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天主教在清同治年间传入境内,当时均无教堂,加入天主教的教徒,多在外地“洗礼”。光绪十三年(1887),芜湖天主教堂法籍传教士金士玉、滕伯棣两人乘“圣马利亚号”旧船到县东新林铺山口村看望教友,视其地滨临漳河,可开教区,乃购地一块,搭起土墙茅屋一间,作为教堂,聚会传教。光绪二十九年(1903),法籍神甫桑必寿在县城北门建起天主堂,教徒300余人。宣统元年(1909),县内传教士和神父,除金、滕2人外,还有杨信道(法籍)、徐励(华人)等,他们除在各地发展教徒,巡回传教外,还先后在县城和新林、荻港、三山、旧县、孙村等地,设立教堂;相继开办了小学3所:1所“保守学校”,为入教的成年男女学教义、教礼、教规,每期半年,考试合格后受洗;1所“圣经小学”,为教内儿童识字、学习教礼和经文,时间不限,可读3至6年,直读到初办神工(会行忏悔)为止,这两所小学学费膳食全免。民国23年,又增办了国民小学(种德小学)1所,为教外儿童进行义务教育,读一般小学课本加授一门宗教课;同时开办了诊所2所,一所在总堂内,主持人那日雅、医师张友珍;另一所设在圣母院(圣心诊所),有上海籍献堂修女2人主治,为教内外儿童和妇女治病。民国19年,县天主教堂属芜湖教区管辖,下设8个堂口,教徒共有1111人。1951年,县天主教、基督教联合成立县天主教、基督教三自革新促进会。参加该会的天主教信徒158人,基督教牧师王净衷(南陵人)为主任委员,天主教修女阮素珍为副主任委员。1956年,促进会改为爱国会。“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动。1981年后,修女向先明被选为县政协一、二届委员,1982年,尚有老信徒30余人。
上一篇:第二节 道教
下一篇:第四节 基督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