共发生8772例,死亡6例,其中最多的是1979年,发病1155例。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发病率虽有下降,但每年发病人数仍不下百例。
【伤寒副伤寒】1954——1986年共发生1408例,死亡10例。以1954年大水后,发病387例为最多的一年,年平均发病率为162。17/10万。近年发病率无明显下降,1985年仍发生51例。
【结核病】此病至今未能根绝,据1976年在峨山乡调查,15岁以下的儿童患病率0。53%,16岁以上成人为4。2%,50岁以上为9。23%;男性为3。01%,女性为1。74%。是年对查出的病人采用紫侧三柏丸配合雷米封、链霉素进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均获显著疗效。1978年后,对儿童采用卡介苗接种,获得最佳免疫效果。
【狂犬病】1951——1957年,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打狗,未见狂犬病人,后养狗者增多。1983、1984两年,有2人死于狂犬病。1984年县人民政府发出《关于灭狗预防狂犬病的通知》,禁养家犬,犬渐少。1981年后全县被狗咬伤者329人,经过及时预防注射,无1例发病,未经注射死亡者2例。
【麻疯病】1966年开展麻疯病的防治工作,1973年组织30名医务人员,对全县所有人口进行专业性、滤过性的普查。查明全县21个乡(镇)中,除环城、新淮、赤沙、横山4个乡(镇)未见此病外,其余17个乡(镇)中的48村有麻疯病患者85例。其中男72例,女性13例;瘤型14例,甲腺类17例,偏瘤型11例、结核样型21例、偏结核型22例。流行的17个乡(镇)中,最多的中沟乡18例,三山镇14例,保定乡10例。足见此病多发生于沿江及内河低洼地。
1971——1986年共收容住院治疗麻疯病患者79人,采取送药上门、院外治疗6人,已治愈出院52人,经治疗好转12人,死亡15人。1986年底尚未出院6人,其中有5人已治愈。此病由国家拨专款给予免费治疗;其生活费用由县民政局供给,不低于一般生活水平。
【其它传染病】感冒历来流行面广,除并发症者外,无一例死亡。1984年发生钩端螺旋体1例。1987年发生猩红热1例,均被治愈。
县内流行的地方病,除血吸虫病归属血防站治疗外,其余均由县防疫站主管防治,严重者则动员到县、乡(镇)两级医院、卫生院治疗。
【疟疾】疟疾俗称“打摆子”,建国前,少有治疗,患者到处奔跑,早出晚归,名曰“闯摆子”。1950年始,国家每年分发大量防治药品,免费防治;卫生部门组织全县防疫人员做到“送药到手,看服在口,不服不走”。并发动群众防蚊灭蚊,使发病率由最高1963年的23164人,降低到1986年的2000人以下,下降8。6%。1980年根据地形不同的特点,在环城、新港、峨桥三乡设立了3个疟疾镜检站,到1985年止,共镜检42923人,其中阳性2720人,平均阳性率2。03%,圩区新港、峨桥乡占3%,高于山区环城乡近三分之一。
【血丝虫病】血丝虫病早在县内流行,俗称“火流”,又名“橡皮腿”。1958——1961年,共血检393472人,查出病人113668人,治疗17280人次。1981年在全县东南西北中5个点抽样调查,血检5250人,阳性21例,阳性率为0。40%,对所查出的病人,绝大多数治疗了3个疗程。1984年对全县21个乡(镇)进行整群抽样调查,血检55747人,阳性187人,阳性率0。34%,这些病人,全部得到治疗。1985年对阳性率大于0。5%的中沟、小洲、保定、三山、横山、高安、新林、荻港、平铺、新淮、浮山11个乡(镇),全面普查,血检140149人,阳性354例,阳性率为0。25%。从五个点抽样普查到整群抽样普查看,其阳性率已下降到1%以下,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基本消灭标准。
【头癣病】头癣病俗称“癞痢头”,历来在县内农村蔓延面广。1958年首次普查出患者7289例,大部分被治愈,1979年进行第2次普查,共查出患者1990例,全已免费治疗。1983年5月经宣城地区地方病防治所验收,未见复发者,被认为基本消灭。
【钩虫病】钩虫病俗称“黄痨病”,1959年进行普查,计查出患者28300人,患病率为10。17%,经过反复治疗和人民生活卫生条件的改善,至1976年复查患者807例,患病率下降到0。29%。
【甲状腺肿】甲状腺肿俗称“粗颈子”。多发生在县内山区,经1959年在山区和丘陵区调查,发现患者1053人。1982年,在全县21个乡(镇)7至14岁在校学生中普查,58952人中有患者4853人,占普查人数的8。23%,其中,最高的患病率,是马坝乡大阳村为16。6%。在查清流行情况后,决定对流行区供应碘盐和海带等含碘食物,并动员患者就医,患者已逐渐稀少。
【血吸虫病】血吸虫病在境内流行,始于何年,无信史可考。据查,清代道光年间,荻港镇杨湾村有百余户人家,大多死于血吸虫病,剩下少数人家迁往他乡,该村仅存孤老1人。民国10年前,马坝乡石门旺村有83人,房屋72间,至1955年仅剩下房屋1间,孤寡老太1人,人称该地为“倒门绝”。浮山乡东山村,1936——1955年,死于血吸虫病47人;环城乡军田村,原有16户人家,有60人被血吸虫病夺去了生命,其中有8户人家绝了代。流行区儿童自幼即得此病,腹部膨胀如鼓,俗称“大肚子病”。当地流传一首民谣:“1岁2岁像米油,7岁8岁像皮猴,15、16低头不见脚趾头”。患者男人居多,人们又称流行血吸虫病的村庄为“罗汉村”、“寡妇村”。因患者散失劳力,造成田园荒芜,贫病交加,苦不胜言。
建国后,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1955年县建立血吸虫病防治站,相继在环城、荻港、新林、马坝、孙村、赤沙、中沟等地成立血防组。血防人员首批由中央派来防疫大队53人,后渐增到73人,工作用房及各科防治器械,渐臻完善。与此同时,县、乡(镇)两级政府均成立防治血吸虫病领导组,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并采取专业队伍与群众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全县有19个乡(镇)、123个行政村、1640个自然村流行血吸虫病,有螺面积为1143万平方米,其中100万至500万平方米的有小洲、新林、中沟、峨山、马坝5个乡;50万至100万平方米的有浮山、荻港、环城、黄浒、三山、孙村、新淮7个乡(镇),其余7个乡(镇)均在10万平方米以下。
预防血吸虫病的措施,主要是开展“两管一灭”(即管理粪便、管理水源、消灭钉螺),辅之以砷酸盐类、石灰氮、茶子饼、五氯酚钠等药物杀灭和人工捕捉。近三十年来。共发动140多万人次,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采取开新沟、填老沟、水田改旱地、机耕机压,挑圩开垦等方法,反复灭螺面积7074万平方米,消灭钉螺面积758万多平方米,占有螺面积的85。18%。城乡群众逐步养成了使用粪缸、粪窖、搭棚加盖,定期封存的良好习惯,并将饮用水分开,减少了感染机会。
各个血吸虫病流行区,都采取党政干部、医务人员和血防专业人员混合编组的办法,设点到乡村,发动群众应检。检查方法:有粪便检查、皮内试验、坏卵试验、病史访问和直肠活组织检查等。在流行区实检人数10。7万多人次,其中阳性7。58万人次,占实检人数7。3%。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最高的有马坝、中沟、新淮3个乡,分别为27。17%、24.15%和22。11%;一般的有三山、小洲、新林、环城、浮山、荻港、黄浒、峨山、峨桥9个乡(镇);其余乡(镇)均不到10%。
早、中期病人,绝大多数都在当地血防组治疗;晚期及兼有其他疑难杂症病人,绝大多数都送至县血防站住院治疗。国家对患者实行免费治疗;有生活困难的,乡、村还给予生活费补贴。自1956年以来,共收治病人73806人次,治愈病人99。95%。1985年,县血防站被评为全国血防工作先进集体,该站站长耿金馥被评为全国血防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